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且值得深思的現象。它揭示了當前中國乃至全球零售業(yè)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這個情況:
1. "傳統(tǒng)商業(yè)模式的困境:"
"過度依賴線下渠道:" 這家曾經的“女裝巨頭”可能在其輝煌時期高度依賴線下實體店和傳統(tǒng)的批發(fā)分銷模式。這種模式在互聯網沖擊、租金上漲、消費者習慣改變的時代背景下,顯得越來越脆弱。
"品牌老化與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 巨頭企業(yè)有時會陷入“大企業(yè)病”,決策流程慢,對新興的電商、直播等渠道反應遲緩,或者投入不足。導致品牌形象老化,無法吸引新一代消費者。
"庫存積壓與現金流斷裂:" 傳統(tǒng)零售的庫存風險巨大。當銷售下滑,線上線下渠道沖突時,很容易導致嚴重積壓,最終引發(fā)現金流斷裂,甚至瀕臨破產。
2. "直播電商的崛起與顛覆:"
"精準觸達與高效轉化:" 直播間提供了一個集展示、講解、互動、銷售于一體的沉浸式體驗。主播可以通過實時互動,更精準地了解消費者需求,進行產品推薦,并快速完成銷售轉化。
"“人設”與“信任”的力量:" 成功的直播間往往有魅力十足的主播(“頂流”或“腰部”主播)。他們通過個人魅力、專業(yè)知識或情感連接
相關內容:



144個銀行賬戶被凍結,恐將退市
拉夏貝爾的落寞讓不少網友感慨。這個很多人的“青春回憶”,已經淪為“款式老土”、日常甩賣的牌子。從不斷發(fā)布的“負面”公告,也能感受到這個昔日女裝巨頭的焦灼。11月23日,拉夏貝爾稱,因前涉合同糾紛沒及時支付拖欠款項,且名下無可執(zhí)行財產,三家昔日合作伙伴向法院遞交了《破產申請書》。其中牽涉的金額超過一千萬元。數額似乎并不大,但也許是最后一根稻草。不過,拉夏貝爾表示,沒有收到法院關于這次破產清算的任何裁定,它將繼續(xù)向法院提出異議。為了還債,拉夏貝爾不得不拆東墻補西墻。
從近萬門店到全線潰退
翻開拉夏貝爾今年三季度的財報,可以看到四個字:“全面潰敗”。包括拉夏貝爾在內的近10個品牌營業(yè)收入都大幅下降。線下門店也大幅收縮,截止9月底,門店僅剩349個,10個月減少600多家店。要知道,2017年底它在全國還擁有超9000家門店。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讓拉夏貝爾一路下墜。其一,瘋狂擴張,忽視主業(yè)。2012年拉夏貝爾提出“多品牌、直營為主”的擴張戰(zhàn)略。直到2017年A股上市前,它已經在全國開了9000多家店,包括La Chapelle、Puella、7 Modifier、La Babité等,旗下品牌數量一度超過20個。從男裝、女裝到童裝,拉夏貝爾試圖構建起一個“服飾全品類王國”,承包一家老小的穿著。但最終,挑起業(yè)績的仍然只是La Chapelle、Puella兩個主品牌。新品牌在風格上沒有強區(qū)分度,在培育期需要巨大輸血投入,反而分散了主品牌精力。值得注意的是,拉夏貝爾旗下諸多新品牌,研發(fā)費用卻長期為零,沒有研發(fā)設計能力的直接后果就是產品嚴重同質化,多靠低價促銷吸引消費者。在其高峰期,拉夏貝爾還“不務正業(yè)”涉足咖啡品牌、女性服裝租賃平臺、眼鏡等行業(yè)。當時,拉夏貝爾還頗有野心地想打造一個“拉夏生活圈”。生活圈沒有打造起來,但當銷售下行,瘋狂的關店潮來了。從2019開始,拉夏貝爾就主動收縮,這一年門店數減少3800多家。
“拉夏貝爾們”的集體性危機
不止拉夏貝爾,伴隨著90后“青春回憶”的真維斯、艾格、貴人鳥等品牌,在大浪淘沙中逐漸消失;紅極一時的美特斯邦威,也在連年虧損、不斷關店中苦苦掙扎。消費趨勢、渠道模式、市場環(huán)境快速更迭,將“拉夏貝爾們”甩在了后邊。拉夏貝爾曾以ZARA為標桿,卻最終墮入庫存危機的泥淖中。一個無奈的事實是,在如今的服裝行業(yè),只有更快、沒有最快,競爭是對消費者精準解讀、柔性供應鏈、精細化運營等綜合能力的比拼。一個例子是,電商直播也在顛覆時尚業(yè)。T臺化身巨大直播間“即秀即買”。另一方面,直播間積累的消費大數據快速傳導到柔性供應端,指導款式快速更新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