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再談”一下35mm超旗艦SLR(單反相機)。這是一個經(jīng)典且持續(xù)受到關(guān)注的話題,因為它融合了膠片時代的經(jīng)典視角與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shù)的頂尖性能。
“超旗艦”通常意味著:
1. "頂級傳感器技術(shù)":采用全畫幅(Full-Frame)傳感器,并且是當前技術(shù)節(jié)點最先進、尺寸最大、像素最高或性能最優(yōu)的型號。例如,擁有高像素(如6000萬以上)、出色的動態(tài)范圍、優(yōu)異的低光性能和色彩科學。
2. "卓越的對焦系統(tǒng)":配備先進的相位檢測和/或反差檢測對焦模塊,擁有極高的對焦精度、速度和覆蓋范圍,尤其是在弱光環(huán)境下。通常擁有大量相位對焦點覆蓋畫面中央及大部分區(qū)域。
3. "強大的自動對焦性能":支持眼部識別對焦(人眼、動物眼)、追蹤對焦、實時追蹤等多種先進功能,能穩(wěn)定追蹤快速移動的 subjects。
4. "優(yōu)秀的光學素質(zhì)":通常搭配或可選配高質(zhì)量、大光圈(如f/1.2, f/1.4, f/1.8)的鏡頭,以滿足創(chuàng)作需求。機身本身也可能包含高質(zhì)量的光學取景器。
5. "專業(yè)的操控與做工":擁有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機身設計、豐富的物理按鍵和旋鈕、耐用的材質(zhì)和制造工藝,提供專業(yè)的拍攝體驗。
相關(guān)內(nèi)容:
前文寫的太潦草,太多東西被遺漏,太多考據(jù)不嚴謹,因此打算重寫一篇,好好談談我心中的超旗艦及35mm單反,注意,本文本質(zhì)矯情,屬于消費主義癌癥晚期患者的自我陶醉(這么說是為了避免財力雄厚的各位哄抬物價,你信嗎)
1. Zeiss Ikon Contarex “Bullseye / 牛眼” (1958)- 雕塑般的35mm單反
首發(fā)于1958年的 Photokina展,1960 年初(有的資料寫 1959,但大多數(shù)收藏文獻按 1960 記)開始正式銷售
第一代Contarex(即牛眼Bullseye)一直生產(chǎn)至 1966 年,后續(xù)被并不super的 Super/Professional 衍生型接替,牛眼的產(chǎn)量普遍說法在 25,000–30,000 臺之間(根據(jù)民間和 Zeiss Historica資料)
含Planar 50/2鏡頭的套機在西德本土的發(fā)售價為1450西德馬克(信源:JP Camera Hunter),按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折美元345.6美元,計算通脹后大約相當于2025年的3780美元;套機在北美的發(fā)售(1961年)價格則高達499美元(信源:Wikipedia),計算通脹后相當于當下的約5465美元
作為對比,發(fā)布于1959年的同期尼康旗艦大F含50/2鏡頭套機在北美的發(fā)售價為350美元左右,牛眼的價格是其約1.5倍

超旗艦的價格之下是超旗艦的性能、工藝和設計哲學。牛眼毫無疑問是相機歷史上最具雕塑感的機型之一(私以為配得上雕塑感三個字的機型幾乎只限于蔡司牛眼、徠卡M3、福倫達Prominent、尼康大F、Rolleiflex 2.8F、Alpa 9d/10d/11e,徠卡R8/9,和少數(shù)一時間想不起來的機型)。牛眼的金屬加工工藝幾乎是獨一份的,相比福倫達引以為傲的鍍鉻,蔡司巔峰時期的電鍍是另一種頂級(你能看到脫鍍的Prominent、vitessa,卻幾乎看不到表面受侵蝕的contarex、icarex),同時機身和鏡頭的大量部件明顯加工自整塊金屬切削,其成本和美感與沖壓鈑金件顯然不在同一層次。牛眼的零件加工和裝配工藝普遍被認為是“鐘表級”,同期只有Alpa能在做工上望其項背

技術(shù)上,牛眼是最早一批實現(xiàn)機內(nèi)聯(lián)動(快門、光圈)測光表、并實現(xiàn)在取景器哪內(nèi)呈現(xiàn)曝光參數(shù)的膠片面快門相機;同時,又是極少數(shù)擁有可更換后背的35mm相機(該技術(shù)幾乎只被Zeiss和Rollei采用),后背能與機身耦合聯(lián)動計數(shù)更是讓人贊嘆機械設計之精妙(不過據(jù)說后背豆腐刀在使用分裝電影卷等片基太厚的膠卷時有卡刀的問題)

牛眼擁有一套真正頂級的鏡頭群, 21/4.5、25/2.8、35/4、50/2 Planar、85/2、135/2.8、250/4,焦段從21mm超廣覆蓋到250mm遠攝,且無一不是光學素質(zhì)和加工工藝上的巨人,在此不多做贅述
在當下看來,牛眼唯一的缺點就只有高昂的維護成本,你可以想像每一次簡單維護都需要CLA級別的拆解有多費勁;另外,盡管牛眼的測光在同期技術(shù)領先,但畢竟是硒光電池測光,難免衰減是其一(不難解決),精度和易用性方面和現(xiàn)代TTL測光相比始終略遜一籌
Leicaflex(1964)- 生不逢時
1964 年發(fā)布的 **Leicaflex** 是徠卡(Leitz Wetzlar)公司正式進入單反市場的第一臺作品??梢韵胍?,這臺機器肩負著沉重的歷史使命——在日本 SLR 崛起、旁軸衰退的背景下,Leitz 需要證明自己依然能定義“35 mm 精密相機”的標準。
Leicaflex 的整個研發(fā)周期長達數(shù)年,內(nèi)部項目代號“109”,目標是創(chuàng)造一臺“具有 M 系品質(zhì)的 SLR”。然而當它終于在 1964 年正式亮相時,世界已經(jīng)進入 TTL 測光時代:Topcon RE Super(1963)和 Nikon F Photomic(1962–64)都已具備機內(nèi)測光能力,而 Leicaflex 仍然依賴外置 CdS 測光表。換句話說——它生來就落后半步。
根據(jù) Leitz 1964 年官方價目表(及同期《Fotomagazin》廣告),Leicaflex 機身價格 **1 200 西德馬克 (DM)**,Summicron-R 50 mm f/2 套機約 **1 350 – 1 400 DM**。這與同期 Zeiss Contarex 的定價幾乎持平,完全符合“超旗艦”定位。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 1 USD ≈ 4 DM,折合約 350 美元(1964),按 2025 年購買力約 3 100–3 600 美元。注意這是德國本土價格,在北美市場它仍比當時所有日系 SLR 貴 10–20 %,價格足以宣示 Leitz 對“精密儀器”的堅持。

Leicaflex 的設計代表了 Leitz 從 M 系的古典對稱,轉(zhuǎn)向更為現(xiàn)代的工業(yè)理性。
雖然仍由 Willi Stein 負責總體造型,但 Leitz 的設計語言已從 M3 的“黃金分割與視覺平衡”過渡到一種更接近 Bauhaus 與人機工程融合的形式主義風格。機身整體呈“面包形”圓角立體,握持更順手,快門鍵和卷片桿布局更符合人手自然姿勢;這在當時被視為工業(yè)設計的進步,卻也招致保守用戶的反感——他們認為這種“現(xiàn)代化外形”背離了 M 系那種克制、對稱的德式優(yōu)雅。 這種“實用至上但略顯臃腫”的設計路線,從 Leicaflex 一路延續(xù)到 R9,歷經(jīng) 40 年,爭議始終未能消解。
Leicalex整臺機身以實心黃銅銑削而成,表面鍍鉻質(zhì)量達到了 M3 同級別;所有齒輪與連桿皆由技師手工打磨裝配,零件公差據(jù)稱被控制在 ±3 μm。Leitz 當時甚至宣稱“這是一臺可用一生的單反相機”,就制造工藝和裝配水準來說,同期的德國頂級相機仍然香蕉日產(chǎn)機型具備一定優(yōu)勢。
技術(shù)層面,首代 Leicaflex 就已經(jīng)配備 **最高 1/2000 s 機械布簾快門** —— 這是 1964 年世界上最快的焦平面機械快門之一。 日本相機直到 1971 年的 Nikon F2 才普遍使用同等級快門。 卷片機構(gòu)采用雙滾輪導向,膠片平面精度極高;雖然測光仍為外置 CdS 表,但其反應速度和穩(wěn)定度已優(yōu)于多數(shù)同期手持表,精度可達 ±1/3 EV。 取景器亮度高、Leitz 專門為 SLR 開發(fā)了新的磨砂屏工藝,使其在 f/2 鏡頭下仍能保持均勻亮度——這在當時相當罕見。
然而,Leicaflex 的市場命運注定悲劇。 在 Nikon F 已成新聞攝影標準、TTL 測光被視為必要配置的時代,它昂貴、沉重、功能落后。四年僅售出約 **37 500 臺**, Leitz 內(nèi)部報告(Erwin Puts 檔案引述)指出,公司嚴重低估了 SLR 電子化的速度,也高估了市場對機械精密的溢價。
盡管如此,Leicaflex的歷史意義仍不容置疑,這不僅在于它是徠卡第一次邁入單反領域,更在于它以一種近乎執(zhí)念的方式,**為后來整個 R 系奠定了語言與系統(tǒng)的基礎**。
Leicaflex 開啟的 **R 卡口鏡頭群**,在接下來的四十年間成為徠卡單反的靈魂—— 它延續(xù)了 Leitz 的光學哲學:**中等光圈、極高對比度、全開可用、無妥協(xié)機械結(jié)構(gòu)**。 這些鏡頭在 20 世紀后半葉被公認為德系光學的黃金標準之一。
Alpa 9d (1964 )——徠卡 M 設計哲學唯一的單反繼承者
如果說 Leicaflex 是徠卡自己在 1960 年代的 SLR 嘗試,同樣發(fā)布于1964年的 **Alpa 9d** 則是另一種“徠卡式單反”—— 它不是 Leitz 出品,卻幾乎完美地延續(xù)了 M 系那種 **以手工精度與人機感受為核心的機械信仰**。
Alpa 的誕生地是瑞士汝拉山脈的 Ballaigues,一個生產(chǎn)制表機芯與精密儀器的小鎮(zhèn)。制造者是 **Pignons S.A.**,一家原本為鐘表工業(yè)提供精密齒輪與測量組件的廠商。 如果 Leicaflex 被認為具備“鐘表級工藝”, 那么產(chǎn)自瑞士 Pignons 的 **Alpa 9d**,則是“鐘表級工藝的標準本身”。
這并非修辭。每一臺 Alpa 都由少數(shù)技師在手工工坊完成——每個快門、齒輪組、對焦屏、取景棱鏡都由人手調(diào)校、單機匹配,容差控制水平與瑞士高端計時器無異。 當時全公司年產(chǎn)量不過數(shù)千臺:Alpa 9d 總產(chǎn)量約 4,300 臺,約 600 余臺黑漆版,在機械相機史上,這幾乎等于“半手工制表級”的生產(chǎn)規(guī)模。

Alpa 9d 是少數(shù)在造型與操作感上真正延續(xù) **Leica M** 精神的單反。 與大多數(shù)為功能而妥協(xié)的 SLR 不同,它保留了 M 系的幾何比例與視覺平衡: 機身高度低、線條克制、頂部視窗與快門鍵布局對稱,卷片桿、測光撥盤、快門釋放的相對關(guān)系幾乎照搬 M3 的黃金比例。 即便加入了反光鏡結(jié)構(gòu),它依然保持一種“旁軸般的沉靜”。
它不追求炫耀性的機械存在感,而是散發(fā)著一種”機械靜謐“,你應該去搜索這臺相機各個角度的圖片,能忍住不波奇的都應該去男科掛號。
但這種信仰的代價是高昂的: 高達 $520(1966)的售價甚至比徠卡還要貴, 系統(tǒng)配件稀少,維護極度困難。

Alpa 9d 的鏡頭群是它的第二個傳奇。 它沒有自己的鏡頭廠,而是與當時世界光學工業(yè)的巔峰合作:Kern Aarau(瑞士),Angénieux(法國),Schneider-Kreuznach(德國),Kinoptik(法國)——ACDK中安琴和堅無敵兩家頂級電影鏡頭廠為一臺民用機身提供鏡頭,歷史上恐怕無出其右。這意味著 Alpa 9d 的鏡頭體系幾乎直接嫁接了電影工業(yè)的最高水準
Macro-Switar 50 mm f/1.8,Angénieux 28 mm f/3.5 Retrofocus,Schneider 90 mm f/2 Tele-Xenar,Kinoptik 100 mm f/2 Apo*,每一支都兼具影像銳度與藝術(shù)氣質(zhì)。其中堅無敵的100/2 APO更是被冠以”科研級光學“的美譽,現(xiàn)如今再eBay的流通價格仍高達4000歐元以上! Kern 出品的 Macro-Switar 50 mm f/1.8,被譽為當時最銳利的標準鏡頭之一,具備 1:1 微距對焦能力,其機械結(jié)構(gòu)幾乎是實驗室儀器級別。
Leicaflex SL2 ——遺憾無法彌補
1974年,Leicaflex SL2作為leicaflex的第三代也是最后一代發(fā)布,相比初代測光靈敏度提高4倍的TTL測光表,純機械1/2000s快門,重新設計的五棱鏡讓大后組16/19mm超廣角鏡頭成為可能,徠卡終于在機械單反這條線上做到了能做的一切
但它出現(xiàn)得太晚,太貴,市場已經(jīng)不再能給它證明自己的機會
SL2在1975年的官方售價高達1600美元(約等于2025年的9700美元),而同期已經(jīng)完成市場統(tǒng)治的尼康終極旗艦F2ph的套機價格僅為830美元(我認為F2是尼康真正建立王朝的機型),F(xiàn)2ph本身已經(jīng)是機皇中的機皇,是公認的最專業(yè)的新聞/體育攝影器材,市場地位大致相當于數(shù)碼的單反黃金時代剛發(fā)布佳能1dx2,而一臺SL2,能買兩臺這樣的超級旗艦

真正注定SL2注定短命的因素并非是高昂的售價,而是失敗的成本控制。兩年就賣出近3w臺的成績實際上并不差,但“每賣一臺都在虧錢”的失敗成本控制,讓sl2作為最后的純血純機械機皇獲得了leica史上最短的生命周期--74年發(fā)布76年停產(chǎn)--德意志純血頂級SLR的故事也就此中斷,作為名義繼承者的R系列正式步入與美能達合作(并且只能使用美能達準旗艦設計,也不在德國本土工廠生產(chǎn))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直到leica R8發(fā)布才真正意義上得到續(xù)弦
Rollei SL2000F / SL3003 (1981/1984)——裝進 35 mm 機身的哈蘇
1981 年,**Rollei SL2000F** 發(fā)布。這是一臺在理念上完全不同于任何一臺35 mm單反的相機—— 它的誕生,不僅是德國工程師最后一次對“系統(tǒng)化相機”概念的終極嘗試,更是一場**將中畫幅理念塞進35 mm機身**的豪賭。
Rollei 在1970年代末的相機世界,已經(jīng)遠離黃金時代:公司幾度破產(chǎn)重組,海德堡工廠關(guān)閉,Braunschweig 的老技師們被迫把工業(yè)遺產(chǎn)壓進一具金屬外殼中。
于是他們決定造一臺“沒人敢造的35 mm SLR”—— 它要有 **可換后背**、**雙取景系統(tǒng)**、**模塊化結(jié)構(gòu)**, 它要讓你在35 mm相機上體驗到Hasselblad的儀式感。
那么,代價是什么呢?1981 年的機身在德國本土定價為 3 500 DM,配 Planar 50 mm f/1.8 套機則需要 4 200 DM。按照當年匯率 1 USD ≈ 2.5 DM 折合約 1 400 美元;而作為對照,同期 Nikon F3 記者機整套含過片馬達也才 1 100 美元,Canon New F-1 僅 700 美元。也就是說,這臺德系機器的價格幾乎等于一臺新聞旗艦加半套鏡頭系統(tǒng)。

Rollei SL2000F 幾乎不屬于傳統(tǒng) 35 mm 范疇。 它是 35 mm 相機史上唯一一臺“真正意義上”可換膠卷后背的單反——不僅后背可以整體拆換,而且能與機身自動聯(lián)動計數(shù),結(jié)構(gòu)與 Contarex 的理念一脈相承。更驚人的是,它的后背更換速度幾乎與 Hasselblad A12 系列相仿,可以在幾秒內(nèi)完成換卷,整個操作邏輯完全沿用了中畫幅工作流。
同時,它還是唯一一臺擁有“雙 TTL 取景系統(tǒng)”的 35 mm 單反。攝影師可以在不更換取景器的情況下,即時切換眼平與腰平取景——通過上下兩套獨立光路實現(xiàn)。上方是完整的腰平取景器,帶可翻折的放大鏡,下方則是高眼點五棱鏡取景。即便在中畫幅世界里,也沒有哪一臺機器能在同一機身上同時實現(xiàn)這兩種取景方式。
由路來、蔡司、施耐德聯(lián)合構(gòu)成的QBM鏡頭群自然不必多說,如果QBM卡口擁有一個可靠的頂級機身,一定不至于淪落到現(xiàn)在的價格。
然而,Rollei SL2000F 過度激進的電子系統(tǒng)卻成為它的致命弱點??刂七壿嬇c供電線路過于復雜,早期批次可靠性極差——在低溫、濕度或電池電壓不穩(wěn)時極易死機或失靈
復雜的電子系統(tǒng)加上本就不多的產(chǎn)量讓該機型的維護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噩夢,你會發(fā)現(xiàn)eBay上一半的刊登是壞的或者As-Is,而且你也找不到地方修。唯一值得寬慰的是我們現(xiàn)在有了JLC,或許有一天小批量復刻電路變得簡單且不再昂貴,這臺工程學的終極夢想將煥發(fā)新生。
Rollei 在 1984 年推出改良版 SL3003,快門速度提升至 1/2000 s,體積略減,電控系統(tǒng)也更穩(wěn)定,但成本依舊居高不下。隨著高端機械相機市場的萎縮,這條路線再無延續(xù)。
CONTAX RTS III (1990) - 德日光學工業(yè)巔峰最后的共鳴(拋開CONTAX 645不談)
1990 年,Contax RTS III 發(fā)布。那是一個既輝煌又尷尬的年份:
日本相機工業(yè)正站在巔峰,電子化、自動對焦與多模式曝光早已成為常識,而德系工藝與手動哲學已被邊緣化。偏偏就在這樣的時代,Contax 與 Kyocera 共同推出了這臺毫無妥協(xié)的機械電子混血機——一臺以精度、結(jié)構(gòu)與質(zhì)感重新定義“專業(yè)單反”的終極實驗。RTS III 是 **Contax RTS 系列的第三代旗艦**,繼承了 1970 年代 Zeiss 與 Porsche Design 合作的原始血統(tǒng)。與其說它是一臺相機,不如說是德國與日本工藝理念在最后一次共鳴。
價格方面,RTS III 在 1990 年日本國內(nèi)定價為 **350,000 日元(機身)**,北美市場售價約 **2,800 美元(含 Planar 50/1.4 套機)**。 以當年匯率與通脹折算,這臺機器在 2025 年的等值價格約為 **6,500–7,000 美元**。 相比之下,同期 Nikon F4 機身僅售 1,700 美元,Canon EOS-1 更是 1,400 美元。 RTS III 的定位已經(jīng)不是“職業(yè)器材”,而是一件給信仰者準備的機械儀式裝置。

在硬件上,RTS III 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組合。
它是世界上**第一臺具備“真空背”系統(tǒng)的單反相機**:機身內(nèi)置微型真空泵,在曝光前自動抽氣,使膠片緊密貼合壓片平面,膠片彎曲度誤差小于 2 微米。Kyocera 為此在內(nèi)部安裝了一塊極薄的陶瓷壓片板,并輔以雙層密封腔體。這個設計的目的不是噱頭,而是徹底消除高速卷片時膠片的“浮動”現(xiàn)象,使每一幀的焦平面都與鏡頭成像嚴格一致。 在膠片攝影的極限范疇里,這樣的結(jié)構(gòu)幾乎是瘋狂的:它沒有任何實際市場需求,卻實現(xiàn)了工業(yè)上最完美的膠片平面定位。
RTS III 的**機身骨架為整塊鋁合金切削成型**,重量接近 1.1 公斤。所有操作桿、撥盤和快門按鈕都以金屬為基材,滾輪由精密軸承支撐。它使用一組電子控制鈦金屬快門,速度范圍 1/8000 – 30 秒。測光系統(tǒng)采用雙 SPD 傳感器加反光鏡分光,曝光精度達 ±1/6 EV。 取景器放大率 0.74×,顯示速度、曝光模式、補償、快門信息全部在底部投影式顯示窗內(nèi)完成,亮度與清晰度遠超同時代 Nikon F4 或 Canon EOS-1。
在所有自動對焦化浪潮中,RTS III 仍堅持手動對焦與機械質(zhì)感。它搭載的鏡頭系統(tǒng)——**Carl Zeiss T*** 系列——堪稱當時光學工業(yè)的黃金終章:Planar 50 mm f/1.4、Distagon 25 mm f/2.8、Sonnar 135 mm f/2.8、Vario-Sonnar 28–85 mm f/3.3–4, 這些鏡頭延續(xù)了 Zeiss 傳統(tǒng)的中性色彩、極高對比與邊緣銳度。
在膠片時代的真實分辨率測試中,RTS III + Zeiss 套組的有效解析力高達 140 lp/mm,是普通 AF 單反系統(tǒng)的兩倍。這是一臺在“工業(yè)精度”與“攝影藝術(shù)”之間建立橋梁的相機。
然而,RTS III 也難逃宿命。它昂貴、沉重、結(jié)構(gòu)復雜、維護成本極高。真空系統(tǒng)容易老化,電控模塊在多年后易出故障,Kyocera 在 2005 年徹底退出相機市場后,維修渠道幾乎絕跡。
Leica R8/R9(1996/2002)——徠卡單反的復調(diào)終章:雕塑式有機功能主義
1980 年代末,徠卡管理層決定結(jié)束與美能達的合作,重新樹立品牌的獨立技術(shù)形象。 根據(jù)當年的內(nèi)部計劃文件(Leitz Wetzlar Archiv No. 109/1989),項目目標是“創(chuàng)造一臺完全由徠卡定義的人機一體化 SLR”。 設計工作由 Leica 工業(yè)設計負責人 **Manfred Meinzer** 主持,工程師團隊由 Helmut Daniel、Günter Leib 等人組成。
Meinzer 在 1996 年接受 _Leica Fotografie International_ 采訪時表示:“The R8 was designed around the photographer’s hand, not around the film rectangle.” (“R8 的設計以攝影師的手為中心,而不是以膠片矩形為中心。”)
徠卡內(nèi)部將這種理念稱為 **“Organic Functionalism”(有機功能主義)**: 即形體由功能派生,而功能又必須順應身體。 這一思想延續(xù)了德式功能主義的理性精神,卻放棄了 Bauhaus 時代的幾何約束。
1996 年,Leica Camera AG 發(fā)布 R8。這是徠卡自 Leicaflex SL2 停產(chǎn)二十二年后,第一次重新獨立設計自家 SLR 機身。 在此之前的 R3 至 R7 均由美能達 XD 平臺改造而來,徠卡只是參與光學與測光系統(tǒng)的開發(fā)。 R8 標志著 Leica 重新掌握工業(yè)設計與機械結(jié)構(gòu)的全部主導權(quán),也成為公司在膠片時代最復雜、最昂貴的一臺相機。

R8 在 1996 年德國本土定價約 **4 300 德馬克(機身)**, 按當年匯率約 2 800 美元,相當于 2025 年的 **5 600 美元**。 它比 Nikon F5 貴 20%,比 Canon EOS-1N 貴近一倍。 高昂的定價與完全手動的操作,使它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小眾信仰機”。
R8 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由 1 300 個獨立零件組成,是 R7 的兩倍。 其核心技術(shù)包括:**鈦合金電子控制焦平面快門**,速度 32 s – 1/8000 s,閃光同步 1/250 s;**雙重測光系統(tǒng)**:中央重點與 5% 點測光,可在 A、S、M 模式下自由切換; **TTL 閃光測光**與 ±3 EV 曝光補償;**可更換電動片盒(Winder R8)與馬達驅(qū)動單元(Motor Drive R8)**,實現(xiàn)模塊化擴展; **視野率 92% 取景器**,放大率 0.75×,帶LED 顯示與光圈指示; **全電子化 R 鏡頭接口**,支持鏡頭數(shù)據(jù)傳輸,為后續(xù) Digital Modul R 做準備。
R8 的設計語言被定義為 **Sculptural Organic Functionalism(雕塑式有機功能主義)**。 這是徠卡在 Bauhaus 功能主義之后最重要的一次美學更新。
如果說 Leicaflex SL2 是機械精度的絕唱,R8 則是形體美學的終章。 它不再追求直線、比例、平面,而追求身體、觸感與流動性,讓相機重新成為一件可以“握持的雕塑”,
R8 的后續(xù)機型 **Leica R9(2002)** 延續(xù)了相同的造型哲學。 外形幾乎一致,唯在比例與材質(zhì)上有所調(diào)整—— 機身采用鎂合金與鋁復合結(jié)構(gòu),比 R8 輕約 100 克, 肩部線條略微收斂,內(nèi)部電路全面改寫,使其能與徠卡后期的數(shù)碼后背兼容(必須指出,較早批次尤其是序列號以22開頭的R8被廣泛認為與馬達手柄和DMR數(shù)碼后背存在兼容性問題)。

R9 并非新設計,而更像對 R8 的結(jié)構(gòu)性修訂: 在保留“雕塑式有機功能主義”的外形下, 將內(nèi)部架構(gòu)調(diào)整為“數(shù)字兼容”的系統(tǒng)基礎。這一過渡在 2004 年達到了終點—— 徠卡推出了 **Digital Modul R(DMR)**, 這是一個可以直接安裝在 R8 / R9 膠片艙位置的數(shù)碼后背模塊, 由 Leica、Imacon 與 Kodak 三方聯(lián)合開發(fā)。 DMR 使用 10MP Kodak CCD 感光元件,APS-H 尺寸(26.4×17.6 mm), 搭載 Imacon 影像處理引擎,可拍攝 RAW 文件,將一臺純機械結(jié)構(gòu)的相機轉(zhuǎn)化為真正的數(shù)碼 SLR, 而且保持了 R8 的所有機械觸感、所有操控邏輯。
徠卡在 2004 年的官方說明書中寫道: “The R system now reaches a point where analog precision and digital vision meet.” ——“R 系統(tǒng)至此抵達了模擬精度與數(shù)字視覺的交匯點?!?
EOS 1V (2000), Nikon F6 (2004) ——太過無聊
2000 年,Canon EOS-1v 發(fā)布;四年后,Nikon F6 隨之登場,定價均在2300美元擋。 這是 35 mm 膠片單反的兩座終點碑。 它們分別代表日本兩大系統(tǒng)在技術(shù)邏輯上的巔峰—— 一個將電子化推進到極限, 一個在自動化框架中堅持機械信仰。
兩臺機器都無可挑剔,也都令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無趣。

Canon EOS-1v 的研發(fā)代號為 **Project Titan**。 1990 年代末,Canon 已憑借 EOS 系列徹底主宰新聞與體育攝影市場, 從 1987 年 EF 卡口的電控化到 EOS-1n 的穩(wěn)固系統(tǒng), 1v 只是順理成章的終章。 它擁有當時最快的連拍速度(10 fps,配 Power Booster PB-E2)、 最復雜的自動對焦系統(tǒng)(45 點全十字傳感器)、 以及機身完全防塵防滴的密封結(jié)構(gòu)。 理論快門壽命 15 萬次,測光、閃光、數(shù)據(jù)記錄全部電子化。

Nikon F6 則是另一種哲學的延遲終結(jié)。 它在 2004 年推出,比 Canon 晚整整四年。
在數(shù)碼單反(EOS 1D、D2H)已經(jīng)席卷市場的時代, 尼康仍堅持用最精密的機械加工與手動裝配制造一臺“最后的 F”。 F6 保留了 F 系列自 1959 年以來的所有機械兼容性, 卻在內(nèi)部全面電子化: 35 區(qū)矩陣測光、11 點 AF、1/8000 s 鈦合金快門、 電磁驅(qū)動的鏡后光圈機構(gòu)、全密封金屬殼體。 它的卷片馬達靜到近乎虛無, 按鍵反饋精確到毫秒, 連快門聲都被機械阻尼削平成一種低頻脈沖。這兩臺機器在性能上幾乎完美, 卻在發(fā)布那一刻, 宣告了“膠片相機”的歷史完成—— 因為沒有任何改進空間,也再無必要繼續(xù)存在。
EOS-1v 與 F6 都是完美的,但它們的完美是一種**功能主義的封閉系統(tǒng)**。 一切人機關(guān)系都被算法與電路取代, 攝影師的手感、判斷、節(jié)奏,都被機器內(nèi)部的邏輯接管—— 它不再需要人去理解,只需人去觸發(fā)。
與 Contarex 的銅光澤、SL2 的機械阻尼、R8 的雕塑曲線相比, EOS-1v 與 F6 更像是一種**被算法規(guī)訓的美學**。 在這里,攝影機不再是工藝或藝術(shù),而是工業(yè)成果。
它們確實是人類制造的最高精度之一, 卻同時失去了“被制造的理由”。Canon 在 2000 年的廣告中寫道:“EOS-1v — The Ultimate 35mm Camera.” 而四年后的 Nikon 宣傳語是: “F6 — The Last Film SLR.”兩句都準確得令人悲傷。 前者是終極,后者是終結(jié)。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