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的戶外品牌都有班味兒”這個說法,確實在戶外愛好者圈子里流傳甚廣,帶點自嘲和調(diào)侃的意味。這里的“班味兒”通常不是指品牌本身有官僚作風(fēng),而是指其產(chǎn)品或形象帶有以下一些特點,讓人覺得“不夠野”、“太講究”、“有點裝”:
1. "設(shè)計趨同與精致化:" 高端品牌的產(chǎn)品往往設(shè)計更符合時尚潮流,注重細(xì)節(jié)、材質(zhì)和做工,有時會犧牲一部分極致的功能性或傳統(tǒng)戶外服裝的粗獷感。比如,很多高端沖鋒衣追求完美版型、細(xì)膩面料、多種顏色和Logo,看起來更像是“戶外時尚單品”,而非純粹的“工具”。
2. "價格高昂:" 昂貴的價格本身就可能帶來一種“身份象征”的感覺。穿著這些品牌,有時會被認(rèn)為是在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消費能力或?qū)敉馍畹摹案唠A追求”,而非僅僅是熱愛戶外本身。這種“貴”帶來的距離感,有時會被解讀為“班味兒”。
3. "使用門檻和復(fù)雜性:" 一些高端產(chǎn)品可能功能非常復(fù)雜,需要使用者具備較高的知識儲備才能發(fā)揮其最大效能,或者保養(yǎng)要求很高。對于只想簡單出行的普通愛好者來說,可能會覺得這些產(chǎn)品“用不起”或“用不好”,顯得有些“裝”。
4. "品牌營銷與形象塑造:" 高端品牌通常投入巨資
相關(guān)內(nèi)容:
早上擠地鐵,前面那哥們穿著件The NorthFace沖鋒衣,拉鏈拉到下巴,像給自己套了個移動工位。那一刻突然懂了——戶外大牌早不是去爬山的信號,而是“我下班也走不掉”的暗號。
價格先說話。一件Descente polo890塊,差不多是很多人半周工資。但辦公室里越穿越多,不是大家變有錢,而是這錢花得值:穿上它,開會遲到都像去遠(yuǎn)征,老板罵你都像在山谷里回音,自帶緩沖墊。

Logo的幽默感也在變。北面那個半圓,以前指向雪山,現(xiàn)在指向工位椅背;Salomon的彎鉤,怎么看都像加班到駝背的弧度;HOKA厚底一踩,增高3厘米,像把“我想升”寫在了鞋跟上。沒人故意玩梗,梗自己長出來。

最妙的是品牌自己沒動手,全是打工人用錢包投票。社媒上曬徒步的越來越少,曬地鐵通勤的越來越多,濾鏡一拉,照樣出片。市場部估計也懵:明明廣告里在懸崖,怎么最后都進(jìn)了寫字樓。

有人開始反著來。周末幾十塊的公益徒步群火了,穿雜牌抓絨的照樣登頂。等真把大家拉回山里,這些貴價殼子可能會重新聞到草味,而不是咖啡味。

所以下次看到?jīng)_鋒衣別急著羨慕,先聞聞——是松木味,還是打印機(jī)味?衣服沒變,班味兒多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