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百年零售巨頭‘大敗退’”以及Temu和Shein的擴張,確實是當前全球零售市場一個非常顯著的現(xiàn)象和話題。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這個情況:
1. "“大敗退”的解讀":
這里的“大敗退”可能不是指某個具體巨頭發(fā)生了災難性的失敗,而是指一些傳統(tǒng)、老牌的零售商或品牌,在應對來自新興電商和社交電商平臺的沖擊時,顯得力不從心,市場份額、影響力或財務表現(xiàn)出現(xiàn)下滑。
這些“百年零售巨頭”可能指的是沃爾瑪(Walmart)、梅西(Macy's)、宜家(IKEA)等擁有悠久歷史和龐大體量的傳統(tǒng)零售商。它們在實體店運營成本高企、消費者購物習慣快速變化(尤其是向線上遷移)的背景下,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
“敗退”可能體現(xiàn)在:門店關閉、利潤下滑、股價低迷、難以吸引年輕消費者、在價格戰(zhàn)中的被動等。
2. "Temu和Shein的成功與“下一城”":
Temu和Shein作為來自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以其極具競爭力的低價策略、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尤其是在服裝、家居等品類)迅速崛起。
"低價策略":它們通過高度垂直整合的供應鏈、大規(guī)模采購、優(yōu)化的物流和營銷成本,能夠提供遠低于傳統(tǒng)零售商和
相關內(nèi)容:

作者 | 基德
編輯 | Shadow
124年前,Myer在墨爾本開出了第一家百貨商店,成為幾代澳大利亞人周末購物記憶的一部分。
誰能想到,這家擁有百年歷史的澳洲零售巨頭,最近的日子并不好過。
據(jù)Real Commercial報道,這家百年老店的財報讓人驚掉下巴。截至7月26日的12個月里,Myer的營業(yè)利潤暴跌了近三分之一,稅后利潤只剩下3680萬澳元,同比下滑 30%,這數(shù)字看著都心疼。
而和它打價格戰(zhàn)的對手,幾乎都來自中國。
在TikTok上,一條關于“澳洲最便宜的牛仔褲來自Temu”的短視頻瀏覽量輕松突破百萬;在Facebook社群里,“SHEIN Haul(SHEIN 開箱)”成了年輕女孩們樂此不疲的標簽。
悉尼科技大學的零售研究員Gary Mortimer教授在接受《澳洲金融評論》采訪時指出:“Temu和SHEIN的崛起,不只是讓澳洲消費者重新定義了‘便宜’,更讓傳統(tǒng)零售商意識到,他們面對的競爭已經(jīng)不是隔壁商場,而是全球供應鏈的速度與算法?!?/p>
從墨爾本到布里斯班,從實體商場到手機屏幕,澳洲零售業(yè)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折點,中國的電商平臺可是強勁得很。

澳洲零售巨頭的坍塌
走進墨爾本的Collins Street或悉尼的Pitt Street,你還能看到Myer的標牌、還在營業(yè)的櫥窗……但一推門進去,你會立刻察覺,商品稀稀拉拉的,顧客也沒幾個,促銷貼紙倒是貼得比以前密集多了。
這種“空心店”的感覺,正在成為Myer的標簽。
2025財年,Myer整體虧得那叫一個慘。據(jù)報道,它從上一年度的盈利直接跳到了2.112 億澳元的法定凈虧損,主要是因為2024年收購服裝業(yè)務帶來的商譽減值和整合成本。
Myer把Just Jeans、Dotti、Portmans等品牌都收歸麾下,本想著能通過規(guī)模協(xié)同、品類整合提升競爭力,結果呢,這些品牌的業(yè)績沒有把整體利潤拉上去,反而拖了后腿,Myer的營業(yè)利潤同比下滑約30%,核心利潤被嚴重侵蝕。
Myer的股價也跟著大跌,2025年度公告發(fā)布當天,股價大跌逾20%,創(chuàng)下近年來新低。這個曾經(jīng)被視為澳洲零售標桿的百貨集團,正在急速萎縮。
Myer的困境并非孤例。
從時尚到戶外,從街角門店到城市地標,一場關店潮正在席卷澳大利亞。
今年9月,H&M宣布關閉位于布里斯班皇后街購物中心的旗艦店,那是昆士蘭州最早的 H&M門店之一,十年的經(jīng)營畫上句號。
澳洲本土的標志性品牌也沒能幸免。Rip Curl、Kathmandu 的母公司KMD錄得1.05億澳元的年度虧損,被迫在全國范圍關閉至少14家門店,還對Rip Curl / Oboz等品牌進行組織重整,合并、門店調(diào)整、數(shù)字升級。
在澳洲零售圈里的例子還不少,Accent Group宣布關閉17家Glue Store門店,Ally Fashion和SurfStitch也陸續(xù)撤點,連鎖零售商們面臨的挑戰(zhàn)可太大了。
來自澳大利亞統(tǒng)計局的數(shù)字印證了這一變化,零售實體客流下降超過15%,而同期線上交易額上升18%。
因此,不少分析認為,Myer的危機不僅僅是本地零售經(jīng)營不善,更與中國跨境電商平臺在澳洲的滲透有關。

圖源:RealCommercial
在RealCommercial的文章中,就有這樣的論斷:“中國平臺正在碾壓澳洲的零售巨頭,Myer的滑落是典型案例。”還有媒體直接說,Myer是這個124年歷史的零售帝國,如今“正被中國購物App的流量沖擊所動搖”。
在ABC的分析里,也有人提出警示,Myer所面對的競爭,不再是街對面的百貨,而是全球供應鏈、跨境低價與流量平臺的組合拳。

進擊的中國平臺
Temu的橙色購物車和Myer的櫥窗,像是兩個時代的對照。
一個代表著價格算法、即時推薦與碎片化流量;另一個代表著品牌積淀、服務體驗與空間記憶。
可現(xiàn)在呢,澳大利亞的消費者都開始移情別戀了。
澳大利亞最大的獨立研究公司Roy Morgan的最新調(diào)研顯示,在過去12個月里,470萬澳大利亞人在Temu買過東西,同比增長90萬,增長了24%;260萬澳大利亞人在 Shein購物,同比增長60萬,增長了27%。

圖源:Roy Morgan
Roy Morgan估計,截至2025年6月的12個月內(nèi),Temu的年銷售額預計接近26億美元,而一年前預計為16億美元。Shein的年銷售額預計接近13億美元,而一年前預計為10億美元。

圖源:Roy Morgan
Temu被評為澳洲“網(wǎng)站增長最快”的電商平臺,根據(jù)Similarweb,其在澳洲的網(wǎng)站流量年增率高達72%。Shein則成為了澳大利亞訪問量第二大的時尚服飾網(wǎng)站,緊隨當?shù)仄放芓he Iconic之后。據(jù)蘋果公司稱,Temu也是去年澳大利亞下載次數(shù)最多的iPhone 應用。
根據(jù)電商營銷平臺Omnisend的調(diào)查,2025年有76.6%的澳大利亞人曾在中國電商平臺購物,比2024年增長了近7個百分點。其中63.1%的人使用過Temu(2024年為51.7%),46.9%曾在Shein購物。
Temu、Shein等平臺的迅速崛起,正在重塑澳大利亞的零售格局。包括eBay、Kogan、The Reject Shop和Best & Less在內(nèi)的幾家大型零售商的客流量同比大幅下降,而Millers、Rivers、Noni B、Katies、Autograph、Crossroads、Rockmans和Wittner等其他零售商則在過去一年徹底退出了市場。
不過,Temu、Shein等中國平臺并不是簡單靠低價就能贏得市場,它們在澳洲市場做了不少本地化動作。
自2025年起,Temu在澳洲的廣告投入翻倍增長,增長幅度高達110%,此舉被認為是應對美國關稅危機。Shein在澳洲的廣告投入也有類似趨勢。
Temu在悉尼、墨爾本等地與本地履約、清關服務方合作,使得許多訂單的配送周期從過去十幾天壓縮到4–6天。同時,Temu推出Local Seller Program(本地賣家計劃),允許澳洲本地商家通過Temu平臺直接賣貨,提高了配送效率、縮短用戶等待。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當下澳大利亞零售的戰(zhàn)局,那就是,Temu、SHEIN等中國平臺在云端狂飆,Myer等澳大利亞本土零售商在地面苦撐。
有媒體調(diào)侃:“Temu 已經(jīng)成了Myer的新對手,只是它沒有一間店?!?/p>
從商業(yè)層面看,兩者的差距并非僅在價格。Temu的算法能在幾秒鐘內(nèi)識別出用戶興趣、推送個性化商品;而Myer仍在通過紙質(zhì)會員卡和季節(jié)性促銷吸引顧客。前者靠數(shù)據(jù)流量驅(qū)動增長,后者靠人流量支撐業(yè)績,這差距一目了然。

澳大利亞市場的新機遇
不過,對中國跨境賣家來說,這場澳大利亞零售圈的動蕩可不一定是壞事。恰恰相反,它意味著一個新的市場窗口正被打開。
過去十年,澳洲消費者的網(wǎng)購習慣相對保守,但疫情之后,這個節(jié)奏就被徹底打破了。
2024年,澳大利亞的電商市場總交易額達到690億澳元(約合436億美元),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2%。約1708萬澳大利亞人每月使用在線購物網(wǎng)站,比2020年增長了45%。
根據(jù)澳大利亞郵政的統(tǒng)計,2025年上半年,線上零售占總零售額的17.6%,創(chuàng)歷史新高。更關鍵的是,這個增長不是來自亞馬遜,而是來自“新玩家”,也就是Temu、SHEIN、AliExpress。它們正在瓜分原屬于本地平臺Catch、Kogan、The Iconic的流量份額。
對中國賣家來說,這是一個渠道更替的窗口期。電商平臺正在爭奪優(yōu)質(zhì)賣家、流量扶持政策集中釋放,入駐門檻反而比歐美低。Temu澳新市場的增長速度,正復制兩年前的北美曲線,誰先上車,誰就能吃到紅利的第一口。
此外,澳大利亞的生活成本飆升,2025 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同比上漲超過4%,民眾對平價選擇的敏感度前所未有。
過去被視為“廉價替代品”的中國品牌,如今正因為高性價比與穩(wěn)定供應被重新審視。在 Temu和SHEIN上,最暢銷的澳洲類目不是電子產(chǎn)品,而是日常實用的家居收納、小家電、廚房用品、美妝工具等細分品類。
換句話說,澳大利亞也迎來了平替時代。過去,澳洲消費者更信任大型百貨品牌,但如今他們的信任正向“體驗好、價格穩(wěn)、發(fā)貨快”的新品牌轉移。
對于跨境賣家來說,如果你能用精致包裝、輕量營銷、穩(wěn)定履約去覆蓋這個市場,消費者不會介意它來自中國,反而會因為“更聰明的選擇”而自豪。
當然,澳大利亞市場的電商紅利期不會永遠持續(xù),但眼下的確是既有流量、又有心智空窗的階段??梢哉f,這不僅是一場商業(yè)更迭,也是中國跨境賣家的又一輪時代紅利。
參考資料:
Temu與Shein在澳洲擊潰百年零售巨頭 . 藍洞新消費
再度暴雷!是誰拖垮了澳洲百年零售巨頭?. 澳洲財經(jīng)見聞
年增長率超15%!澳洲跨境電商市場迎來大爆發(fā) . AMZ123跨境電商
亞馬遜、Temu 和 Shein 在澳大利亞占據(jù)主導地位 . 雨果網(wǎng)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