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數(shù)據(jù)聽起來很有趣,但需要澄清一下:
1. "“全球第一服飾品牌”的定義模糊":并沒有一個全球公認的、唯一的權(quán)威榜單將“服飾品牌”這一整個領(lǐng)域進行綜合排名并確定唯一的“第一”。不同的排名機構(gòu)、不同的統(tǒng)計口徑(例如,按零售額、按市值、按利潤、按門店數(shù)量、按影響力等)會得出不同的結(jié)果。
2. "數(shù)據(jù)來源不明":您提到的排名(古馳第10,愛馬仕第4,LV第2)出自哪里?需要知道具體的榜單名稱和發(fā)布機構(gòu)才能判斷其準確性和時效性。例如:
"時尚商業(yè)榜單":如時尚商業(yè)評論(Fashion Business Review)、時尚資本(Fashion Capital)等可能會發(fā)布基于銷售額或市值的排名,但通常不會有一個絕對的“第一”。
"奢侈品榜單":像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發(fā)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場報告》或《財富》雜志的“全球最具價值奢侈品品牌榜”等,會細分奢侈品市場,LV和愛馬仕作為頂級奢侈品牌會排在前列,但通常古馳(Gucci)也會排在前十。LV排第二、愛馬仕排第四、古馳排第十的可能性在"某些特定榜單和統(tǒng)計口徑下"(比如按某些區(qū)域的零售額或按市值)是存在的。
3. "LV和愛馬仕的地位"
相關(guān)內(nèi)容:
香奈兒一年又漲5.6%,400億美元,聽著像天文數(shù)字,但跟我昨晚刷到的直播間一樣——主播喊“姐妹沖”,彈幕刷“買不起”,下一秒鏈接還是秒空。

貴和更貴之間,只差一個“Z世代想要”。

事情很簡單:BrandFinance剛發(fā)榜,香奈兒把LV踹到老二,自己坐上頭把交椅。
功臣不是經(jīng)典 flap,是“Chanel23”元宇宙系列,外加一個虛擬偶像聯(lián)名。
線下也沒閑著,中國二線小城一年多了12家店,店門口排隊的人里,一半拍照發(fā)小紅書,一半真刷卡。
拍照那批,把流量喂給品牌;刷卡那批,把利潤寫進財報。
兩邊一合,400億到賬。
另一邊,波司登把羽絨服賣到米蘭,老外管它叫“來自東方的移動暖爐”。
登峰2.0用航天材料,定價五千起,照樣賣斷碼。
國貨漲到這份上,沒人再提“土味”,話題變成“能不能再貴一點”。
榜單上它從45名爬到40名,23%的漲幅,把隔壁快時尚看得直眼紅。
快時尚也想綠,ZARA母公司一年砸9億歐元換環(huán)保供應(yīng)鏈,算盤打得響:省下的水費不如省下的罵聲,年輕人肯為“可持續(xù)”多付10%,就能多賺回一個百分點。
耐克和阿迪的拉鋸更直接,差距只剩15億美元。
耐克靠限量配色炒價,阿迪干脆宣布2024開始不用新聚酯,全部回收塑料瓶上陣。
環(huán)保牌打得好,股價跟著蹦迪,消費者一邊點贊一邊問:鞋面是瓶子,鞋底是不是也得是?
品牌不,只默默把價格抬二十塊,算成“地球稅”。
奢侈品也在翻二手生意。
LV官方認證中古上線,28%的增速比新包還猛。
柜姐私下說:客人把舊包拿來寄售,轉(zhuǎn)身加錢買新的,空手套白狼,品牌賺兩道。3D量體定制更卷,高端牌排隊給客人掃全身,40%的店鋪今年會裝這機器,量完三小時出貨,名字繡在標簽,專屬感拉滿,比寫“我愛你”還管用。
中國玩家不止波司登。
周大福買意大利珠寶Buccellati15%股份,黃金店開始賣歐洲宮廷風;安踏靠FILA年收300億,爸爸安踏都得喊聲“太子”;李寧把英國百年Clarks收進懷里,海外門店先換中文價簽,再換中國腳模,寬楦直接安排。
虛擬世界更瘋。
Gucci一個數(shù)字包炒到4000美元,現(xiàn)實里能買兩只真馬銜扣。
元宇宙時裝去年整出27億美元,屏幕里穿的衣服不用洗、不用燙,拍照一次就“穿”過,性價比吊打?qū)嶓w。
有人吐槽“買空氣”,品牌回一句“買的就是身份編碼”,懟得人啞口。
看完榜單,我只有一個感受:衣服早就不是衣服,是門票。
進哪個圈,刷哪張臉,價簽上的零就是二維碼,掃進去,別人才認你。
環(huán)保、虛擬、國潮、二手,都是品牌新發(fā)型的顏色,根兒沒變——讓你心甘情愿多掏點錢,還覺得自己賺了。
下次再看到“突破400億”,別只咂舌,想想你衣柜里那件只穿一次的外套,它也在為下一個400億添磚加瓦。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