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探討一下“國貨潮”與古代宋代“品牌戰(zhàn)”之間的有趣聯(lián)系,特別是關(guān)于“老字號”和“品牌講究”這一點。
"“國貨潮”的現(xiàn)代啟示"
“國貨潮”是近年來中國社會的一個顯著現(xiàn)象。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開始重新關(guān)注和喜愛本土品牌,購買國貨不僅出于實用需求,更帶有一種文化認同、情感連接和民族自豪感。這背后反映了幾個趨勢:
1. "文化自信的提升:" 對自身文化和歷史的認同感增強,愿意支持代表國家形象的本土品牌。
2. "品質(zhì)意識的覺醒:" 許多國貨品牌通過努力提升了產(chǎn)品質(zhì)量和設(shè)計,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3. "社交媒體的推動:" KOL、網(wǎng)紅的推薦以及社交平臺的互動,加速了國貨信息的傳播和潮流的形成。
4. "消費升級的需求:" 在滿足基本需求后,消費者更愿意為有文化內(nèi)涵、有故事、有情懷的品牌付費。
"古代宋朝的“品牌戰(zhàn)”"
你提到的“宋朝人也認老字號,比現(xiàn)在還講究”,這一點非常精準地捕捉到了古代商業(yè)活動中一個重要的面向。宋代,作為中國經(jīng)濟和文化的高峰之一,其商業(yè)活動也相當繁榮復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到當時的“品牌戰(zhàn)”和“老字號”現(xiàn)象:
1. "商業(yè)的繁榮與城市化:" 宋代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城市人口激增,商業(yè)活動
相關(guān)內(nèi)容:
現(xiàn)在年輕人逛街,都愛盯著 “國貨老字號” 買:喝奶茶選本土品牌,買衣服看 “國潮設(shè)計”,連媽媽輩買菜都認 “本地老字號” 攤位。但你知道嗎?早在宋朝,中國人就已經(jīng)開始 “追品牌” 了。當時的 “劉家功夫針”“王樓梅花包子”,不僅有專屬 “l(fā)ogo”,還會打廣告,甚至有 “防偽標識”。宋朝人的 “品牌意識”,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超前。
一、宋朝的 “老字號” 有多火?針頭刻字,包子印花紋
在宋朝東京(今開封),最火的 “老字號” 要數(shù) “劉家功夫針鋪”。這家針鋪賣的針,針頭上都刻著 “劉家功夫針” 五個字,相當于現(xiàn)在的 “品牌 logo”。更絕的是,他們還在包裝紙上印了一只白兔,旁邊寫著 “認門前白兔兒為記”—— 這可是中國最早的 “防偽標識” 之一。為啥要印白兔?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劉家針鋪的創(chuàng)始人說 “白兔象征精工細作”,就像現(xiàn)在品牌用 “熊貓”“龍” 做標志,既好記又有寓意。當時的老百姓買針,都要翻來覆去看針頭:“有白兔標才買,沒標的怕不耐用。” 就像現(xiàn)在我們買手機,先看是不是正品 logo 一樣。還有 “王樓梅花包子”,這家包子鋪的包子褶上,都會捏出一朵小梅花的形狀。哪怕別家包子賣得更便宜,顧客也寧愿排隊等王樓的 ——“就認這朵梅花,餡兒足,皮還軟”。你看,宋朝人買東西的思路,和現(xiàn)在多像:認品牌、看標識,覺得 “老字號” 更靠譜。
二、宋朝商人的 “廣告鬼才”:寫打油詩,雇人吆喝
宋朝人不僅認品牌,商家還特別會 “打廣告”,手段比現(xiàn)在的 “直播帶貨” 還接地氣。當時東京街頭,有個賣 “李記梨膏糖” 的商販,每天都站在攤位前念打油詩:“李記梨膏糖,潤肺又清涼,老人吃了不咳嗽,小孩吃了不尿床!”這一喊,周圍的人都圍過來買,比現(xiàn)在的 “叫賣式直播” 還熱鬧。據(jù)《都城紀勝》記載,宋朝的商販都懂 “吆喝要押韻,好記又好聽”,就像現(xiàn)在的廣告歌要朗朗上口一樣。還有更高級的 “廣告”。南宋臨安(今杭州)的 “孫羊正店”(相當于現(xiàn)在的高檔酒樓),在門口立了個三丈高的 “彩樓歡門”,上面掛滿了寫著 “孫羊正店” 的燈籠,晚上點亮后,整條街都能看見。這就像現(xiàn)在的品牌在市中心立廣告牌,目的就是 “讓大家一眼記住我”。最有意思的是 “張小二剪刀鋪”,老板為了證明剪刀鋒利,每天在攤位前表演 “剪銅錢”:把銅錢疊在一起,一剪就斷。圍觀的人看得過癮,紛紛掏錢買剪刀 —— 這和現(xiàn)在的 “產(chǎn)品實測” 直播,簡直如出一轍。
三、為啥是宋朝?“國貨品牌” 崛起的 3 個密碼
不是所有朝代都有這么強的 “品牌意識”,宋朝的 “國貨潮”,背后藏著實實在在的社會原因。首先是 “老百姓有錢了”。宋朝經(jīng)濟發(fā)達,據(jù)史料記載,北宋中期一個普通工匠的月薪,能買 200 斤大米,比唐朝工匠多一倍。手里有錢了,大家就不想買 “粗制濫造” 的東西,寧愿多花點錢買 “老字號”。其次是 “商品太多,得靠品牌區(qū)分”。宋朝東京有 “一百二十行”,光賣衣服的就有幾十家。顧客分不清哪家好,商家就只能靠 “品牌” 和 “標識” 突出自己 —— 就像現(xiàn)在網(wǎng)購,商品太多,我們更愿意選 “知名品牌” 一樣。最后是 “政府支持商業(yè)”。宋朝不像其他朝代 “重農(nóng)抑商”,反而出臺政策保護商人:比如允許商家自主定價,還規(guī)范 “商標”,禁止 “仿冒品牌”。據(jù)《宋刑統(tǒng)》記載,當時仿冒別人品牌的商販,會被 “杖六十,罰錢二十貫”,懲罰力度可不小。
四、小人物的 “品牌故事”:賣鞋匠靠 “誠信” 做成老字號
宋朝的 “品牌潮” 里,不只有大商家,還有很多小人物靠 “誠信” 做成了 “小老字號”。東京街頭有個叫周老栓的鞋匠,他做的布鞋,鞋底要納 1000 針,還在鞋跟里縫上一小塊布,上面寫著 “周記”。有一次,一個顧客買了他的鞋,穿了三年鞋底磨破了,拿著鞋來找他。周老栓沒說啥,直接給顧客換了一雙新鞋,還說 “我的鞋要是穿不到三年,就算我沒做好”。這事傳開后,大家都來買他的鞋,還叫他 “周一千針”—— 因為大家知道,“周記的鞋,針腳足,靠譜”。周老栓后來在東京開了三家分店,每個分店門口都掛著 “周一千針” 的牌子。他常說:“做買賣和做人一樣,得讓人家信得過?!?/p>這不就是現(xiàn)在我們說的 “品牌口碑” 嗎?靠誠信積累的名氣,比再多廣告都管用。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