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作為中國的啤酒之城,擁有眾多知名品牌。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口味的變遷,一些曾經(jīng)暢銷全國的青島品牌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以下是五個已經(jīng)消失的青島品牌,它們曾經(jīng)在全國范圍內廣受歡迎,如今卻淪為時代的棄子:
1. 青島啤酒廠(青島啤酒)"(雖然青島啤酒依然存在,但其市場份額和影響力已大幅下降,部分歷史悠久的分廠或品牌已消失)":青島啤酒廠是青島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其生產的青島啤酒曾是中國啤酒行業(yè)的領軍品牌之一。然而,隨著其他啤酒品牌的崛起和市場競爭的加劇,青島啤酒廠的市場份額逐漸下降,部分歷史悠久的分廠或品牌已經(jīng)消失。
2. 青島啤酒二廠(青島特液)":青島啤酒二廠曾生產一種名為“青島特液”的啤酒,這種啤酒在歷史上曾非常受歡迎,被譽為“液體面包”。然而,由于市場競爭和品牌戰(zhàn)略的調整,青島啤酒二廠和“青島特液”品牌已經(jīng)逐漸消失。
3. 青島啤酒三廠(青島大綠)":青島啤酒三廠曾生產一種名為“青島大綠”的啤酒,這種啤酒以其獨特的口感和包裝而聞名,曾在市場上占據(jù)一席之地。然而,由于品牌整合和市場策略的變化,“青島大綠”品牌已經(jīng)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4. 青島
相關內容:
那些過去紅火得不行的老牌子,你還記得吧?有些東西,當年你想買還得掏出票憑證;有些車子,你騎出來就像是全小區(qū)最“風光”的主兒??涩F(xiàn)在,青島的大街上再也難尋它們的蹤影了——金鹿、鷹輪、金錨、青島6型、藍天……這些響當當?shù)拿?,當年可都是“家里有一個就算條件不錯”的代表。再說了,城市讓人覺得變了,東西變了,可某些情緒、某些回憶,真是不肯走。

說起青島,人家總覺得是海邊,風景好,冬天冷。殊不知,這座城也曾是北方工業(yè)的大戶,造東西的風氣很盛,家家戶戶都跟廠子、技工沾點邊。那年月,說什么“計劃經(jīng)濟”,講究的是分配——不是錢多就買得著東西,得是有身份、有單位,有點門路,才能弄到那些搶手貨。就比如金鹿自行車,能買上一輛,甚至都能成婚事里的彩禮。這玩意兒不光是代步,它代表著體面、能耐、人情面子。
八十年代初,青島的街頭柳樹剛綠,車鈴聲叮當作響。很多人都攢著票、看著情面,湊齊那149塊錢,扛回一輛金鹿。說句實話,那時候對自行車的感情不是如今買輛電動車趕公交的心思。家里添了輛金鹿,全家都覺著熱鬧,車頭燈罩怕被人順走,得在晚上用鋼圈鎖上——家里的孫子、侄子惦記,隔壁的大娘也打聽,一時間,好像整個院子都圍著這輛車轉。你上班用它,下雨哪怕鞋濕褲子臟,也不肯騎出去,舍不得。那輛車得“留給干大事”,逢年過節(jié),或者帶著孩子出門,才讓它露臉。

其實,金鹿的車子是經(jīng)得起“推敲”的。鐵管子厚實,輪胎耐磨,家里買米拉面油鹽醬醋,全靠它扛。老人坐前杠,后座架著兩孩子,平穩(wěn)得很。鄰居家小王常掛在嘴邊,“我家那輛金鹿騎了快二十年,沒壞過!”但誰能想到,后來摩托、自行車市場變冷,金鹿的身影也慢慢散了。一代人挺過了淘汰換新的尷尬,青島老牌子的記憶,卻一圈圈稀薄下去。
再說鷹輪縫紉機,這東西聽著不洋氣,但你要是身邊有個“手巧”的姨媽姑奶,就知道當年縫紉機在家里啥地位。青島縫紉機工業(yè)公司成立那會兒,很多人家把縫紉機擺在正堂——一來是貴重,二來方便展示。鷹輪腳踏式縫紉機結實能用,有點小毛病,青島本地就有遍布百余點的維修攤兒,你拿著走幾條巷子,師傅手一搭,支棱幾下又能用。實際上鷹輪縫紉機,全國也數(shù)得著,當時家家至少有一臺??墒朗聼o常,九十年代家用機械市場變了,縫紉機慢慢沒人買了,廠子里逐漸調崗、關線。后來興起電腦繡花機,鷹輪也試過轉型,但風頭已過,再難有當年那種“家里有鷹輪,姑娘繡嫁衣”的風光了。

說到這,心里多少有點感慨——那些扎在老房子角落的縫紉機,多少年沒人碰過,卻又舍不得丟。主婦們的針線活兒、年輕人的縫制服,甚至一條舊褲子的補丁,都和鷹輪的沉重嗡嗡聲掛上了鉤。
金錨牌手表是另一個有故事的角兒。六七十年代,結婚三大件:手表、自行車、收音機。手表最吃香,結婚買塊金錨,立馬就被夸“家里條件好”。青島手表廠,五千多工人,年產手表百七十多萬只,全山東最大。這些人現(xiàn)如今都哪兒去了?以前廠里風風火火辦活動,誰家房頂上掛金錨廣告牌,孩子都覺著特別得意。但石英表、電子表大潮來了,老牌子頂了幾年,就熄火了。金錨的老工人,有的去了別的廠,有的索性退休,有的子女搬家南下,留下廠門口銹掉的“金錨”二字。

手表現(xiàn)在再不稀罕,“手機有時間誰還看表?”可還有人留著爺爺?shù)臋C械表,說不舍得,是怕東西沒了,記憶也沒了。
至于青島6型相機,說起來也是一段難得的攀比與自豪。八十年代視覺風潮興起,膠片機是隨身寶。有點錢、有點技術,人還懂攝影的話,那擁有一臺青島6型,幾乎就是圈里的“大神”。德國技術本子引進,全套生產線,咔嚓一聲,那個膠片上的色調和層次,仿佛都帶著點海風和青島的市井氣——不少攝影愛好者的“成名之作”,實際上全靠青島相機廠。那是個班組責任分明、技術工人講究手藝的年代,上班領件、下班歸倉,一臺相機能“出口換外匯”,本地人也以此自豪。

后來的故事就簡單了,90年代,國產品牌走向重組,青島照相機被海信并了線,廠房改建,老工人打散。青島6型相機成為收藏品,在老城二手市場偶爾還能淘到一臺,可那些“全國一等獎”的風光早不復返。
藍天運動服,估計許多人小時候都穿過,說起來比“雙星”還親熱點。有兩道白杠的藍天運動服,你穿上就有點“街頭風”。八十年代,青島第三針織廠的工人加班趕工,各地訂單滿天飛。藍天還闖進第十一屆亞運會,成了中國隊領獎服,青島人都覺得倍兒有面子。運動服的舒適、耐穿,成了青島人記憶里“運動會前一天新衣服”的代名詞。可后來,國外品牌一過來,本地的國貨就像大浪退潮,慢慢走得沒了影——針織廠變成小區(qū),生產線拆了,誰還記得藍天的輝煌?

現(xiàn)在的青島商城琳瑯滿目,誰還會在意那些老牌子?老一輩偶爾念叨,“那年沒什么好買的,有金鹿、金錨、藍天就夠了?!蓖馄蟆①Y本、品牌翻天覆地后,物質的東西有了,但人心的溫度、舊廠子的回聲,卻漸遠了。
也許,這就是城市的命運吧。一代熱鬧,一代凋敝。那些曾經(jīng)撐起青島工業(yè)的老廠、老品牌,化作后人嘴邊一句閑話、柜子里一件舊物、父輩們偶爾回憶中的光亮。誰知道,未來的新品牌、城市的新變化,會不會也被后人這樣惦記?
不說了,今天又刮海風了,街角那家舊鐘表修理鋪還開著,不知有沒有人為修一只金錨,或談起那個已經(jīng)質樸遠去的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