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聊一加 Ace 這款手機,特別是它的核心——天璣 8100 芯片。
“天璣 8100 也可以是主打性能的「Ace」” 這句話點出了幾個關鍵點:
1. "重新定義「Ace」": 傳統(tǒng)上,一加(Oppo)的「Ace」系列往往搭載旗艦或次旗艦級別的處理器(如驍龍 8+ Gen 1, 8 Gen 2, 天璣 9200 等),主打極致的性能和高端體驗。而天璣 8100 通常被認為是性能不錯的「中端」芯片,尤其是在發(fā)布時。一加 Ace 選擇它,意味著他們對「Ace」的定義或者說市場策略有了新的理解。
2. "天璣 8100 的實力": 天璣 8100 并非“低端”芯片。它基于臺積電 6nm 工藝,擁有 6 核設計(1x Cortex-A78 + 5x Cortex-A55),主頻較高(最高 3.0GHz),并且配備了 Mali-G610 GPU。在發(fā)布時,它能在中端市場提供接近甚至部分場景超越一些次旗艦處理器的性能。對于日常使用、大型游戲、多任務處理等,它的表現是相當能打的。
3. "主打性能的「Ace」": 一加 Ace(以天璣 8
相關內容:
Ace,直譯過來的話就是「王牌」。

作為一加品牌 Ace 系列的第一款產品,一加 Ace 則更具體一點,官方給的定位是「性能王牌」,主打的就是流暢的性能表現,而非是游戲手機。
另外,作為新系列,一加 Ace 在外觀上也做了一些取舍和變化,顯得沒有那么的「一加」,讓一些常常關注一加的用戶陡升了一些陌生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當我開始體驗一加 Ace 時,內心也帶有了一些矛盾,既然是主打性能 Ace 的產品,配個天璣 8100?以及這款產品還是一加嗎?
而在幾天之后,心中的不解也逐步明確。
天璣 8100-MAX 也能 Ace
一加 Ace 搭載的是與聯(lián)發(fā)科定制的天璣 8100-MAX SoC,相較于公版的天璣 8100,8100-MAX 主要的提升在 AI 性能上,與高通驍龍 888 接近。

只不過,AI 性能的提升在日常體驗中沒有那么明顯的感知,但根據官方的描述,聯(lián)手定制的另一面則是著重提升了「穩(wěn)幀」策略,為一加 Ace 帶來了芯片級軟件調教。
簡單來說,在游戲中的表現更加穩(wěn)定,減少卡頓的次數。

在實際體驗之中,在《和平精英》這類國民級手游中,開啟最高幀率之后,在連續(xù)多局的環(huán)境中,Perfdog 的幀率曲線幾乎平直,鮮有掉幀。
CPU 大概占用了 30%,各個核心也絲毫沒有降頻的跡象,幾乎全程保持活躍。如此來說,國民級手游還沒達到一加 Ace 的極限。

而在《原神》中,前五分鐘刷圖清怪的情況下,一加 Ace 能夠維持滿幀的運行,穩(wěn)定性十足。但五分鐘之后,或許是由于內部積熱的問題,一加 Ace 在 45fps 和 30 fps 之間徘徊,幀率的下降體驗較為明顯。
此時,CPU 占用率為 42.8%,A78 大核們也集體降頻至 1.8GHz,只有 A55 小核心在滿負載運行。

另外,一加 Ace 還內置了一枚游戲獨顯芯片,最大的功用就是對游戲進行 MEMC 插幀。有兩點要注意,一是需要游戲內開啟 60fps,二是需要游戲的支持。

就以現在節(jié)點來說,60fps 插 120fps,無論是肉眼還是手感上,與原生的 120fps 幾乎相同,難以察覺。對于游戲的支持目前也增加了一些熱門游戲的適配,呼出游戲菜單即可開啟。

插幀之后,最明顯的變化便是 CPU 內的 A78 大核心,全程保持較低的調用,有一個核心甚至全程「摸魚」,功耗也降低的明顯,十分適合電量告急時解解饞。

如此的表現,其實也不過是天璣 8100 這顆 SoC 的正常水準。一加 Ace 無非也是在這顆 SoC 基礎之上加入了一加 Hyperboost 穩(wěn)幀技術,內置了一些 ColorOS 在游戲上的特色化功能。
但,Ace 真就如此嗎?
與一加 Ace 一同發(fā)布的還有兩個配件,一個是定位入門的一加 Buds N 真無線耳機,另一個則是一加 18W 冰點散熱背夾。

一加 Buds N 采用了豆桿的設計風格,而且收納盒采用了獨特的直角邊元素,整體十分有特色。
功能上,采用了與一加 Buds Pro 同款的藍牙 5.2 低延時技術,確保了游戲開黑和刷劇不卡頓。

而一加 18W 冰點散熱背夾就是一套主動散熱裝置,功能上與其他同類型產品類似。但一加的有兩個亮點,一個是 18W 的高功率,另一個則是霍爾開關的加入。
前者顧名思義,就是風更大,降溫效果猛烈。由此,一加的散熱背夾提供了低中高三個檔位,區(qū)別就是降溫目標,分別是 2℃、-1.5℃ 和 -3℃,當然,隨著檔位提升,噪音也從 24 db 提升到 38 db。

原本以為這款散熱背夾無非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配件,花出去 18W 的功率,最終獲得的可能只是十幾分鐘的高能表現。

當我把一加 Ace 與 18W 冰點散熱背夾組合在一起,開啟高檔。結果在特效全開的《原神》環(huán)境下,一加 Ace 徹底 A 了起來,連續(xù) 30 分鐘的高頻跑圖刷怪,跑出了一條平直穩(wěn)定在 60fps 上下的曲線,平均幀率在 58.3fps。
此時,CPU 占用率為 43.1%,全程 CPU 的大小核心保持活躍,沒有降頻,輸出相當穩(wěn)定。

最關鍵的是,一加 Ace 在《原神》中并沒有采用降低分辨率來保證更流暢的幀率表現,與其余 Android 旗艦類似均是在 810p。
配合 18W 冰點散熱背夾,一加 Ace 在游戲上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似乎這才是 Ace 的完整體。

當然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是一個《原神》的發(fā)燒友,或者拿一加 Ace 當做純純的手游主力機。
否則,在日常的娛樂局,配備聯(lián)發(fā)科天璣 8100-MAX 的一加 Ace 足以擔任你的上分幫手。
與「加」不同的的設計風格
一加 Ace 少了一加傳統(tǒng)的「三段式」側邊按鍵,可能是「有違祖訓」。

但它依然保留了一加手機賴以成名的「手感」。8.2mm 的厚度和 186g 的機身重量,讓一加 Ace 在一眾性能手機面前,有著絕對的重量和手感優(yōu)勢。
幾乎每個摸過一加 Ace 的同事,都會稱贊一句「手感好好」,我想這不是「直角邊」設計元素帶來的加成,而是機身材質、細節(jié)的處理、重量和厚度共同決定。

機身后蓋則采用了「電光瀑布工藝」,翻譯過來就是啞光漸變色彩。這次愛范兒體驗的是「開黑」配色,漸變色的處理較為低調,可能「回藍」配色會更直接一些。

至于攝像頭模組,則稍顯粗獷了一些,不過在邊緣區(qū)域采用了 3D 處理,給手感帶來了加成。
正面則是一塊 6.7 英寸中置打孔的柔性屏,支持 120Hz 高刷新率,分辨率則是 2412×1080。并且這塊屏幕支持局部 950nit 的峰值亮度,在陽光之下最高可來到 800nit。

整體來說,與 Ace 這個名號首次出現在一加產品中一般,一加 Ace 在外觀設計上也做了一定的取舍,頗有一股不破不立的感覺在里面。
至于一加 Ace 的美感來說,它是相當的主觀,我拿著一加 Ace 問過很多同事,正面的居多,但相對來說,更多的稱贊還是在于「手感」。

換個角度來說,一加 Ace 用了全新的設計語言,舍棄了三段式側邊按鍵,固然有些可惜,但對于一加在機身細節(jié)、質感、手感等方面的拿捏,依然有那么一股傳統(tǒng)「一加」的味道在內。
150W 超級閃充改變的是生活方式
快充的普及能帶來什么?
可以是節(jié)省了補能時間,也可以是減少了單獨補電的時間,歸根到底實則是用機方式的轉變。出門前,洗漱過程中,或者各種碎片化時間下,隨手充電,就可以滿血。

另外,移動充電寶的使用頻率大大降低,更多的是被高規(guī)格充電頭所取代,而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
一加 Ace 標配的是 150W「長壽版」超級閃充。150W 指的是充電速度,大概也就 15 分鐘能將一加 Ace 充滿。

而長壽版其實指的是電池,通過對機內電池的升級,電池循環(huán) 1600 次后,電池仍有 80% 的剩余容量,這個數據是行業(yè)標準的 2 倍。
換句話說,一加 Ace 在正常使用四年以后,電池容量仍會在 80% 左右,充得快也更持久。

不到一周的體驗時間,印象最深的還是充電速度,轉眼之間,就從電量見紅達到充滿的狀態(tài)。
以及,值得夸贊的是,一加 Ace 標配的 150W 充電頭是 USB-C 接口,除了向下支持 65W、80W 私有快充之外,還支持 65W PD 的公有充電標準,通用性拉滿了。
這還是一加嗎?
在初看一加 Ace 時,其實內心是有很多的疑惑。

一加近幾年的轉變,或許被很多人過度解讀,這就很像一加 Ace 這款產品。從某些方面來說,它失去了一些一加產品曾有的堅持,如三段式按鍵。
但從更大的層面來說,一加 Ace 依然遵循著「性能」、「手感」這些一加曾經的標簽,甚至打磨的更突出了。

就拿天璣 8100 這款 SoC 來說,配合散熱背夾,能馴服沒有降畫質的《原神》,便是「性能」最突出的一方面。
至于手感,雖然更換了設計風格,但對于機身的細節(jié)仍然有著較為靈敏的嗅覺。當你的手游走在在一加 Ace 機身上時,仍能體會到最初追求的「好手感」。

一加 Ace 就是一款定位于中端、主打性能的產品,你可以不認同它新的機身設計語言,但你不能不忽視它在一加傳統(tǒng)強項的「性能」與「手感」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