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妝下滑”是一個相對的描述,并且需要區(qū)分具體是哪個環(huán)節(jié)或哪個品牌遇到了挑戰(zhàn)。近年來,韓妝在全球市場確實面臨一些壓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整個行業(yè)都在衰退,也并非沒有“補位者”。
以下是一些正在積極填補市場空白或爭取市場份額的角色和趨勢:
1. "中國本土美妝品牌的崛起 (Rise of Chinese Domestic Brands):"
"表現(xiàn):" 以完美日記、花西子、逸仙麗人、橘朵等為代表的國貨美妝品牌,近年來發(fā)展迅猛。它們在產(chǎn)品研發(fā)、設計、營銷、供應鏈等方面投入巨大,產(chǎn)品線日益豐富,從彩妝到護膚,覆蓋面廣。
"優(yōu)勢:" 深入理解中國消費者偏好,營銷方式靈活(直播電商、社交媒體等),性價比高,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補位:" 在部分彩妝品類、年輕消費群體市場,以及提供差異化和本土化產(chǎn)品方面,有效填補了韓妝留下的部分空白。
2. "其他亞洲美妝品牌的擴張 (Expansion of Other Asian Beauty Brands):"
"日本美妝 (Japanese Beauty):" 歷來以護膚和彩妝見長,注重品質(zhì)和細節(jié)。一些日本品牌也在積極拓展全球市場,其產(chǎn)品在精致度和安全性方面有優(yōu)勢。
"泰國美妝 (Thai Beauty):" 以 affordable luxury(平價
相關(guān)內(nèi)容:
作者:貝塔
最近,對韓貨的抵制,成了各界人士最為熱議的話題。
本月初,韓國化妝品巨頭愛茉莉太平洋和LG生活健康的股價分別應聲下跌13%和8%。種種跡象似乎在表明,熱極一時的韓國化妝品要冷卻了。
今天,來自星圖數(shù)據(jù)的數(shù)據(jù)顯示,2月13日至3月5日期間,韓妝在中國線上市場增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回落,雖然受三八婦女節(jié)拉動,3月6日至3月12期間增長了46.78%,但2月13日至3月12日間的一個月中,韓妝占到線上市場的份額從最初的12.3%滑落至11.07%。

也就是說,薩德給中國市場的韓妝熱潑了一瓢冷水。值得探討的是,韓妝市場份額下滑后,誰會來補位?
頑強的韓國面膜
線上韓妝熱開始冷卻,線下的化妝品店又是怎樣一番景象?貝塔(微信號:青眼)走訪了屈臣氏、嬌蘭佳人等化妝品連鎖在武漢的12家門店。

整體來看,化妝品店的韓妝涵蓋了彩妝、面部護理、洗護等品類,蘭芝、夢妝、VOV、愛麗小屋幾大品牌主要陳列在背柜區(qū),其余韓妝品牌產(chǎn)品均置于中島區(qū)。不過,整體來看,韓妝占比并不高。
比如在漢街屈臣氏萬達店,其總貨架約90個,面膜、洗護、口腔護理等品類加起來約有3個貨架,占比約為3.33%;在金夢妝光谷步行街店,在售韓妝除夢妝、愛麗小屋、VOV幾大品牌護膚和彩妝產(chǎn)品外,還包括較多面膜品牌,所有韓妝共約有4個貨架,占到店里約50個貨架的8%,屬12家店鋪中韓妝占比較高的店鋪,其中面膜約占一半比例,該店一位BA介紹,最近店里的韓妝銷量有下滑。

上圖:金夢妝光谷步行街店;下圖:漢街屈臣氏萬達店
在走訪的12家店鋪中,當下韓妝占比最小的是嬌蘭佳人光谷步行街店,店內(nèi)的韓妝只有四五個品牌的面膜產(chǎn)品,陳列在貨架的最底層。

圖為嬌蘭佳人光谷步行街店
另外,在SaSa漢街店,韓妝約有三個貨架,其中面膜居多。而在走訪的唐三彩和絲芙蘭店面中,面膜仍占韓妝中較大比例。
整體上,這些店面反映韓妝銷售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從在售的韓妝品類來看,面膜占據(jù)半壁江山。有店面BA表示,目前購買韓妝的顧客,大多是對部分品牌和產(chǎn)品具有一定程度的選擇慣性。
國貨誰突出?
那么,伴隨韓妝的下滑,化妝品店中哪些本土品牌較為突出?
貝塔發(fā)現(xiàn),除部分店面的自有品牌之外,一葉子、百雀羚在走訪的屈臣氏、嬌蘭佳人和金夢妝店面中所占比重較高,主要陳列在進門處的推薦區(qū)、國產(chǎn)品牌區(qū)的顯眼位置。

另外,自然堂、韓束、韓后、歐詩漫、法蘭琳卡、美膚寶、春紀等品牌,則多置于背柜區(qū)或中島區(qū)的核心位置。而御泥坊、京潤珍珠則多在中島區(qū)的最下面,且品類不多。
在貝塔走訪的上述12家化妝品店中,除金夢妝、SaSa沒有自有品牌外,其他店面首先推薦的都是其自有品牌;另外,除了SaSa和絲芙蘭共計4家門店外,走訪的其他8家店面重點推薦的本土品牌基本以一葉子和百雀羚為主。
整體來看,化妝品店渠道中的本土品牌,具有強勁的市場主導力。顯然,在韓妝下滑的情況下,本土品牌補位的可能性較大。不過,在這一敏感時期,較高的國貨辨識度能為品牌加分不少。
日系美妝勢頭強勁
韓妝下滑,惠及的不僅是本土品牌,非韓進口品同樣迎來了機遇。
貝塔走訪發(fā)現(xiàn),除絲芙蘭的進口品牌多為歐美系外,在本土連鎖店及SaSa、屈臣氏,在韓妝之外的進口美妝產(chǎn)品中,日妝占比最高。其中,資生堂、碧柔、花王、肌研、花印、姬芮、泊美等品牌陳列在化妝品店相應品類區(qū)域的顯眼位置。
另外,貝德瑪、絲塔芙則是所有化妝品店的主推品牌,通常位于所對應品類的核心位置;法國的薇姿、雅漾,德國的理膚泉,也均位于敏感肌護理區(qū)的核心位置。
在天貓屈臣氏官方旗艦店進口品月銷量排名前十的產(chǎn)品中,來自日本的碧柔居榜首。而上榜的品牌中,日系品牌占據(jù)九席。

目前來看,雖然韓妝在中國市場有所低頭,但面對其他外資品牌尤其是日系品牌的氣勢,本土美妝品牌能否補位,仍面臨較大考驗。
如果說面對韓系美妝,考驗本土品牌的是制造概念、產(chǎn)品更迭速度的話,那么面對日系品牌,本土品牌面臨的考驗將真正回歸到品質(zhì)。
簡而言之,要在韓妝下滑的當口搶得先機,品質(zhì)將是最強有力的武器。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