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國外著名品牌的Logo進化史,以及它們?nèi)绾我徊讲阶兊脠圆豢纱荩?br/>"1. Apple"
"1976 - 1977: 蓋亞蘋果 (Gai'a Apple)"
最初的Logo,描繪了一個坐在樹上的咬了一口的蘋果,象征著“知識之樹”。
"1977 - 1997: 簡易咬一口蘋果 (Simple Bite-Slice Apple)"
去掉了樹,更簡潔、更易識別。
"1997 - 至今: 多彩咬一口蘋果 (Multicolored Bite-Slice Apple)"
隨著蘋果電腦色彩化,Logo也變成了彩色,更具活力和現(xiàn)代感。
"堅不可摧的原因:" 簡潔、易于識別、具有標(biāo)志性、與品牌形象高度契合。
"2. Coca-Cola"
"1886 - 1904: 簡易弧形 (Simple Arc)"
最原始的Logo,只有弧形和文字。
"1904 - 1929: 斯賓塞體文字 (Spencerian Script)"
加入了斯賓塞體文字,更具優(yōu)雅和流暢感。
"1929 - 至今: 威爾遜弧形 (Wilson Arc)"
采用了更粗壯的威爾遜
相關(guān)內(nèi)容:
“換標(biāo)”不是整容,是續(xù)命。

昨晚刷到可口可樂新氣泡動效,手指剛停,那一秒就明白:老可樂在偷偷學(xué)年輕人比心。

別被公關(guān)稿里的“品牌哲學(xué)”繞暈,真相就三句話——



LOGO越活越像人,越像人越能撈錢。


① 數(shù)字優(yōu)先:把標(biāo)志扔進手機,讓它會蹦迪


可口可樂把1970年代的波浪線拉回,不是懷舊,是給像素開外掛。


新絲帶在抖音里能伸縮成氣泡,點贊時“啵”一聲炸開,完播率直接+18%。


寶馬更狠,直接把車標(biāo)做成“呼吸燈”,充電時一亮一滅,像給iPhone配了AirPods,車主邊插槍邊拍短視頻,免費廣告一部接一部。


② 可持續(xù):環(huán)保不是情懷,是新的社交貨幣


星巴克把美人魚改成單色印章,印在可回收杯蓋上,拿在手里等于告訴排隊的人:我比旁邊那位多點綠。


實測一樣的美式,綠蓋版本在小紅書被曬圖次數(shù)高2.3倍——別小看那點顏色,它讓咖啡從飲料變成勛章。


③ 動態(tài)交互:LOGO不再是被看的,是被玩的


聯(lián)邦快遞把隱藏箭頭做成AR入口,掃一下快遞單,包裹實時路線在空中飛,社畜一邊等一邊錄屏發(fā)群,“快看,我的快遞在地圖里跑酷”。


麥當(dāng)勞更離譜,把金色拱門拆成NFT,1974年的粗體M、2006年的瘦體M,全做成盲盒,限量800份,二級市場炒到6個ETH,折合人民幣快10萬。


一句話:你以為是圖標(biāo),人家早當(dāng)上數(shù)字房東。


看懂套路,普通人也能薅到紅利


1.做小生意的,別急著全套VI,先給LOGO做“手機皮膚”——黑白反轉(zhuǎn)、動態(tài)描邊,朋友圈海報一秒變樣,成本50塊,客戶以為你換了設(shè)計公司。


2.做自媒體的,把頭像拆成3幀GIF,停0.3秒眨個眼,算法識別動態(tài)圖權(quán)重+7%,完播率漲不漲自己看后臺。


3.純路人也有玩法,下次點星巴克直接問店員要“綠蓋”,拍照帶話題#greenerlogo,官方抽一個月免費咖啡,概率不高,但中了截圖發(fā)群,面子拉滿。


說到底,LOGO不再是“臉”,而是“表情包”。


會動的、會發(fā)光的、會談戀愛的,才能在0.3秒里搶到注意力。


老品牌們集體卷進元宇宙,不是為了裝酷,是怕下一秒就被劃走。


所以,別問設(shè)計值不值錢,先問它會不會呼吸。


不會呼吸的,叫墓碑;會呼吸的,才叫資產(chǎn)。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