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家餐廳的標志性格子圖案確實非常深入人心,也成為了它們品牌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貝(Xibei)的紅白格子:" 這是一種非常醒目的設計,通常由紅色和白色(或淺灰色)組成,形成一種對比強烈的幾何圖案。這種格子廣泛應用于西貝的餐廳內部裝飾(如墻面、座椅、隔斷)、菜單、包裝等各個方面。它給人"活潑、現代、有活力"的感覺,也很好地融入了西北菜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
"廚邦(Chubang)的綠白格子:" 廚邦的格子則通常是綠色和白色(或淺灰色)的組合。綠色通常象征著健康、自然和新鮮,與廚邦主打的家常菜、健康飲食的理念相契合。這種格子的設計同樣簡潔明快,廣泛應用于餐廳的裝修、餐具、以及品牌宣傳物上,營造出一種"清新、自然、親切"的氛圍。
總的來說,這兩家餐廳都巧妙地運用了格子這種設計元素來:
1. "建立品牌識別度:" 獨特的格子圖案讓人一眼就能認出是西貝或廚邦。
2. "裝飾空間:" 格子圖案為餐廳內部增添了視覺趣味和設計感。
3. "傳遞品牌理念:" 顏色和圖案的搭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品牌的文化和定位(如西貝的活力與西北風情,廚邦的健康
相關內容:
1個格子能賣給好幾家,華與華的“超級符號”還能撐多久?

當我第一次看到同一套格子圖案出現在西貝的餐桌布、廚邦醬油的包裝、江小白的瓶身乃至華與華自家讀客文化的視覺上,我有點傻眼。說實話,這種“把一個符號切成好幾份賣錢”的聰明,既讓人佩服它的商業(yè)嗅覺,也讓人開始懷疑符號本身的價值。一個符號能不能同時為多家品牌背書?它還能繼續(xù)當“超級符號”嗎,還是會變成“通用背景板”?
華與華的邏輯聽起來很有道理:格子圖案在我們集體記憶里與餐桌、家庭、鄉(xiāng)愁有天然聯結,換個顏色就能喚起不同的情緒和聯想,從而快速建立識別。這在信息不對稱、媒體轟炸的年代無疑高效。當年靠一句洗腦口號、一條TVC和巨量投入就能把品牌“刻在腦子里”,那是資本和媒介生態(tài)決定的玩法規(guī)則。

但時代變了?,F在的消費環(huán)境是注意力分散到極致的2025年,消費者更愿意主動選擇有溫度、有故事、甚至有美感的品牌。越多人開始把品牌當作表達自我的符號時,通用化的格子就出現了語義空洞的問題。你可以把紅白格子給西貝,綠白格子給醬油,藍白格子給白酒,但當街上走著的每一個袋子都帶著類似圖案,消費者不會去分辨背后的故事,只會產生“這我在哪兒見過”的疲勞感。事實也在反饋這種疲勞:瀘溪河最近的“大掌柜”IP改造,在小紅書上投票參與者超過一萬兩千人,其中一萬一千多人投了“不喜歡”,投訴詞匯里有“丑”“不接地氣”“像拉面店”的直白評價,這不是審美問題小聲抱怨,而是品牌與用戶認知完全錯位的警報。
更重要的是,符號脫離了產品本身的特質,其意義就變得薄弱。西貝作為西北菜代表,紅白格子能喚起“家常感”,但它與西貝獨有的味道、烹飪邏輯和文化傳承之間并沒有必然性。廚邦的綠白格子能不能真正傳達釀造工藝、原材料來源、口味層次?李錦記要不要也來一個屬于自己的格子?這些問題看似拗口,實則直指品牌長期價值的根基:當你把識別變成可交易的“模板”,你是在賣記憶,還是在賣承諾?

說到底,這是一個關于“被看到”和“被喜歡”優(yōu)先級的命題。在中國市場的某些角落,解決生意、占領貨架、靠高頻重復完成銷售仍然是正道;在另一些增速放緩、審美上移的消費群體里,品牌被喜歡、被認同,才是能帶來長期溢價的資本。華與華的方法并非完全錯誤,它在過去的粗放年代里極其有效;但它的適用范圍正在被市場分層慢慢限定。換句話說,同一種武器放到不同戰(zhàn)場,效果會大相徑庭。
對于還在糾結是否該繼續(xù)沿用“超級符號”的品牌經理,我覺得有三件事要馬上做。首先,檢驗符號是否與產品有真實的故事鏈接,不是靠聯想能過關的,要能講出一件具體的小事,消費者才能感同身受。其次,對符號實施模塊化管理:顏色可以變,紋理可以共用,但關鍵元素和敘事點需要為每個品牌量身定制,避免“全家桶化”的視覺污染。再者,把測試放在前面,把大規(guī)模換標放在后面,先在小范圍真實環(huán)境下測購買轉化和社媒口碑,數據不背書,別急著全面鋪開。最后,別低估包裝以外的細節(jié)表達,員工的服務語、門店的陳列、社媒話術,這些實際接觸點往往比符號本身更能決定品牌是否被喜愛。
我身邊的朋友小李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小李喜歡的奶茶品牌一次換了看起來“太潮”的LOGO,結果他寧愿去別家買相似口味的奶茶,也不愿提著那只“尷尬”的杯子出門。他說的不是味道變了,而是“這杯子會讓我在同事面前被嘲笑”。這類“社交成本”的提升,比你想象的更能影響消費決策。
說白了,被記住只是開始,值得被愛才是終局。未來的幾年里,那些仍靠單一符號用高頻媒介堆疊記憶的品牌,會在局部市場繼續(xù)生存;但在更廣闊的中產消費群體里,品牌必須一個更難的問題:當我不再難被看到時,我憑什么被選中并被長期喜歡?這不是設計師給出的美學問題,而是企業(yè)必須拿預算、產品和組織去的商業(yè)課題。
我覺得華與華和它的客戶們都有選擇題:繼續(xù)用老方法割裂不同品牌的文化邊界,還是把符號當成故事的載體,去做更有溫度、更有差異的品牌建設?說實話,我既看到了過去那套打法的殘余價值,也看到了它在新時代面前逐漸失去鋒芒的危險。你所在的品牌會怎么選?你自己會因為一個格子放棄一個品牌,還是愿意為一個好故事買單?說說你的觀察和經歷。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