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用“是”或“否”來回答。與其說世界“開始”討厭美國品牌,不如說美國品牌在全球范圍內正面臨"日益復雜和多元化的挑戰(zhàn)與反應"。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1. "美國品牌仍然強大且受歡迎:"
"科技領域:" 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等科技巨頭在全球范圍內仍然擁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和品牌忠誠度。
"汽車領域:" 通用(General Motors)、福特(Ford)、特斯拉(Tesla)等在特定領域(如電動汽車)依然領先,并在全球有重要影響力。
"軟實力:" 好萊塢電影、美式快餐(如麥當勞、肯德基在全球的廣泛存在)、流行文化等仍然是全球現象。
"創(chuàng)新領導者:" 許多美國公司在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仍然處于前沿。
2. "挑戰(zhàn)與負面觀感確實存在:"
"地緣政治緊張:" 中美之間的貿易戰(zhàn)、科技競爭、人權問題(如新疆、香港)、網絡安全擔憂(如5G)等,導致一些國家政府和民眾對美國的政治意圖產生疑慮,進而可能影響到對美國品牌的觀感。例如,一些國家限制或采購美國技術產品。
"價格因素:" 許多美國品牌(尤其是奢侈品和高端消費品)價格較高,在一些新興市場或對價格敏感
相關內容:
麥當勞在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fā)后退出了俄羅斯市場,該公司在最近的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警告稱,“反美情緒的上升”可能會導致消費者減少購買美國品牌。美國牛仔褲品牌李維斯公司也表示,英國“反美情緒高漲”,這可能會讓消費者不再購買該公司的產品。如加拿大和丹麥的超市正在給美國商品貼上標識,因為想要避開美國商品的消費者逐漸增多。多款應用程序也提供類似的服務。
開始遠離美國的消費者不僅僅來自于歐洲或加拿大。數據和分析公司凱度對20個國家與地區(qū)1萬多人開展的調查發(fā)現,美國以外37%的受訪者表示,基于關稅問題,他們將不再購買美國產品和服務。在加拿大,這一比例躍升至57%。
美國企業(yè)界應該擔心的是,這不僅僅是一場抵制運動。抵制運動往往會失敗,很少產生重大影響。歐洲央行的經濟學家預測,這可能是“長期結構性轉變”,美國品牌將失寵。他們的研究發(fā)現,歐洲消費者購買非美國產品的動機更多是出于偏好,而不是價格,這意味著這是一個情感決定,而不是經濟決定。
美國產品也有可能失去對其他全球品牌的吸引力,這些品牌的原產國已經認識到軟實力的重要性。美國在品牌金融咨詢公司發(fā)布的《2025年全球軟實力指數》中仍然排名第一,但該咨詢公司稱,隨著美國的全球聲譽受到打擊,美國的得分停滯不前。與此同時,中國攀升至第二位,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并首次超過英國。與美國不同,中國齊心協力投資于其全球形象,包括支持自家品牌,如泡泡瑪特推出的潮玩Labubu。韓國則上升了12位,部分得益于韓流和《魷魚游戲》等文化產品。
對美國公司來說,一個解決辦法是遠離政府政策。但到目前為止,美國企業(yè)的首席執(zhí)行官們還不愿意這么做,他們擔心遭到報復。在亞馬遜公司董事長杰夫·貝索斯接到總統(tǒng)的電話后,亞馬遜結束了關于商品顯示關稅的審議,因為政府稱這是一項“敵對和政治舉動”。
解決這種問題的答案可能是,不要表現得像一個貼著美國標簽的品牌,而要更像一個迎合當地市場的跨國公司。也許沒有哪家企業(yè)比沃爾瑪做得更好。在美國以外,這家美國銷售額最高的公司很少被當作美國公司來討論。因此,沃爾瑪得以避開美國政府,更直接地與消費者對話。在反美情緒強烈的加拿大,沃爾瑪是增長最快的零售商之一。今年1月,沃爾瑪承諾在加拿大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投資。在墨西哥,沃爾瑪參與了招聘從美國被驅逐出境的公民的計劃,凸顯該公司是為墨西哥提供大量工作崗位的企業(yè)。
沃爾瑪也是吸取了一些慘痛的教訓后,才制定了這一戰(zhàn)略,明白了妄自尊大地進行國際擴張會帶來什么后果。2006年,由于未能學習和遵守德國的文化規(guī)范,沃爾瑪退出德國市場。該公司將食品雜貨裝袋,讓店員對顧客微笑,并與當地工會發(fā)生沖突,這些在德國市場都是大忌。德國人甚至很難讀出該公司的名字。在那次慘敗之后,沃爾瑪在進入新國家時,更傾向于與當地企業(yè)合作,有時甚至改名運營。
利用美國的全球聲譽對美國海外公司來說是一種有效且合理的策略。但隨著美國品牌的可信度受到質疑,越來越多的公司將不得不靠自己去贏得人心。(作者貝絲·科威特,余楓譯)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