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且富有地方特色的主題。我們可以圍繞“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這個大背景,聚焦于四百年歷史的“顧繡”及其傳承者——松江繡娘,來構(gòu)建一篇內(nèi)容。
---
"標題: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四百年“顧繡”,松江繡娘仍在繡,指尖流淌的江南風韻"
"(引言)"
上海,一座融匯東西、包羅萬象的國際大都市,正致力于打響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蘊藏著許多沉淀了歲月智慧與匠心獨運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其中,擁有四百年歷史的“顧繡”,作為松江地區(qū)獨特的文化瑰寶,正由一代又一代的松江繡娘們延續(xù)著它的生命與榮光,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
"(歷史回溯:四百年風雨,顧繡的輝煌)"
顧繡,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間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區(qū))的顧氏家庭,以其精細雅潔、一絲不茍的工藝和豐富的題材,迅速風靡江南,成為宮廷貢品和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它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刺繡藝術(shù)的重要流派,更是松江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繁榮的縮影。四百年來,顧繡歷經(jīng)興衰,但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審美,始終被奉為圭臬,成為上海文化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筆。
"(傳承之光
相關(guān)內(nèi)容:
“顧繡,斗方作花鳥,香囊作人物,刻畫精巧,為他郡所未有?!边@是崇禎四年的《松江府志》的記載?!端山尽返闹髯哧惱^儒是松江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他眼中,形成于明萬歷晚季,至崇禎年間進入活躍期的顧繡與繪畫有著天然聯(lián)系——斗方是中國書畫的傳統(tǒng)形制,花鳥又是常見題材。顧繡,以刺繡入書畫境界,作為一種純觀賞性的繡種,也被稱為“畫繡”。
誕生在松江畫派土壤中的顧繡,心摹手追,繪繡合一,并在董其昌的關(guān)注與鼓呼之中,名動天下。經(jīng)歷三四百年的時光的技藝如今是怎么樣的?“澎湃新聞·藝術(shù)評論”(www.thepaper.cn)前不久走訪松江區(qū)文化廣電與松江文化館,尋看顧繡的現(xiàn)狀。
會繡需懂畫,要多看畫稿
在距離上海市中心幾十公里的松江老城,“澎湃新聞·藝術(shù)評論”記者見到了年逾花甲的顧繡繡娘朱慶華。自17歲拿起繡針,她40多年來幾乎每天密密縫,她性格寧靜一如400多年來的繡娘。三伏中的上海,朱慶華安然棲身在飛針與繡面的世界里。

正在繡顧繡的朱慶華
作為聞名的“松江顧繡六姐妹”之一,顧繡項目第二代傳承人之一的朱慶華親歷了顧繡從幾近衰亡到松江工藝品廠恢復(fù)生產(chǎn),從工藝品廠倒閉到電子儀器廠顧繡車間接管,再到非遺保護時代的顧繡工作室及松江博物館收藏,談起她40多年的顧繡實踐,她說:“我們這一代繡起來認真,不過也有遺憾,年輕時進廠,會繡但不懂畫,又很難補上這課。如果能懂畫,就能更好地表現(xiàn)作品了。”如今,朱慶華對于顧繡已然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多看畫稿”也成了她口中的訣竅。

《禽浴圖》,朱慶華 繡
朱慶華的師傅戴明教出生于1922年,如今已去世。戴明教8歲時進入了松江第一所近代女子學堂松筠女校小學部,接觸并學習了刺繡,2007年,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戴明教成為了顧繡的國家級傳承人。
松筠女校誕生于光緒三十一年,宣統(tǒng)元年女校改辦為“手工傳習所”,民國三年(1914年)改組為“松筠女子職業(yè)學?!保瑢W生從6歲至21歲不等,民國十七年,學校添設(shè)刺繡專修科,良好的師資和完備的教具配置,使刺繡成為松筠女校知名的辦學特色。刺繡專修科的課程,涵蓋公民、國語、書法、美術(shù)、音樂、外語等,刺繡課用時最多。教師之一的宋金齡,是一代蘇繡圣手沈壽的弟子,而沈壽的藝術(shù)實踐也與顧繡有不可分割的關(guān)聯(lián)。
在松筠女校讀完小學和初中的戴明教,在上世紀50年代進入松江街道刺繡社。1973年,松江工藝品廠籌建顧繡小組,戴明教入選。由于松筠女校的學習經(jīng)歷,戴明教主張繡工要懂畫,尤其要懂松江文人畫派畫理。她告訴女弟子,同樣是繡花,既可以用“仿真繡”的西洋寫實法,也可以像明代顧繡繡娘韓希孟那樣“對花寫生”捕捉自然靈巧之氣,寫意之中求神似,這便是顧繡的特色。1983年,在由戴明教口授、其子記錄整理的技術(shù)專著《顧繡針法初探》中,戴明教將顧繡藝術(shù)特色提煉為二十四字:風格典雅,色澤古樸;亦畫亦繡,有如暈染;氣韻生動,自然渾成。

戴明教的經(jīng)典之作《日本仕女圖》
顧繡在松江的400多年延綿是由一個個繡女串聯(lián)起來的。戴明教之后,她曾經(jīng)的工藝品廠的學生,被譽為“松江顧繡六姐妹”的朱慶華、高秀芳、錢月芳等60多歲的繡娘已然接過這枚凝結(jié)顧繡繡藝與文脈的繡針。
1998年松江工藝品廠轉(zhuǎn)制關(guān)閉后,“松江顧繡六姐妹”進入了當?shù)仉娮觾x器廠為保護顧繡而設(shè)立的顧繡車間。2006年松江文化館內(nèi)的松江顧繡工作室成立,六姐妹中的朱慶華、高秀芳、吳樹新三人退休后進入工作室繼續(xù)創(chuàng)作。六姐妹中的錢月芳在松江岳陽街道支持下,也帶著幾個年輕女孩從事顧繡。此外,松江還有一個私人企業(yè)家出資組建的顧繡公司。

《墨竹圖》 ,高秀芳 繡
2007年夏,高秀芳繡制的《潑墨仙人圖》送抵中央藝術(shù)研究院參加中國民間工藝展開箱時,現(xiàn)場專家細細端詳后贊嘆不已。此后,顧繡工作室還曾帶著9幅顧繡作品赴法國巴黎盧浮宮參展。
顧繡并非技藝
明代的松江是五大地方官營織染局所在地之一,集中了上等的繡藝和繡工,江南地區(qū)富家女子又有閨閣刺繡的傳統(tǒng),當這些天然的因子與明代士大夫的繪畫實踐與雅趣一經(jīng)相逢,便開出畫繡中的奇葩——顧繡。顧繡這個游刃在絲與墨之間的繡種,也使深閨之中帷幔之內(nèi)的女性,走進歷史的舞臺。一代代顧繡之女串聯(lián)起來的,便是一部顧繡的藝術(shù)之書。
在松江文化館館長,非遺負責人陸春彪看來,顧繡為女性追求自身藝術(shù)性和自我價值開創(chuàng)了一條道路,顧繡遠非一種技藝,而是中國歷史中一個關(guān)乎女性的文化現(xiàn)象,更是提高了江南女性的社會地位。

《十六應(yīng)真圖冊》,明,韓希孟
這部由女性繡出的歷史有一位重要的揭幕者,史稱“顧姬”??滴跏四甑臄啻嬍贰稛o聲詩史》中有一篇三十九字的《顧姬傳》:“顧姬,上海顧會(注:一作匯)海之妾,刺繡極工,所繡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韻,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無不珍襲之?!?/p>
顧姬一詞,點出了顧繡與顧姓的淵源。顧氏家長顧名世,嘉靖三十八年中舉,膝下有顧氏二世顧匯海,三世顧壽潛等。顧姬乃顧匯海妾。
顧姬之后,真正將顧繡寫入歷史與藝術(shù)高度的另有其人,而她也是顧門內(nèi)的女子,顧氏三世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史稱韓希孟精通六法,工書善畫,她曾搜求唐宋名畫臨摹,她繡山水虛無縹緲,若有若無;摹花鳥寫真?zhèn)魃?,生氣回動。相比繆氏,韓希孟繡藝更趨心意,作品也更為豐富。不僅如此,韓希孟也仿照書畫中的印鑒,為繡品鈐印。“虎頭”章、“武陵”、“繡史”皆有使用,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是“韓氏女紅”,在目前國內(nèi)博物館所藏20幅韓希孟傳世繡品上,足出現(xiàn)了17個“韓氏女紅”。韓希孟將“書、畫、詩、文、印”這些傳統(tǒng)書畫藝術(shù)的要素融入顧繡,使“畫繡”一詞臻于完善。

《花溪漁隱圖冊》明,韓希孟(左為董其昌題)
受松江畫派尊古人(宋元)、師造化(自然)的滋養(yǎng),韓希孟的繡藝追求質(zhì)實淳樸的古意和超乎物象的天趣,審美訴求與視覺感受超越“形似”的框架,以“神似”為理想。為了表現(xiàn)花卉題材,韓希孟還形成了“對花寫生”的創(chuàng)作模式,她悟出了外光、印象以及捕捉第一感覺的朦朧意向,將其運用于女紅中,使刺繡與書畫的創(chuàng)作方式更為貫通。當顧壽潛將妻子韓希孟的顧繡《宋元名跡方冊》呈至董其昌的眼前時,后者不禁驚詫,脫口而出:“非人力也!”這部《宋元名跡方冊》可以稱為顧繡史上前無古人、后難來者的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董其昌最早洞察出顧繡的工具不僅僅是針、線、底料,還有筆、墨、顏料,這恰是韓希孟的不拘一格,繡未盡,繪繼之。董其昌從韓希孟的《米畫山水圖》中解讀出的“絲墨合影”,從理念與文化價值上引導著顧繡對傳統(tǒng)繡藝進行超越,也道出顧繡滲透出的文人畫意味,一如董在《題韓媛繡款》(崇禎九年,1636年)中所說的:“山水師予;而人物花卉尤擅寒冰之譽。繡采絢麗,良絲點染精工,遂使同儕不能望見顏色……觀此冊(編注:《宋元名跡方冊》),有過于黃荃父子之寫生,望之似書畫,當行家近察之,乃知為女紅者。人巧極天功,錯奇矣!錯奇矣!”
誕生在松江畫派土壤中的“韓氏女紅”,心摹手追,繪繡合一,并在董其昌的關(guān)注與鼓呼之中,名動天下。從顧姬繆氏到韓希孟,由于這兩位外姓女眷的才華,明末的顧氏家族,家道雖逐日衰敗,但在江南土地上卻締造了一家一姓冠名的繡藝流派,而“無繡下姓顧”也成為了曾經(jīng)拔高繡藝價值的標語。

《嘉禾草蟲圖》,富永萍 繡
破解傳承困局:要先“承”再“傳”
隨著江南繡市過度商品化、實用化和通俗化,原以小眾化高雅著稱的顧繡的工藝卻隨之退化了。例如,據(jù)松江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介紹,現(xiàn)在繡娘所用的繡針依舊是原來廠里的,市面上無跡可尋。
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主任包燕麗曾經(jīng)認為,真正的顧繡藝術(shù)高峰已定格在韓希孟時代,即便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韓氏女紅作品也有藝術(shù)品質(zhì)的高下之分,而后代的顧繡傳承者不少是通過畫冊和歷史的想象傳遞著這門顧氏繡藝。當代對顧繡的繼承和發(fā)展,源于上世紀70年代整個工藝品界響應(yīng)國家號召,恢復(fù)工藝品生產(chǎn)出口換匯,戴明教便是在這個時期成為顧繡過去時和現(xiàn)在時的聯(lián)結(jié),并在此后誕生了延續(xù)至今的幾個顧繡姐妹。
朱慶華自2006年退休并被顧繡工作室返聘以來,以每年一幅的速度進行顧繡創(chuàng)作。非遺負責人陸春彪表示,現(xiàn)在繡好的顧繡幾乎不出售,希望繡娘完成的作品存于松江博物館收藏與松江文化館。在未來,當作品的數(shù)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希望能在松江建立顧繡博物館。

《瀟湘白云圖》,明,董其昌

正在松江文化館繡《瀟湘白云圖》的沈麗莉
80后女生沈麗莉畢業(yè)于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剛進松江文化館的工作只是文秘,因喜愛書畫便申請加入顧繡工作室,工作第二年便拜師朱慶華。如今,學藝已有10多年以上的沈麗莉,依然成為一名合格的繡娘,也是顧繡項目的第三代傳承人之一。在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期間,沈麗莉正在和另外4位同事一起繡明代董其昌的長卷《瀟湘白云圖》及其題跋,配色、墨韻的掌握已然嫻熟。
當談及顧繡技藝的難度時,沈麗莉告訴記者,繡一幅作品一般需要大半年的時間,像正在合力繡的董其昌《瀟湘白云圖》則需要2到3年。繡顧繡的線是將一根線分成十六分之一,小塊面的作品則需要將線分成三十二分之一,藝術(shù)家筆下的輕松一筆,到了她這里就需要花費一周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顧繡不同于繪畫,墨韻的效果無法像繪畫那樣層層疊加,因此中間色調(diào)——灰色調(diào)的掌握至關(guān)重要。同時,“繡顧繡的時候是不能打燈光,因光的冷暖會影響顧繡的色彩,反光會導致鋪底不均?!睂τ谶@樣的技藝,自然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周期性長,并非學習了兩三年就能繡出好的作品”。

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舉辦了顧繡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應(yīng)用課程
被列為“非遺”項目,顧繡被重拾并有序傳承。陸春彪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目前松江文化館已和本地的三新學校(小學)合作七八年了,開拓了顧繡興趣班,許多學生都饒有興趣地學習的顧繡的基本技法。此外,松江文廣局與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上海視覺學院簽約,開展了一系列的顧繡傳承與應(yīng)用課程,研究班等。這其中,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有服裝學院,我們希望傳授顧繡的技法與圖式,希望學生在未來的設(shè)計創(chuàng)作中能夠運用到顧繡元素,成為新的演繹。這樣的傳承也是十分重要的。”
關(guān)于顧繡,盡管有了“承”和“傳”,但在陸春彪眼里,人員的緊缺依然有待解決,“國家級的非遺項目,目前只有十幾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