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售價三萬塊(人民幣)的骨傳導耳機,尤其是作為“國貨之光”品牌的新旗艦,確實引起了不少關注。這個價格點在骨傳導耳機領域屬于非常高的定位,通常意味著品牌在技術、材料、功能、設計以及品牌價值上投入了巨大的資源。
要對其進行“深度品評”,我們需要從多個維度來看:
"可能的特點與優(yōu)勢(基于其高價位和“新旗艦”定位的推測):"
1. "頂級骨傳導技術:"
"更高效的聲學轉換:" 可能采用了更先進的骨傳導振子技術(如更高階的振子材料、更優(yōu)化的結構設計),提供更清晰、更飽滿、失真更小的音頻體驗,尤其是在低頻表現(xiàn)上可能超越同價位普通骨傳導耳機。
"更精準的音頻調(diào)校:" 由資深音頻工程師或知名調(diào)音團隊合作,針對骨傳導的聽覺特點進行深度優(yōu)化,提供更符合人聲或特定音樂風格的聽感。
"可能的多頻段驅動:" 類似傳統(tǒng)耳機的分頻設計,但應用于骨傳導技術,以更細膩地還原不同音域的聲音。
2. "卓越的佩戴舒適度與穩(wěn)定性:"
"人體工學設計:" 采用頂級的3D掃描或精密建模技術,實現(xiàn)極致貼合不同頭型的佩戴感。
"輕量化材料:
相關內(nèi)容:
在動鐵與動圈兩種主流發(fā)聲單元之爭中,動圈耳機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營造動鐵耳機無法給到的自然聽感。這種聽感并非是由更多地信息量和各頻段更低的失真所帶來的,而是動圈單元更大的振膜體積除了營造聲波外還給到了更加強大的氣流以及更多的振動,這些細微的“動態(tài)訊號”通過耳膜、耳道等身體結構傳遞給了我們的聽覺細胞。這些多通路的“聲音”信號融合后就造就了我們所追尋的那份“自然”的聽感。但是反之,動圈耳機更大的單元體積和振膜質(zhì)量相對的在細小信號的還原,動瞬態(tài)以及全頻段失真等方面處于明顯劣勢,這些正好都是動鐵單元最擅長的。

其實,作為耳機的研發(fā)者,各家品牌要比我們普通發(fā)燒友對以上了解地更加深入與明晰,所以他們一直都在不斷的更新完善自家耳機的發(fā)聲結構,以期可以將各種單元的優(yōu)勢結合、缺點屏蔽,從而做出趨近于“完美”的產(chǎn)品。因此,這些年來除了傳統(tǒng)的動鐵與動圈耳機,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混合結構產(chǎn)品面世,不管是圈鐵、圈靜鐵還是壓電陶瓷圈鐵等等,但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就是這些嘗試幾乎都局限于傳統(tǒng)發(fā)聲形式之上。而今天九段想跟大家聊到的這幅耳機產(chǎn)品,可謂另辟蹊徑。它從聲音訊號的傳遞途徑上做出了創(chuàng)新,除了直接向鼓膜送出聲波外,它還通過非常特殊的骨傳導方式通過振動將訊號經(jīng)我們的頭顱、耳廓等部位的骨骼傳遞給聽覺細胞,從而起到提升聲音密度,“豐富”聽感的作用,它就是我們的“國貨之光”品牌Unique Melody推出的最新旗艦耳機:Mason FuSang扶桑。

不一樣的骨傳導+十二顆動鐵
最近十年,在耳塞研發(fā)領域國內(nèi)品牌可謂異軍突起,而UM明顯是走在最前列的品牌之一。其中Mason系列是最近幾年UM主打中高端的系列,Mason FuSang扶桑則是UM目前的量產(chǎn)旗艦,定位僅次于那款外殼更加夸張的限量版FS。在內(nèi)部配置方面,F(xiàn)uSang扶桑與FS是完全一致的,都采用了UM研發(fā)多年的雙振骨傳導技術+十二顆大體積定制動鐵單元。

有別于我們所熟悉的骨傳導耳機,市面上大部分的同類多是偏向于舒適與運動方向設計,骨傳導技術的應用更多地是為了聽音安全而不是為音質(zhì)而服務。而這次FuSang扶桑的骨傳導結構更加特別,首先是它的結構非常緊湊且復雜,它的內(nèi)部是由一塊聲學特性極佳的振動板和兩面多層陶瓷涂層組成。經(jīng)過多年的研發(fā),UM終于可以將這枚骨傳導單元放置進了FuSang扶桑迷你的身體內(nèi)。同時,為了讓骨傳導的效果滿足設計需求,通過精密的腔體聲學結構計算,F(xiàn)uSang扶桑這枚骨傳導單元的正反兩面可以直接接觸殼體,從而做到更大的振動傳聲面積,在實際傳輸效率和質(zhì)量方面都是目前業(yè)界最頂級的表現(xiàn)。那這枚骨傳導單元的加入對耳機的聲音會有那些影響呢?通過查閱UM的資料,這枚單元的主要作用是對動鐵單元做補強,它可以在動鐵單元無法覆蓋和表現(xiàn)不夠優(yōu)異的頻段予以很好地補充。同時,不經(jīng)過出聲孔傳遞給鼓膜,而是經(jīng)過耳道與頭顱通過振動將聲音訊號直接傳遞給內(nèi)耳聽覺細胞,進一步降低了失真,增加了聲音密度,大幅提升了聲音自然度與耐聽性??梢源_認的是,這種特別的設計目前在HiFi耳機領域還是獨家的,也是傳統(tǒng)混合單元耳機完全無法比擬的。

單邊十二顆動鐵單元的配置在今天的市面依然是屬于旗艦水準的,而UM為FuSang扶桑選擇了四枚大尺寸低頻單元、四枚定制中頻單元、兩枚低失真中高頻單元以及兩枚專門負責高頻與甚高頻單元的配置方案。為了讓骨傳導單元的發(fā)聲可以更好地契合動鐵單元,UM專門為FS與FuSang扶桑開發(fā)了全新的五分頻結構。從官方爆炸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頻段的動鐵單元都具備完全獨立的聲學導管,而每一部分的導管均通過了精確的聲學驗算具備不同的路徑和形狀,這樣的設計很好地保證了耳機最終發(fā)聲的相位準確,增加了聲音的整體感,進一步降低了全頻段的失真表現(xiàn)。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UM并不像其他耳機品牌一樣會特別標榜自己所采用的動鐵單元品牌與型號,原因就是他們對于動鐵單元的挑選可謂是業(yè)界最為嚴格和挑剔的。只有完全符合設計師原始設計指標和聲學取向的單元才有可能進入備選列表,而所有入選的單元還要經(jīng)過UM設計師嚴格的測試并按照要求作出符合產(chǎn)品需求的定制后才會被采用。也就是說,基本上你在市面上是很難買到與UM產(chǎn)品一模一樣的動鐵單元,哪怕它的外形、品牌和型號看似一致,實際的發(fā)聲狀態(tài)也可能是大相徑庭的。

第一次拿到FuSang扶桑,給用戶留下第一印象的很大概率不是它的耳機本體,而是一條與耳機墨紫配色完全契合的多股絞繞而成的耳機線。這條被稱為UM Purple Charm的定制耳機線并沒有以升級線的形式額外售賣,而是直接隨耳機配送。作為一條八絞、每絞24條單晶銅編織,且每條單晶銅都具有獨立漆包屏蔽的24AWG規(guī)格線材,放在任何其他品牌手里應該都會是非常高級的獨立售賣升級品。雖然這根線身內(nèi)部股數(shù)非常多,但它的外層包裹了獨立的醫(yī)療級PVC外皮,內(nèi)部的骨架部分也是由精選纖維材質(zhì)構成,所以看似很硬的線材在實際佩戴時的柔軟度適中,較為貼合且聽診器效應輕微,這在頂級線材中是比較難得的表現(xiàn)。除了以上,F(xiàn)uSang扶桑還具備獨立的金屬出聲孔設計,所有的接插件都采用了頂級供應商的高品質(zhì)金屬材質(zhì)部品,所以在聲音穩(wěn)定性和使用耐久性方面應該是可以讓人放心的。

骨傳導到底是不是噱頭?實際聽感
我想大家最為關心的應該就是骨傳導單元的加入對于FuSang扶桑的聲音到底有沒有影響?實際聽感到底有何不同?這里我先給到大家答案,第一是有影響。第二是這種影響可能與所有人的預期不同,它并未在某個特定頻段給出讓人耳明確感知的音色、能量感的差異,而是對這條耳塞的整體聲音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是足以顛覆大部分人對于動鐵耳機認知的。
如果FuSang扶桑只擁有十二枚動鐵單元,那我依然會認為這副耳塞是配得上頂級動鐵耳塞名號的。因為我們單獨拎出每一個頻段來比拼,我相信只要是稍有聽音經(jīng)驗的小伙伴就會發(fā)現(xiàn)FuSang扶桑所配置的動鐵單元在素質(zhì)上有著同價位、同配置耳機無法撼動的優(yōu)勢,這跟耳機選用精度有很大的關系,當然也與單元周邊配置與腔體聲學設計的水平有關。但是如果你從整體來看,找來市面上任何一副同樣十二顆或是類似配置的純動鐵耳機進行比較,你就會立刻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不同。FuSang扶桑的聲音要遠比這些純動鐵耳機來的“豐滿”,而純動鐵耳機最大的問題來自中低頻部分,哪怕它們中的很多也都能營造非常高質(zhì)量的低頻量感和動瞬態(tài)表現(xiàn),但在聲音的彌散感與自然度方面,在同場對比下就劣勢明顯了。在把玩期間,我甚至帶著扶桑跟幾個身邊的小伙伴做了一次線下聚會,我讓幾位并不熟悉FuSang扶桑配置的小伙伴認知試聽了這副耳塞并盲猜它的配置。結果跟我的聽感是相似的,四位小伙伴中有兩位猜它是動圈耳機,兩位猜是圈靜鐵。

從表象來看,骨傳導單元的加入似乎是讓FuSang扶桑更“圈”了。但實際通過不斷的試聽你會發(fā)現(xiàn)并不單單是這樣,除了讓動鐵耳機的低頻擁有了類似大尺寸動圈耳機一樣的豐富感染力外,在中高頻與極高頻部分的改變非但不少,可能還要更多一些。但是這些頻段的改變或許對于人耳的刺激會遠低于低頻,短時間聆聽或并不熟悉這副耳塞的小伙伴可能會比較難以感知。首先是整個頻段的聲音密度其實都是有所加強的,但是它并不是厚度與能量感的提升,也不是微小信號的感知能力有巨大的改變,這種感覺其實是非常難以形容的。就如文章開頭我所講到的那個詞:“豐滿”,你會感覺整首音樂在播放中變得更加緊致與綿密,但這種變化并沒有壓迫感,反而讓音樂性和聲音的活生感有明顯的提升。然后就是極高頻部分的泛音與空氣感的另一種形式的“豐滿”,經(jīng)過反復對比你會發(fā)現(xiàn)FuSang扶桑在極高頻部分的空氣感和延展并不會比很多同價位的頂級圈靜鐵耳機有所提升,但聽感上就是會更加舒服和耐聽。摘下耳機認真思考這些改變,雖然我不能很好地將這些變化明確的用文字記錄下來,但大體可以確認的就是這些聽感應該就是骨傳導單元通過頭顱、耳道的振動傳遞給內(nèi)耳的“更多訊息”。

驅動難度、聲音以及搭配
入手FuSang扶桑這段時間,我基本上把市面上主流的頂級音樂播放器都與它做了“深度交流”。從驅動特性上來看,很多網(wǎng)路上的小伙伴認為FuSang扶桑的驅動難度是非常大的,但我的體驗卻截然相反,我認為FuSang扶桑的驅動難度可能是目前旗艦耳機中最低的一枚。首先從官方給到的技術參數(shù)來看,這枚耳機的阻抗只有19歐,靈敏度116dB,顯然是屬于不難驅動的類型。第二與市面上各種圈靜鐵多單元復雜結構的耳機不同,大部分圈靜鐵耳機所搭載的動鐵、動圈與靜電(壓電陶瓷)單元結構各異,數(shù)量不同,每種單元的驅動要求都相差甚大,設計師必須對驅動進行一定的取舍設計,有時動圈單元驅動到位了靜電單元或動鐵單元就有過推的可能,有時動鐵與靜電單元驅動舒適了,動圈單元可能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tài),這就對產(chǎn)品設計師的功力有了巨大的挑戰(zhàn),對前端驅動設備的要求也提高了門檻。而FuSang扶桑只搭配了兩種類型的發(fā)聲單元,不管是動鐵還是UM所采用的這枚特別的骨傳導單元,它們在驅動特性方面應該都是趨近且對驅動電流要求不是特別苛刻的類型。所以,不管是手機直推、小尾巴,還是中低端播放器,再到頂級播放器驅動,F(xiàn)uSang扶桑從工作狀態(tài)來看都是可以應付的。雖然因為前端水準的差異,在信息量、電流穩(wěn)定性、驅動特性以及調(diào)音音色等各個方面都有差異和不同,但在基礎聲壓、聲音飽滿度和音色上都沒有明顯的硬傷,這可能是目前頂級耳機中唯一的。而能夠實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的原因我想也跟骨傳導單元有關,我猜測這枚單元的驅動要求是較低的,所以哪怕是通過手機直推它也可以幫助耳機來“豐滿”聽感。

那從一個多月的使用體驗來看,我個人認為驅動FuSang扶桑效果最好的前端是PrismSound Lyra2+Earmax Sliver,這套小臺式系統(tǒng)下的FuSang扶桑幾乎可以說是歷史上我聽過的最優(yōu)秀的入耳式耳塞。不管是音色、聲音鮮活度還是細節(jié)揭示力都是頂級的,唯一的問題在于耳塞的天限:聲場。FuSang扶桑的聲場雖然已經(jīng)可以說是同類中最好的了,但與頭戴式耳機和喇叭相比顯然還是“弱雞”的。在隨身設備驅動下我覺得很難找到“唯一”,Astell&Kern SP2000,Hiby R8都可以“充分”地驅動FuSang扶桑,與臺式系統(tǒng)相比主要差在音色這一項上,膽機尤其是NOS管下的EMS所特有的中高頻活生感及高頻的迷人色彩是這兩臺頂級播放器完全給不出的,其他像硬素質(zhì)、聲音密度以及中低頻的感染力等方面我并沒有聽出與臺式系統(tǒng)的明顯區(qū)別,總體依然是非常頂級的表現(xiàn)。我要特別說明一點,在搭配節(jié)奏音頻MHD或是湖人原神這種小尾巴搭配iPhone時,F(xiàn)uSang扶桑的聽感我覺得依然是可圈可點的,雖然硬素質(zhì)上是遠遠低于頂級播放器的,但是在低頻氛圍感和人聲與中高頻器樂獨奏等并不復雜和大部頭的音樂回放中依然有著足夠動人的表現(xiàn),最近一周我?guī)缀跆焯彀袴uSang扶桑帶在身邊搭配小尾巴使用,樂在其中。

寫在最后
關于骨傳導及FuSang扶桑的聲音我就先寫到這里,戴著耳機聽著Apple Music曲庫中收藏的老歌不知不覺又打下了近萬字。不知道能有多少小伙伴真的可以看到這里,很多朋友常常建議我壓縮字數(shù)或改拍短視頻來分享自己的聽音故事,但考慮再三我還是沒有改變認真下筆分享聽感的習慣。或許這種看似“復古”的分享方式真的已經(jīng)不再適合快節(jié)奏的今天,但由心而發(fā),樂于分享的“論壇精神”則不應該被音樂發(fā)燒友所拋棄。畢竟我們是一個以樂為美的小圈子,一點點堅持與執(zhí)著總還是要有的。
最后的最后,小伙伴們有時間一定要去試試Mason FuSang扶桑,然后記得回來打下自己的聽感,等你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