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于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去世及其與中國時尚淵源的文章:
"皮爾·卡丹逝世:一位時尚巨匠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世界著名時裝設計師、品牌創(chuàng)始人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于當?shù)貢r間2020年6月29日因心臟病突發(fā)在法國巴黎逝世,享年98歲。這位將東方元素巧妙融入西方時裝的時尚先驅,在他波瀾壯闊的職業(yè)生涯中,與中國結下了深厚而獨特的不解之緣。
"東方靈感,融入設計"
皮爾·卡丹的設計哲學中,一個重要的特點便是他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借鑒。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展現(xiàn)出對東方藝術的濃厚興趣。他敏銳地捕捉到中國旗袍、日本和服等東方服飾的獨特魅力,并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設計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他設計的“中國燈籠裙”(Chinese Lantern Skirt)。這款裙子在廓形上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燈籠的飽滿圓潤,飄逸的裙擺則仿佛展開的華美裙裾,充滿了東方的韻味與詩意。這款設計不僅在當時引起了轟動,也成為了卡丹設計生涯中的一個標志性符號,向世界展示了東西方時尚的完美融合。此外,他作品中常見的盤扣、流蘇、絲綢運用等細節(jié),都或多或少地帶有東方審美的印記。
"遠東之旅,激發(fā)創(chuàng)意"
皮爾·卡丹并非僅僅停留在對
相關內容:
90秒看服裝大師皮爾·卡丹的一生:獲譽“設計天才" 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2020年12月29日,意大利裔法國著名服裝設計師、杰出商人和藝術資助人皮爾·卡丹在法國巴黎西新伊利美國醫(yī)院去世,享年98歲。
皮爾·卡丹享譽最廣的身份標簽,就是“時尚大師”。
皮爾·卡丹與中國:彼此都是嶄新的一頁
作為一名自幼學習法語者,我第一次聽見皮爾·卡丹這個法國名字,是在一個相聲節(jié)目里。
彼時,在侯耀文、石富寬搭檔表演的“著名速記大師王維同志”中,出現(xiàn)了一堆彼此風馬牛不相及的辭藻與概念,其中就有“法國時裝大師皮爾·卡丹”的名字。
由此可見,皮爾·卡丹這個名字,對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
事實也正是如此。皮爾·卡丹早在1978年便來到中國,他登上了萬里長城后,許下了“我要把T型臺搭到這里”的豪言。
翌年春,12名外國女模特(8名法國人、4名日本人)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臨時搭建的T型臺上,邁出了新中國土地上第一步“貓步”,“總導演”正是皮爾·卡丹。
1981年10月,皮爾·卡丹在北京飯店舉行了又一場劃時代的時裝表演,這次邁出“貓步”的清一色都是中國模特。
幾年后,皮爾·卡丹成為首個“落地”中國、開始為中國內地市場批量生產的國際時裝品牌。
在此前后,被稱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從前門走進中國大陸”的“正宗法國西餐連鎖”——馬克西姆餐廳和它的大眾普及版“小兄弟”美尼姆斯餐廳,在北京“安家落戶”,又掀起了一股時尚熱潮。
而這兩家兄弟餐廳的老板,同樣是皮爾·卡丹。
“皮爾·卡丹與中國的相遇,對雙方而言都是一次偉大機遇”,這句話據(jù)說來自他一位親密合伙人。
皮爾·卡丹去世后,他的老朋友,最早來中國參加公演的西方藝術家賈爾在《巴黎人報》上刊文回憶稱,皮爾·卡丹對他當年的中國之行“長久保持著孩子般的興奮”,因為“他是永遠面向未來的人,而在他看來,中國正代表著未來,他有幸參與其中并獲益匪淺,并為此感到自豪”。
2018年,一向以“從不懷舊”自我標榜的他重返長城,慶祝“皮爾·卡丹與中國”的40周年,這足以凸顯中國在其心中分量之重。
對于中國也同樣如此,彼時的“卡丹秀”讓人們眼前一亮,不少國人開始對“時尚”這個陌生的概念感興趣。
皮爾·卡丹與中國在不同尋常的第一個十年里結緣,對于彼此而言,這都是嶄新的一頁。

另類的名字
皮爾·卡丹的生平,也是一段傳奇。
1922年,他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附近的圣比亞吉奧·迪·加拉爾塔,童年時父母為躲避墨索里尼法西斯迫害逃到法國圣太田,他在那里的裁縫店當學徒,開始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
1944年,他只身前往巴黎,在這里得到法國第一位著名女時裝設計師派昆的賞識。
隨后另一位意大利裔女時裝設計師齊亞帕雷利也發(fā)現(xiàn)了他的才能,并開始向一系列影視劇組推薦這位年輕人。
電影人科克多和貝拉爾讓他負責著名影片《美女與野獸》服裝和頭飾的制作,他一舉成名。
1947年,克里斯汀·迪奧創(chuàng)立時裝屋,皮爾·卡丹成為第一個雇員。
1950年,皮爾·卡丹離開迪奧,建立了獨立的時裝屋,開始了自主設計,并很快以色彩、面料的大膽創(chuàng)新獨樹一幟。
1954年和1957年,他先后開設了女性成衣精品品牌“夏娃”和男性成衣精品品牌“亞當”。
1957年,他“為了一段愛情”東渡日本,教授時裝設計,并首次擁抱了東方元素。
1959年和1960年,他分別推出自己第一個女裝和男裝成衣系列品牌,并開始為“甲殼蟲”等紅極一時的時尚樂隊設計演出服。
他的名言是“時裝是社會的X射線”,曾揚言“既為溫莎公爵夫人也為她的園丁設計時裝”。
他毫不在意地將創(chuàng)意有償轉讓給“巴黎春天”這樣生產“大路貨”套裝的百貨品牌。他也熱衷于離開“高大上”的表演場,在廣場和大街上走秀。
按照他的話說,“我是反對者、挑釁者、冒險家。迪奧想的是為他的母親做自己想穿的衣服,而我想的是探索空間、科學和無限的新道路”。
雖然拿到創(chuàng)紀錄的“三個金骰子”(Dé d'Or,時裝界最高榮譽),皮爾·卡丹也是圈內最富有的人之一,但至死許多人都認為他“不算頂尖服裝設計師”。
他的時裝連鎖店開遍世界各地,第一個進入中國的國際時裝品牌也屬于皮爾·卡丹。
他擁抱時尚,從“甲殼蟲”到亞特蘭大奧運會,從菲德爾·卡斯特羅到納爾遜·曼德拉,永遠和當時的熱點為伍……
他還是時裝界里最懂得“多種經營”的商人。
馬克西姆、美尼姆斯這對在100多個國家開了不下800家連鎖店的餐廳“雙子星”,遠非其所有產業(yè)。
事實上,他的“貼牌”遍及各種商品,從葡萄酒到亞麻布,從雪茄煙到組合柜,從礦泉水到沙丁魚罐頭,從打火機到飛機……
各種有形、無形商品的產品有的和他多少“沾親帶故”,更多則是純粹的“卡丹帶貨”。這讓他賺得盆滿缽滿,卻也讓他被貼上“雜貨商皮爾卡丹”的標簽。對此,他顯然并不服氣。
去世前幾年,他曾表示,那些在上世紀70年代初名聲煊赫的大牌獨立時裝設計師,如今紛紛被“萬能的資本”用金錢砸倒,成為依附財團和大品牌的附庸,而當初被他們視作異類的皮爾·卡丹,卻始終保持著獨立時裝品牌的傲然身姿。

寂寞的藝術
皮爾·卡丹始終有一種寂寞感,作為第一個穿上宇航服的平民,他曾環(huán)顧四周,發(fā)出“像我這樣與眾不同的男人,哪里還有第二個”的大哉之問。
他是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一生中相當多時間奔波世界各地,不停地嘗試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設T型臺、走秀和開設專賣店。
他認為現(xiàn)在的人無法理解他,但他又渴望社會和他人的尊重、承認,總是十分熱忱地參與各種公共事務,并不吝惜金錢和精力。
他對時裝的熱愛矢志不渝。他的朋友稱,他從不屑以“懷舊”、“致敬”為名重復他人和自己過去的設計思路;時裝設計是皮爾·卡丹的鐘愛,直到90高齡,每天他都忍不住要在作坊里忙上幾次才會如釋重負。
他熱衷于將自己塑造為一個品位超凡、不僅僅懂得裁剪和賺錢的藝術家,為此2001年他購買了薩德侯爵的城堡,在那里舉辦一年一度的戲劇節(jié)。
但他的良苦用心并非總能得到共鳴。
作為“平生最后一個大手筆”,他曾高調表示,要在故鄉(xiāng)威尼斯瀉湖邊建造過一座高達255米的“地標式建筑”——盧米埃爾宮,并稱“這將是獻給故鄉(xiāng)的一座永恒大花園”,但意大利文化財產部卻回以令人尷尬的沉默,最終這個“永恒大花園”無疾而終。
或許,正是這種勤勉、開拓精神和“跨界”,讓他始終難以被高傲的“純時尚界”完全接受,卻也讓他成為“最接地氣的時尚商人”。
這也讓“皮爾·卡丹的時尚”和中國的時尚戲劇性地擦出火花——“皮爾·卡丹的時尚”在當年或許也并不是最時尚的,但卻是改革開放之初離正在擁抱世界的中國人最近的時尚。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陳靜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劉軍
來源:新京報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