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史上20大經典logo與設計師,這些logo不僅具有獨特的設計風格,更是書寫了品牌傳奇的象征。
"史上20大經典logo與設計師"
"1. Apple (蘋果) - Rob Janoff"
"設計師:" Rob Janoff
"年份:" 1977
"簡介:" 蘋果的logo簡潔而富有內涵,咬一口的蘋果象征著創(chuàng)新和科技的突破,也寓意著“知識就是力量”。它成為了全球最知名的科技品牌之一。
"2. Coca-Cola (可口可樂) - Pemberton & Chandler (演變)"
"設計師:" 約翰·彭伯頓 (John Pemberton) 創(chuàng)造了飲料,后來由 Frank M. Robinson 設計了著名的斯賓塞體字體。
"年份:" 1886 (字體), 1905 (現(xiàn)行版本)
"簡介:" 可口可樂的紅白配色和斯賓塞體字體成為了全球最具辨識度的品牌標識,象征著快樂、分享和經典。
"3. Google (谷歌) - Ruth Kawaoka, Vincent Constance, & Larry Page/Brin (演變)"
"設計師:" Ruth Kawaoka, Vincent Constance, & Larry Page/Brin (早期版本)
"年份:" 1998 (早期版本), 2015 (現(xiàn)行版本)
"簡介:"
相關內容:
全球品牌走了一百多年,有些 logo 早不只是品牌的 “臉” 了 —— 它們能打破行業(yè)里的老規(guī)矩,能讓不同國家的人看懂同個意思,甚至能變成一代人記得的符號。而設計這些 logo的人,靠的不是什么 “套路”,是能看透品牌心思的眼力,是不肯妥協(xié)的倔勁兒,還有一下子就能擊中人心的巧思。他們把品牌說不出來的精神,變成了能看見的符號,不光讓品牌火了,連全世界設計圈的玩法都跟著變了。
01. IBM—— 保羅?蘭德(Paul Rand)1956 年,保羅?蘭德干了件 “得罪人” 的事 —— 他把 IBM 那幾個字母,用一樣寬的線條重新畫了,后來 1972 年又加上了細到 0.1 毫米的橫條紋。那時候 IBM 還是靠造大型機器吃飯的 “藍色巨人”,公司里的老領導都覺得老標志上的花紋不能丟,說那是 “老底子”。蘭德直接給 CEO 小托馬斯?沃森寫了封信,話說得挺直接:“標志不是掛墻上看的藝術品,是要用的 —— 印在名片上得清楚,掛在大樓上得顯眼,更重要的是,別人一看見‘IBM’,就知道這牌子靠譜。”他這條紋可不是隨便加的:既能讓人想起數(shù)據在傳的樣子,又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 以前字母印小了就模糊,加了條紋就清楚多了。1956 年沒加花紋的版本,讓 IBM 擺脫了工業(yè)品牌的笨重感;1972 年又把原來的 13 條條紋改成 8 條,老遠就能看清。就這么個設計,不光讓 IBM 成了 “靠譜工業(yè)” 的代名詞,還讓全世界的公司都明白:“原來標志能把品牌的心思說清楚??!” 后來惠普、施樂這些科技公司,都學著用這種 “規(guī)規(guī)矩矩又好看” 的風格,現(xiàn)代企業(yè)的 VI 系統(tǒng)(視覺識別)能普及,蘭德這一下功不可沒。
02 梅賽德斯 - 奔馳1933 年,歐洲汽車品牌都在比誰的標志更復雜、更華麗,奔馳的設計團隊卻干了件反其道而行的事 ——1926 年奔馳和戴姆勒合并后,標志是三叉星加月桂花圈,花紋多到印小了就看不清。他們爭論了一個月,有人說 “花紋沒了就不尊貴了”,有人說 “再這么復雜,連鑰匙扣上都印不清楚”。最后他們咬咬牙,把月桂花圈的花紋簡化成流暢的圈,只留下中間的三叉星。當時設計負責人在本子上寫:“三叉星是說我們能在陸地、海上、天上都厲害,可花紋太多,這股勁兒就顯不出來了?!?簡化后的標志,圈的圓滿和三叉星的鋒利剛好配得上,印在汽車前臉顯豪華,印在小鑰匙扣上也清楚。就這么一個設計,用了快一百年,就 1990 年代稍微調了調線條粗細,還是那么好認。這也讓大家明白:真正經典的設計,不用跟著潮流變,反而能讓潮流跟著它走。
03蘋果(Apple)—— 羅布?詹諾夫(Rob Janoff)1977 年舊金山的夏天特別熱,羅布?詹諾夫接到了喬布斯的活兒。那時候科技公司的標志,不是畫電路板就是畫齒輪,看著就冷。喬布斯就跟他說一句:“別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電腦公司。” 詹諾夫盯著那張便簽紙想了半天,在紙上畫了個蘋果 —— 更膽大的是,他在蘋果右邊咬了一口。喬布斯看見那缺口就皺眉頭,擔心別人以為 “這產品有毛病”。詹諾夫后來跟人聊起這事,笑著說:“我跟他說,完美的蘋果就像櫥窗里擺的假水果,看著好看但不真實。有個缺口才像真的,有溫度,不冷冰冰的?!?就這話,喬布斯聽進去了。更絕的是,詹諾夫還給蘋果涂了彩虹色 —— 那時候科技品牌全是黑白的,這一下就讓蘋果從 “機器” 變成了能親近的 “朋友”。后來麥金塔電腦一出來,這只 “被咬過的蘋果” 就不只是電腦的標志了,成了數(shù)字時代的一個符號。現(xiàn)在雖然不涂彩虹色了,但還是全世界最值錢的標志之一。就是這個設計,讓大家知道科技也能有溫度,后來微軟、谷歌都學著往簡約、親和里做,詹諾夫算是開了個頭。
04NASA-布魯斯?布萊克本1975 年的 NASA 辦公室里,一場關于標志的爭論快掀了桌子。當時冷戰(zhàn)的余溫還在,公眾提起 NASA,總想起 “硬核武器”“冰冷機器”,航天局急著換個標志,想讓大家知道 “探索宇宙不是少數(shù)人的戰(zhàn)場”。設計師布魯斯?布萊克本和搭檔理查德?丹妮拿出的方案,卻讓管理層皺緊了眉 —— 沒有火箭、沒有星球,就用幾道柔軟的曲線繞出 “NASA” 四個字母,藍紅白的漸變像裹了層光暈,有人甚至調侃:“這哪是航天標志,像條軟乎乎的蟲蟲?!?/p>“可宇宙本來就不是硬邦邦的啊!” 布萊克本沒退,他拉著管理層去了天文館,指著屏幕上宇航員拍的地球照片:“您看從太空看地球,是溫柔的弧線,不是棱角分明的鐵塊。航天該是浪漫的,是所有人都能向往的事?!?他的堅持沒白費,這個被戲稱 “蟲蟲標志” 的設計,最終還是印上了阿波羅飛船的機身。
05Kluwer—— 本?博斯(Ben Bos)1968 年,荷蘭出版商 Kluwer 找本?博斯設計標志,說想體現(xiàn) “知識挺復雜的”。博斯以前玩過 “荷蘭風格派”,這次卻沒按規(guī)矩來 —— 他把字母 “K” 拆成好幾塊顏色,用錯開的線條拼起來,看著像一堆 “沒拼好的拼圖”。客戶一看就急了:“這也太亂了!讀者會覺得我們的書也亂!” 博斯卻沒慌,慢慢解釋:“知識本來就不是一看就懂的,跟看書一樣,得慢慢品。現(xiàn)在看著亂,說不定以后就明白這是啥意思了 —— 現(xiàn)在都到信息時代了,標志不用一眼看明白,能讓人琢磨琢磨才好。” 他硬堅持用這個設計,后來這標志成了荷蘭 “解構主義設計” 的開頭,好多雜志、出版社都學著用這種 “不那么整齊” 的風格。博斯這一下,讓文化品牌的標志跳出了 “規(guī)規(guī)矩矩” 的框框 —— 原來文化的標志,能讓人多想一層,才更有味道。后來《紐約客》《國家地理》的版式設計,都
06蘭斯?懷曼1982 年的墨西哥城,設計師蘭斯?懷曼對著瑪雅火盆圖騰畫了又改。他要給中央阿巴斯托市場設計標志,心里早有主意:用瑪雅圖騰里的火盆造型,既體現(xiàn)市場的 “煙火氣”,又能勾連當?shù)氐奈幕},讓本地人一看就覺得 “這是我們的市場”。可標志一掛出去,畫風全偏了。路過的市民湊過來笑:“這火盆畫得像顆紅草莓??!” 有孩子拽著家長的手喊:“我要去‘草莓市場’買糖!” 懷曼躲在街角看著,心里挺不是滋味 —— 自己琢磨了好久的文化符號,怎么就成了 “草莓”?直到某天清晨,他看見一群孩子舉著自己畫的 “草莓” 海報,蹦蹦跳跳往市場跑,攤主們也笑著把 “草莓” 貼在攤位上,連吆喝都帶著勁兒:“來‘草莓攤’嘗新鮮!” 懷曼忽然就釋然了,他在筆記本上寫:“我總想著‘我要表達什么’,卻忘了設計是給別人看的 —— 他們覺得是草莓,那它就是草莓?!?/p>后來這枚 “草莓標志” 成了墨西哥城的小驕傲:印在市場的帆布包上,繡在攤主的圍裙上,連外地游客來都要找 “畫著草莓的市場”。懷曼后來常說:“設計不是設計師的自說自話,是和觀者的對話。有時候一場‘美麗的誤讀’,比精準的表達更動人?!?/p>
07彪馬(Puma)—— 奧特爾?艾舍爾(Otl Aicher)1960 年代末,彪馬想換標志,可又不想丟了原來的美洲豹形象 —— 以前的標志線條太多,印在鞋舌上就模糊。德國設計師奧特爾?艾舍爾沒瞎改,他天天泡在動物園看美洲豹捕獵,終于看明白了:“美洲豹最有勁兒的時候,不是跳起來張開爪子,是準備跳的那一瞬間?!?/p>他把美洲豹的肌肉線條從 17 條減到 9 條,就用一筆畫出來它準備跳的樣子,連五官、四肢都省了,就留那股 “蓄勢待發(fā)” 的勁兒。他在草圖旁邊寫了句:“速度不是看得到的腿,是看不見的那股沖勁兒?!?這設計一出來,既解決了印小了模糊的問題,又讓彪馬從 “賣鞋的” 變成了 “有精神的品牌”。1998 年彪馬再換標志,也只是把線條弄成數(shù)字版的,沒大改。后來阿迪達斯、新百倫這些品牌想換標志,都學著 “不丟老樣子,又能適應新用法”,艾舍爾這 “改一點就好用” 的思路,成了品牌升級的竅門。
08耐克(NIKE)—— 卡洛琳?戴維森(Carolyn Davidson)1971 年,卡洛琳?戴維森還在波特蘭州立大學學設計,接了個兼職:給一家叫 “藍帶體育”(后來的耐克)的小公司畫標志,就給 35 美元。那時候公司老板菲爾?奈特就想讓標志 “看著快”。戴維森想起希臘勝利女神的翅膀,就用一根曲線畫了個 “飛過去” 的痕跡,也就是現(xiàn)在的 “swoosh”。奈特一看就皺眉頭:“這看著像‘嗖’的一聲,太輕了,不穩(wěn)。” 戴維森卻沒松口:“運動贏了,不就是那一下子的事兒嗎?快得讓人反應不過來?!?奈特沒別的辦法,只好用了。誰能想到,就這么一根曲線,后來跟著邁克爾?喬丹 1985 年 “飛起來扣籃” 的樣子,從運動鞋上的小標志,變成了全世界都認識的 “拼勁兒” 符號?,F(xiàn)在這 “勾” 不光印在鞋上,還印在校服上、運動場上,甚至公益海報上。大家才明白:“原來簡單的線條,能比復雜的圖案更有勁兒。” 后來運動品牌都學著往簡約、有動感里做,戴維森這 35 美元的設計,算是徹底改變了運動品牌的標志風格。2000 年的時候,奈特特意送了她一枚刻著 “swoosh” 的鉆石戒指,算是補上了當年的 “虧欠”。
09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西德尼?帕金森1961 年,藝術家西德尼?帕金森給 WWF 畫了第一版熊貓標志,熊貓手里還拿著竹子,看著像插畫,雖然能讓人知道 “要保護熊貓”,可印小了就糊,貼在海報上也顯得笨。1986 年,蘭多協(xié)理舊金山辦公室接手改,他們沒瞎折騰,就做了 “減法”:把竹子去掉,熊貓的輪廓更清楚;黑白對比調得更明顯,就算印在深色 T 恤上也能看見;手繪的線條改成了數(shù)字曲線,看著更專業(yè)。那時候團隊吵得厲害:“熊貓要不要畫得可憐點,讓人覺得該保護?” 有人卻覺得:“熊貓可愛才讓人想靠近,想保護?。 ?最后還是選了 “可愛風”,改后的熊貓圓眼睛、圓耳朵,看著就招人喜歡,又能一眼認出。現(xiàn)在這只熊貓,早不只是 WWF 的標志了 —— 非洲保護犀牛的站點、北極考察冰川的隊伍、學校里的環(huán)保社團,都貼著它。大家才知道:公益標志不用喊口號,一只可愛的熊貓,就能讓全世界的人都想為環(huán)保做點事。
10艾倫?弗萊明 加拿大鐵路1960 年的加拿大,國家鐵路正急著擺脫 “老舊運輸工具” 的標簽。本土設計師艾倫?弗萊明接下任務時,沒走傳統(tǒng)鐵路標志的老路 —— 別人總愛畫蒸汽機車、鐵軌,他卻盯著 “CN” 兩個字母琢磨了好幾天。最后他拿出的方案,讓不少人眼前一亮:用兩個反向的箭頭,拼出了 “CN” 的抽象樣子。箭頭線條又直又硬,看著就有勁兒,既像火車往兩個方向跑,暗合鐵路 “連接各地” 的本事,又藏著加拿大的心思 —— 這個國家本來就是多元文化湊在一起,反向箭頭剛好象征 “不同卻能共生”。有人問他:“不畫火車,別人能知道這是鐵路嗎?” 弗萊明笑著說:“鐵路不只是火車,是把整個國家連起來的線。我要讓大家看到這個標志,就想起‘靠譜’,想起加拿大的勁兒?!?事實證明他沒說錯,這枚標志一用,加拿大國家鐵路立馬擺脫了老氣,成了工業(yè)設計的驕傲。后來不管是印在火車車身上,還是掛在車站牌上,大家看到這兩個箭頭,就知道 “這是我們國家的鐵路”,它早不只是個運輸標志,成了加拿大的一張 “國家名片”。
11泰爾?李 - 埃利奧特1932 年,航空業(yè)還算是新鮮事,帝國航空公司(英國航空的前身)想給自家找個 “讓人放心又好看” 的標志。英國藝術家泰爾?李 - 埃利奧特接了活,她沒像別人那樣畫飛機翅膀的大特寫,而是選了條更溫柔的路。她設計的標志,用簡化的翅膀輕輕裹著公司名字,線條細細的、流流暢暢,沒有一點張揚。翅膀呼應著 “飛” 的本事,可又沒畫得太夸張,帶著英倫特有的克制 —— 就像英國人骨子里的優(yōu)雅,不咋咋呼呼,卻讓人覺得靠譜、尊貴。那時候坐飛機還是件稀罕事,好多人心里犯嘀咕 “天上飛的安全嗎”。這枚標志一出來,倒給不少人吃了顆定心丸:看著這么優(yōu)雅穩(wěn)重,這家航空公司肯定靠得住。它不光成了帝國航空的招牌,還讓后來的民航品牌知道:“原來天上的品牌,也能走優(yōu)雅、讓人信得過的路子?!?直到現(xiàn)在,提起早期民航標志的 “優(yōu)雅范兒”,還總有人想起泰爾?李 - 埃利奧特畫的這對翅膀。
12英國鐵路雙箭標志 —— 杰瑞?巴尼(Gerald Barney)1965 年英國鐵路要搞國有化,最頭疼的是全國火車站的標志亂七八糟,得統(tǒng)一。設計師杰瑞?巴尼沒像以前那樣畫蒸汽機車,而是畫了兩個對著的箭頭。這箭頭不是隨便畫的:角度剛好 45 度,線條粗細是 1 比 3,既能讓人知道 “火車能往兩邊開”,又特別顯眼 —— 就算是霧天,或者車站里光線暗,乘客老遠也能看見。更厲害的是,巴尼不光畫了箭頭,還定了一堆規(guī)矩:車站牌子上的箭頭要往左歪 15 度,火車身上的要平著放,時刻表上縮到 1 厘米大也得清楚。那時候公共場合的標志都沒規(guī)矩,巴尼這一套,直接把 “怎么讓標志好用” 的標準定下來了。后來倫敦地鐵、巴黎公交的標志,都照著這個思路來,公共場合的標志終于不 “亂” 了。
13荷蘭皇家航空(KLM)——F?H?K?亨里昂(FHK Henrion)1961 年,英國設計師 F?H?K?亨里昂給荷蘭皇家航空設計標志,犯了個難:怎么既能讓人看出 “皇家” 的尊貴,又能讓人想起航空的快?他想了個辦法:把荷蘭王室的皇冠放上面,下面再寫個簡單的 “KLM”。那皇冠畫得特別細,每一道花紋都跟荷蘭王室的徽章一樣,一看就有來頭;可下面的 “KLM” 字母,線條又直又利落,讓人一看就想起飛機飛得快。那時候航空品牌要么光強調 “科技感”,畫個飛機剪影;要么就堆 “豪華”,弄個復雜的徽章。亨里昂這設計,把兩者捏得剛好 —— 荷蘭皇家航空既不像美國航空那樣 “接地氣”,也不像阿聯(lián)酋航空那樣 “太張揚”,成了 “優(yōu)雅航空” 的代表。后來新加坡航空、卡塔爾航空設計標志,都學著把 “老底子” 和 “現(xiàn)代感” 放一起,亨里昂這思路算是帶了個頭。
14長井一正 1975 年沖繩要辦世博會1975 年沖繩要辦世博會,主題是 “人類與自然的共生”,日本設計師長井一正接下了設計任務。那時候西方世博會的標志,總愛用鮮艷的顏色、強烈的線條,追求 “一眼抓住人” 的效果。長井一正卻反其道而行,走了 “東方含蓄” 的路子。他以圓形為底,里面的線條像沖繩海邊的浪一樣,慢慢流動、循環(huán)往復 —— 既讓人想起沖繩的海洋文化,又暗合 “人類和自然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 的主題。有人覺得 “這線條太柔了,沒沖擊力”,長井一正卻解釋:“共生不是對抗,是慢慢相處的過程,就像海浪一樣,溫柔卻有力量?!?/p>這枚標志一出來,讓世界看到了東方美學的不一樣 —— 沒有強烈的色彩,沒有夸張的造型,可含蓄的線條里全是哲思。后來不少國際設計項目,都開始關注東方 “以柔克剛” 的理念,長井一正用這朵 “會呼吸的海浪”,把日本平面設計的獨特魅力,帶到了國際舞臺上。它不只是沖繩世博會的標志,更成了東方美學與現(xiàn)代設計融合的 “代表作”。這些標志能成為經典,從不是因為設計多華麗 —— 華納的標志藏著 “娛樂的活力”,三葉草裝著 “年輕人的文化”,雪花線條裹著 “體育的速度”,海浪圖形載著 “自然的哲思”。平面設計師的筆,哪里是在畫標志?分明是把時代的精神,一筆一筆刻進了世界的視覺記憶里,讓這些符號,成了超越時間的 “意義載體”。
15索尼(Sony)—— 黑木康(Yasushi Kuroki)1973 年,日本電子品牌都在犯愁:標志里要不要加櫻花、富士山這些日本元素?索尼的設計師黑木康沒這么干,他就把 “SONY” 四個字母,用沒花紋的字體寫了出來。但他對細節(jié)摳得特別狠:“S” 的尾巴往上翹了 0.5 毫米,就怕看著呆板;“O” 比正圓小了 3%,不然看著會鼓起來;“N” 的斜線角度剛好 68 度,這樣整體看著才舒服。這些小調整,既保留了日本造東西的精細勁兒,又不管是美國人還是歐洲人,一看就認識。那時候索尼正想把產品賣到全世界,黑木康這設計剛好對上了:不用靠文化符號說話,就憑這幾個字母的樣子,在哪兒都能看懂。后來索尼的隨身聽、彩電賣遍全球,這個標志功不可沒 —— 它是第一個讓全世界都認得出的日本品牌標志。再后來松下、東芝這些日本公司想出海,都學著用這種 “不挑地方” 的設計,大家才明白:“原來跨國品牌的標志,不用費勁解釋,看一眼就懂才最好?!?/p>
16永井一正 札幌冬奧會1972 年,札幌要辦冬季奧運會,日本設計師永井一正接下了設計標志的活兒。那時候奧運標志總愛畫具體的運動場景,比如運動員滑雪的樣子、舉火炬的姿態(tài),看著實在沒新意。永井一正卻把目光放在了 “雪花” 上 —— 冬奧會離不開冰雪,可怎么讓雪花不只是 “一片白”?他畫的雪花,線條像冰晶一樣交錯,可細看又像運動員在賽場上的動作:一會兒是滑雪選手的彎腰沖刺,一會兒是滑冰選手的伸展肢體,把 “冰雪” 和 “運動” 揉在了一起。有人質疑:“這么抽象,別人能看懂是冬奧會嗎?” 永井一正卻說:“冰雪是靜的,運動是動的,我要讓大家看到這線條,就想起賽場上的速度和勁兒?!?/p>這枚標志一公布,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奧運標志的套路 —— 沒有具體的人,沒有具體的場景,可極簡的線條里全是 “活力”。后來再辦體育賽事,設計師們都學著用 “抽象符號” 代替 “具象畫面”,比如后來的世界杯、亞運會標志,多少都有這枚雪花標志的影子。永井一正用一片 “會跳舞的雪花”,給體育賽事標志開辟了一條 “抽象化” 的新路子。
17索爾?巴斯 華納通訊1972 年,華納通訊想擺脫 “老派傳媒公司” 的刻板印象,找來了以 “動態(tài)圖形” 聞名的設計師索爾?巴斯,還有 Herb Yager & Associates 公司一起合作。巴斯沒像其他傳媒品牌那樣,把 “Warner” 字母規(guī)規(guī)矩矩排成一行,而是玩了個 “拆解重組” 的把戲。他把 “Warner” 的字母拆開來,再用流暢的線條串在一起,看著就像電影膠片在轉動,一不留神就帶出了華納做影視娛樂的老本行。有人問他:“字母拆得這么散,不怕別人認不出嗎?” 巴斯卻笑著說:“娛樂本來就是活的,標志哪能死氣沉沉?我要讓大家一看這線條,就想起電影里的光影,想起故事里的活力?!?/p>這設計一出來,果然打破了傳媒公司的嚴肅感 —— 印在海報上,像膠片在流動;放在片頭動畫里,和畫面一搭,簡直像 “標志自己在演故事”。巴斯一直說 “標志得會講故事”,華納這枚標志就是最好的例子。后來不少娛樂公司設計標志,都學著往 “有動態(tài)、有敘事感” 里做,巴斯用線條證明:好的標志,不只是個符號,還能是 “會說話的故事開頭”。
18阿迪達斯三葉草 —— 霍斯特?達斯勒(Horst Dassler)1971 年,阿迪?達斯勒的兒子霍斯特?達斯勒,跟設計團隊一起畫了三葉草標志。那時候運動品牌的標志,都在比 “誰更能體現(xiàn)速度、力量”,霍斯特卻想:“能不能讓標志變成年輕人喜歡的樣子?”這三葉草的三個瓣,分別代表奧林匹克的 “友誼、團結、進步”,瓣子纏在一起,看著就像 “運動和生活能融在一起”?;羲固貨]把標志只印在鞋上,他主動跟搖滾、街頭文化湊一起 —— 滾石樂隊開演唱會,舞臺上能看見三葉草。柏林墻的涂鴉里,也有三葉草;年輕人穿的牛仔夾克上,也別著三葉草的徽章。慢慢的,這標志不只是 “運動符號” 了,成了年輕人的 “潮牌標志”。大家才發(fā)現(xiàn):“原來標志不只是代表品牌,還能跟時代的年輕人玩到一起。” 后來匡威、Vans 這些品牌,都學著把標志和文化潮流綁在一起,運動品牌終于不只是 “賣產品”,還能 “賣年輕人喜歡的生活方式”。
19起亞新標志 —— 呂克?東克沃克(Luc Donckerwolke)2021 年,好多老車企都開始做電動車了,起亞也想換個新形象。比利時設計師呂克?東克沃克給他們畫了個 “一筆寫成” 的 KIA 標志 —— 不是以前那樣把字母拼起來,而是用一條沒斷的線,把 KIA 畫出來,線的彎彎曲曲里,透著點速度感和未來的樣子。東克沃克花了半年研究起亞的過去,他說:“起亞現(xiàn)在要從老車企變成做智能電動車的,標志就得像它的決心一樣 —— 不能斷,一步一步往前趕?!?那時候有人說:“這太抽象了,老人看不懂?!?可后來起亞的 EV6 電動車一出來,大家慢慢就接受了 —— 這個標志往充電樁上一放,往車展臺上一擺,一眼就能看出起亞變了。現(xiàn)在好多傳統(tǒng)品牌想轉型,都學著用這種 “一眼就能看出新變化” 的設計,呂克這一下,算是給老品牌轉型指了條路。
20SEL 標識 — 安東?斯坦科夫斯基(Anton Stankowski)1955 年,德國 SEL 電器公司找安東?斯坦科夫斯基設計標志,要求就一個:“讓人知道我們又精密又會創(chuàng)新。” 斯坦科夫斯基是學包豪斯的,最討厭花里胡哨的東西。他沒畫電路圖,也沒畫機器零件,就用兩個半圓拼了個 “∞”(無限)的符號。他跟 SEL 的人解釋:“再復雜的工業(yè),說到底都是簡單的規(guī)律在重復?!?這兩個半圓的角度算得特別準,合在一起嚴絲合縫,分開看又各有各的樣子 —— 既像 SEL 在電子領域能有無限可能,又能讓人想起他們造東西的嚴謹。那時候工業(yè)品牌的標志都愛畫具體的東西,他這抽象的設計一開始沒人看好,可后來 SEL 的示波器、交換機賣得越來越多,大家慢慢看明白了:“哦,原來這符號能看出 SEL 的厲害?。 ?后來西門子、博世這些德國工業(yè)品牌,都學著用這種 “不畫具體東西,卻能說清事兒” 的設計,“先考慮用,再考慮好看” 成了工業(yè)設計的規(guī)矩。而這一切的背后,是設計師們的匠心與遠見。他們用一支筆、一張草稿紙,或是一臺電腦,把抽象的品牌精神、時代訴求,變成了看得見、記得住、能共鳴的符號。這些 logo 不僅讓一個個品牌從競爭中脫穎而出,更讓設計超越了 “美化” 的范疇 —— 它成了連接不同文化的橋梁,成了記錄時代精神的載體,成了全球品牌發(fā)展史上,一筆筆永不褪色的傳奇。對此,您是如何看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