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最新的國內(nèi)手機排行榜,華為已經(jīng)上升至第四名,OPPO則穩(wěn)居第二。而排名第一的手機品牌仍然保持著遙遙領先的地位。這一排名反映了當前國內(nèi)手機市場的競爭格局和消費者對手機品牌和產(chǎn)品的認可度。華為和OPPO的崛起,展示了他們在技術創(chuàng)新和市場需求方面的實力。而排名第一的品牌,則憑借其卓越的產(chǎn)品和品牌影響力,繼續(xù)引領著市場的發(fā)展。
相關內(nèi)容:
先給出結(jié)論:W37這一周,vivo守住18。7%的份額并連續(xù)十四周領跑,而蘋果只剩8。9%,幾乎跌到自己在中國市場的年度低點。整個周度出貨量比前一周縮水約15%,多數(shù)消費者把錢包留給即將登場的新品。
最新數(shù)字顯示,第二陣營十分膠著:OPPO 16。6%,小米 16。5%,華為同樣16。5%,三家相差不過一千臺左右的量,渠道商甚至用“咬在一起”來形容。榮耀穩(wěn)定在14。1%,真我微增到1。6%,加起來勉強構(gòu)成長尾。

回到大盤萎縮15%的原因,最直接的是“換機暫緩”——iPhone 17系列開啟預訂后,核心消費力集體觀望;同時安卓陣營里的旗艦檔也在蓄力,沒有品牌愿意在這幾天大幅促銷,導致零售側(cè)陷入低溫。
vivo能在淡季里領跑,核心在于一款意外爆紅的Y500。5000mAh電池+塑料中框在電商評論區(qū)沒少挨罵,但線下賣點只有一句話:“摔不壞還能用兩天?!笨h鎮(zhèn)渠道迅速把它推到僅次于榮耀X70的單品亞軍。

OPPO本周則靠密集鋪貨搶到第二。A6 Pro、A6i同天現(xiàn)貨,一天內(nèi)把分銷覆蓋到7800家門店,再加上線上突然上架的K13s、K13x,型號多到讓人眼花。外界覺得OPPO打法粗暴,但經(jīng)銷商喜歡:“庫存周轉(zhuǎn)快,返利也快。”
值得注意的是,一加貢獻了1。8%的份額,占OPPO整體超一成。OPPO內(nèi)部人士透露,一加做高端、K系列做線上、A系列做線下的“三明治”策略今年才算跑通,不過這也讓它與紅米、高性價比小米機型正面硬碰。

小米的失速并不全怪iPhone。Note 15系列線上評價平平,Redmi K70又遠在年末,空檔期只能靠清庫存維持聲量。雷軍在發(fā)布會上高調(diào)宣布“小米 17獨占下一代驍龍旗艦”,反倒把需求提前凍結(jié)——用戶想等等看性能究竟能領先多少。
獨占期的確誘人,但也帶來隱憂:驍龍8 Gen4成本普遍上漲,小米17若想守住2999元起售的價格帶,只能在影像或材質(zhì)上做減法;一旦體驗閹割,失分的又是線下沉淀尚淺的小米之家。

華為這一周的回暖更像“底色顯露”。Mate XTs填補折疊屏空檔,Mini 平板能插卡打電話,滿足商務與老人市場的“剛需兩頭”。更關鍵的是,華為與蘋果客群交集較小,iPhone 17預熱并未吸走它的意向用戶,反而因為民族情緒帶來溢出流量。
榮耀保持14。1%基本盤,既不受蘋果影響,也沒被華為擠壓,策略就是“多SKU+快節(jié)奏”:從X系列到Magic V2半年覆蓋九檔價格。真我僅1。6%,卻是唯一下沉市場正增長的品牌——極低配置+1099元價位,在六線城市仍有需求。

蘋果的8。9%聽上去慘烈,渠道商卻不擔心。預付款已鎖定首批貨源,下一周iPhone 17 Pro Max到店后,部分核心商圈出現(xiàn)“凌晨排號”才是大考。供貨能否跟上,將決定蘋果能不能一口氣回到20%以上。
接下來一周有三件事值得盯:1)蘋果日均激活量是否突破15萬臺;2)小米17宣布的獨占期是否引發(fā)高通其他客戶集體跳票;3)華為會不會突然放出Mate 70“上市預告”,繼續(xù)攪局。
對零售商來說,最務實的做法是減少中高端安卓的現(xiàn)貨,騰更多現(xiàn)金給iPhone 17;對品牌方而言,Q3冠軍基本鎖定vivo,剩下的是誰能在國慶黃金周討到最多增量。消費者則只需記住一句話:不急著換,就等等10月的價格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