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聽起來像是一條關(guān)于巴黎世家(Balenciaga)近期產(chǎn)品動態(tài)的消息。不過,有幾個信息點可能需要 уточнение (clarification):
1. "“塑料袋款”":通常,媒體或時尚評論在討論巴黎世家的某些廓形時可能會使用“塑料袋”這樣的比喻,因為某些包袋的硬質(zhì)、簡潔線條和幾何造型可能讓人聯(lián)想到塑料袋的某些特征。但巴黎世家并沒有一款官方名稱叫做“塑料袋”的包款。您指的是哪一款具體的包?是某個系列(如Id?le系列)的某個特定顏色或設(shè)計,還是僅僅形容其外形風(fēng)格?
2. "售價8200元":這個價格單位是人民幣 (CNY)。巴黎世家的價格會因地區(qū)、銷售渠道(官網(wǎng)、專柜、買手店等)以及具體款式、是否為限定款而有差異。8200元人民幣折合大約是1150-1200歐元左右。這個價格對于巴黎世家來說是否屬于常規(guī)價格,或者是指某個特定版本/舊款?
3. "官網(wǎng)顯示缺貨":這很常見,尤其是對于爆款或季節(jié)性強的設(shè)計。
"總結(jié)一下可能的情況:"
"可能存在誤解":“塑料袋款”可能不是官方名稱,而是描述性詞語。
"價格需核實":請確認這個價格是否是針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官方定價,或者只是某個渠道
相關(guān)內(nèi)容:
8200塊買個塑料袋?

剛刷到小程序頁面,我差點以為手機卡了。

點進去一看,庫存顯示0,原來已經(jīng)搶光。
行吧,有錢人的快樂我果然不懂。
但真把這只“Marché”拎在手里,第一觸感像揉皺的快遞袋,第二眼才發(fā)現(xiàn)折痕是刻意壓的。
Dyneema面料輕得離譜,裝滿礦泉水拎十分鐘,手腕居然沒勒出紅印——這點倒比超市塑料袋強。
可再強,也強不過它長得像我媽買菜回家隨手扔在門后的那團藍色垃圾。
巴黎世家不是第一次這么干。2017年那只“宜家雙胞胎”賣一萬四,2022年的“垃圾袋”賣一萬二,每次都有人邊罵邊買。
Demna的邏輯很簡單:把最不起眼的日用品放大、加Logo、換天價,就能讓“買得起的人”和“買不起的人”同時上頭。
前者買身份,后者買談資,品牌坐收流量,二級市場再炒一波,閉環(huán)完成。
有人算過,Dyneema原料成本不到包價的3%,剩下的7974塊買的是“我敢背塑料袋上班”的勇氣。
這話聽著像段子,但確實在寫字樓電梯里見過——穿全套西裝的姑娘拎著它,袋口露出一截Hermèstwilly,像在說:看,我知道你們在拍。
更魔幻的是閑魚。
Trash Pouch剛發(fā)售那周,有人掛2萬8,底下留言一水兒“富婆自用99新”。
點進主頁,賣家正在賣9塊9的手機殼,反差大得離譜。
奢侈品成了社交貨幣,真假反而沒那么重要,畢竟拍照發(fā)小紅書,濾鏡一開,誰看得出是Dyneema還是拼多多同款。

說到底,巴黎世家在玩的不是設(shè)計,是心理測試。
測的是“你愿不愿意為反諷買單”。
買的人未必真覺得它美,但一定覺得“別人會覺得我懂反諷”。
就像當(dāng)年穿破洞牛仔褲,我媽問是不是沒錢補,我翻白眼:這叫g(shù)runge。
現(xiàn)在輪到塑料袋,只是價格從50塊漲到8200,破洞變成了折痕。
至于環(huán)保?
別鬧了。
Dyneema號稱可降解,但沒人會真拿它去裝廚余垃圾。
它最終的歸宿大概率是衣帽間最上層,和前任送的永生花、年會抽到的Kindle躺在一起,落灰。
下次搬家時,主人會猶豫三秒:扔了吧,畢竟8200;留著吧,實在沒場合背。
最后塞進紙箱,貼上“貴重物品勿壓”,繼續(xù)循環(huán)這場昂貴的黑色幽默。
所以下次看到有人背塑料袋擠地鐵,別急著笑。
也許人家剛花8200買了張入場券,而你免費看完整場秀。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