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媒體最近提出一個觀點,認為除了私人奢侈之外,我們也應該注重公共奢侈。這個觀點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和思考。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什么是私人奢侈和公共奢侈。私人奢侈通常指的是個人在消費和享受方面的奢侈品,如豪華汽車、高檔住宅、名牌時裝等。而公共奢侈則是指在社會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方面的投資,如建設美麗的公園、圖書館、博物館、藝術(shù)中心等。
從私人奢侈的角度來看,它是個人自由和消費能力的體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私人奢侈可以帶動經(jīng)濟發(fā)展,促進就業(y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然而,過度追求私人奢侈可能會導致資源浪費、環(huán)境污染和社會不公等問題。
另一方面,公共奢侈則是一種社會共享的財富。通過投資公共設施和服務,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美麗的公園、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不僅可以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還可以傳播文化、藝術(shù)和知識,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
因此,西班牙媒體提出的觀點認為,我們應該在注重私人奢侈的同時,也要注重公共奢侈。公共奢侈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還可以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是一種更加可持續(xù)和有意義的奢侈方式。
當然,實現(xiàn)公共奢侈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加大對公共設施和服務的投入,提高公共設施的質(zhì)量和覆蓋范圍。社會各界也應該積極參與公共奢侈的建設和推廣,共同營造一個更加美好、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相關(guān)內(nèi)容:
西班牙《國家報》網(wǎng)站11月5日文章,原題:公共奢侈與私人奢侈炫耀的目的在于讓自己感覺比別人優(yōu)越,這甚至成為了一些人的癡迷。奢侈品的奇特之處在于:我們購買的不僅僅是產(chǎn)品本身,而是它的獨特性——是一種并非人人都能負擔得起的高昂價格。無論是包包、汽車還是學校,最重要的是它們的象征意義。一旦你深陷其中,這種象征意義就會變得非常重要。然而,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過度追求奢侈品可能顯得荒謬。與這種私人奢侈不同,近年來有人提出公共奢侈的主張。
追求昂貴與獨特的風氣正在馬德里蔓延開來。市政府希望吸引“高端游客”,即擁有豐厚財力的游客。除了大眾旅游和節(jié)慶旅游之外,市政府正在大力推廣奢侈品購物旅游,吸引國外的“百萬富翁”們來到高級精品店、三星餐廳和五星級酒店購物消費。
凱納雷宮購物中心便是這一趨勢下的標志性例子,那里匯聚了愛馬仕等奢侈品牌、美食廣場和四季酒店。但它沒有坐落在遠離市區(qū)的高爾夫俱樂部或富人住宅區(qū),而是在市中心、在快餐店和流浪漢之間,展現(xiàn)出歐洲城市發(fā)展不平等的一面。
除了老式的奢華之外,許多中檔酒吧、商店和餐館也想要裹上這層奢華的外衣,比如用當下流行的昏暗照明營造氛圍,有時候甚至讓人難以看清食客的臉或餐盤里的蝦頭。諷刺的是,凱納雷宮購物中心的美食廣場幾周前宣布破產(chǎn),而四季酒店也已虧損數(shù)百萬美元,顯示出這一奢華潮流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樂觀。
正如黛娜·托馬斯在《奢侈的:奢侈品何以失去光澤》一書中所述,近幾十年來,奢侈品牌通過壓縮成本、提升利潤,逐漸將奢侈品平民化,曾經(jīng)上流社會的專屬品變成了中產(chǎn)階級甚至是大眾的向往之物。如今,街區(qū)幫派、說唱歌手和雷鬼樂隊的審美與昂貴品牌元素相互結(jié)合,打破了奢侈品與社會階層的界限。
過去,貧困群體常常憎恨他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奢侈品擁有者。而現(xiàn)在,當奢侈品變得相對可及,人們不再反對那些享有奢侈品的人,反而渴望成為其中一員。然而,當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奢侈消費所帶來的幸福感非常有限時,失望也隨之而來,豪車并不能帶來幸福。
在這種淺薄的私人奢侈之外,還存在另一種奢侈:公共奢侈。我最近通過閱讀海倫·海絲特和尼克·斯尼切克合著的《后工作:家庭的歷史和爭取自由時間的斗爭》一書了解到這一概念?!肮采莩蕖敝傅氖翘峁┳罡哔|(zhì)量的公共服務,而不是像自由主義思潮所主張的那種僅為最需要幫助的人提供簡單援助的體系。社會學家埃里克·克林伯格將公共奢侈稱為“人民的宮殿”,并寫道:“對公共奢侈的主張,可以成為21世紀振興社會民主的戰(zhàn)斗口號?!?/p>
我最近參觀了挪威奧斯陸一家精心設計的豪華公共圖書館——戴希曼圖書館。這就是我所認為的公共奢侈:不僅擁有令人驚嘆的圖書館,而且為市民提供應有的醫(yī)療或教育系統(tǒng)。另一方面,“公共奢侈”還指社會應配備強大、管理完善的災害預防和應急服務,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的影響,比如在西班牙東部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常見的切斷低壓現(xiàn)象(譯者注:該現(xiàn)象在西班牙和地中海地區(qū)常引發(fā)強烈降水和大風,可能導致洪水、風暴等極端天氣。)如今這樣的服務被視為一種奢望,但本不應如此。(作者塞爾吉奧·范朱爾,李堯譯)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