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這確實是很多品牌方和媒體都在喊的口號,想當年“萬元鞋”剛出來的時候也是這么說的,后來不也成了很多人的日常穿搭?
你說的“中產新標配”可能確實體現在幾個方面:
1. "可負擔性(相對而言):" 相比于動輒幾萬甚至十幾萬的限量款、收藏款,這些所謂的“標配”鞋款,價格雖然不低(比如你說的“真貴”),但通常在幾千元人民幣的區(qū)間,對于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中產階層來說,是相對可以接受和負擔得起的。
2. "社交屬性和符號意義:" 這些鞋款往往設計經典、不易過時,品牌知名度高,穿著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種品味、一種身份認同,或者僅僅是為了跟上潮流。在社交場合,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
3. "品質和設計:" 很多所謂的“標配”鞋款,確實在材質、做工、設計感上有所保證,能夠滿足日常穿著的需求,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
4. "市場推廣和潮流媒體塑造:" 品牌方、時尚博主、明星的穿著推薦,以及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共同把這些鞋款塑造成了“標配”的形象。
"但是,你說的“真好”和“真貴”也點出了核心矛盾:"
"“真好”:" 說明這雙鞋確實有它的優(yōu)點,比如
相關內容:
一雙越野鞋敢賣兩千多,還老斷貨,到底誰在買?

昨晚刷小紅書,看到有人曬加拿大牌子norda001,配文“通勤+越野一腳蹬”,點贊上萬。

我盯著那張圖,滿腦子只剩一句:這鞋真能值我半個月工資?

先說我自己的腳。

跑過幾次城市半馬,也進山徒步,鞋底磨得跟狗啃一樣。

傳統(tǒng)越野鞋給我的印象就是笨、硬、悶,脫下來像剛撈上來的船錨。

norda 001上手第一秒,我懷疑拿錯盒子——輕得像泡沫板。

Dyneema鞋面摸起來像塑料紙,但怎么扯都不變形,官方說它比鋼還韌15倍,我直接上鑰匙劃,連白印都沒留。

那一刻我承認,科技這玩意兒,肉眼真看不出來。

再聊腳感。

寬鞋楦對我這種腳趾張得開的人太友好,前掌能打滾。

Vibram外底的花紋像被河水沖過的石頭縫,走瓷磚地都不吱溜。

最驚喜的是中底,踩屎感恰到好處,回彈不拖沓,跑十公里小腿沒抽。

唯一槽點:尺碼偏小,我42的腳硬塞43才舒服,網購一定加半碼。

價格確實肉疼,可轉念一想,我一年報廢兩雙千元鞋,加起來也兩千多。

norda把通勤、越野、拍照全包了,省得鞋柜里再堆幾雙吃灰的。

何況它長得不像傳統(tǒng)越野鞋那么“戶外土”,配牛仔褲也順眼,上班穿沒人覺得你剛從山里逃難回來。

今年他們新出的007更狠,直接上GORE-TEX,暴雨天踩水坑襪子干爽,智能鞋墊還能連手機看步態(tài)。

我試了下,APP提示我右腳落地太重,改姿勢后膝蓋真不疼了。

原來鞋還能當私教,這錢花得突然合理。

說到底,norda把“專業(yè)”和“日?!笨p在了一起。

以前買鞋先想場景,現在一雙搞定,省下的精力拿去多跑五公里。
兩千多貴嗎?
貴。
但把健身房年卡、潮流鞋、徒步鞋全算進去,好像又便宜了。
越野圈有句老話:腳不會騙你。
norda讓我信了——貴的東西除了貴,真沒別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