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詳細解讀一下產品經理認知體系中的“商品篇”,特別是SPU和SKU這兩個經常被混淆的概念。這次,我們力求講透商品模型!
---
## 產品經理認知體系《商品篇》:SPU、SKU傻傻分不清?一次講透商品模型!
作為產品經理,無論是做電商、C2M、O2O還是其他與實物或服務相關的產品,對“商品”的理解都是基礎且核心的。SPU和SKU是商品信息模型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兩個概念,理解它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是構建良好商品體系、提升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的關鍵。
很多人會將SPU和SKU搞混,覺得它們是同一個東西的不同叫法。但實際上,它們代表了商品信息層級上的不同抽象層次。下面,我們用最清晰的方式區(qū)分它們:
### 一、 SPU (Standard Product Unit - 標準化產品單元)
1. "定義:" SPU是"商品的唯一標識",代表一個"標準化產品"。它是一組"具有完全相同屬性值"的商品集合的"唯一標識"。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產品型號"或"產品品類"。
2. "核心特征:"
"唯一性:" 在電商系統(tǒng)中,每個SPU都有一個唯一的ID。
"標準化:" SPU描述的是一類商品,這類商品在核心屬性上是相同的。
"非具體規(guī)格:"
相關內容:
從基礎概念的精細化區(qū)分,到商品構成、價格體系及庫存模型的不斷完善,再到商品中臺的構建與 AI 的深度應用,未來合理的商品架構不僅支撐當下業(yè)務,更能適應動態(tài)變化,助力電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本文以電商系統(tǒng)為例,為你系統(tǒng)性梳理商品相關核心要點。

從基礎概念的精細化區(qū)分,到商品構成、價格體系及庫存模型的不斷完善,再到商品中臺的構建與 AI 的深度應用,未來合理的商品架構不僅支撐當下業(yè)務,更能適應動態(tài)變化,助力電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本文以電商系統(tǒng)為例,為你系統(tǒng)性梳理商品相關核心要點。
商品是交易的基石,影響交易從觸客轉化到交付售后的完整鏈路。
一個好的商品架構,不僅需要支撐高效運營、精準營銷和穩(wěn)定履約,更能夠實現對多業(yè)態(tài)&跨系統(tǒng)的支持、多玩法的擴展。
本文以電商系統(tǒng)為例,系統(tǒng)性梳理商品相關的核心要點。
一、基礎概念
1、商品VS貨品:銷售視角 VS 履約視角
商品 (Item):用戶在商城前臺查看和購買的最小單元,側重于銷售屬性,包含標題、主圖、價格、規(guī)格、活動、其他屬性等信息
貨品 (Product):前臺下單后,倉庫發(fā)貨的最小單元,側重于物流和倉儲屬性(如重量、尺寸、條形碼)。
設計啟示:
- 業(yè)務發(fā)展前期在簡單系統(tǒng)中,商品和貨品可合一,但在復雜系統(tǒng)(平臺模式或全渠道)中,區(qū)分兩者有助于理清“賣什么”(商品)和“發(fā)什么”(貨品)的關系,尤其“一貨多賣”場景,即賣的是商品A洗發(fā)水,可以發(fā)a、b、c商家的貨;
- 一般來說,平臺模式更側重商品,現有商品能支持商家銷售,比如淘寶系統(tǒng)建設初期,系統(tǒng)中只有商品,貨品商家在線下發(fā)貨;自營模式更側重貨品,基于決定采買的貨品上架對應的商品,實現銷售;
2、SPU VS SKU
SPU:一組標準化信息的集合
SPU定義:一組標準化信息的集合,商品信息聚合的最小單位,描述一個產品的共性特性(如iPhone 15)。
價值:解決平臺內商品信息統(tǒng)一、規(guī)范問題,提升搜索和導航效率,保障消費者體驗與商家公平。SPU的核心是信息歸一化,所有“iPhone 15”的消費者評價、銷量、核心參數都應聚合在同一個SPU下。
設計啟示:SPU更偏向一個抽象的商品概念或商品型號,用于前臺商品聚合和展示,并不直接對應庫存,比如一般來說iPhone16是一個spu,可以包含內存大小&顏色的所有組合規(guī)格,當用戶搜索iPhone16,可以查看所有顏色和內存,幫助決策下單。
SKU:最小庫存單元(對應1個貨品)
定義:庫存管理的基本單位,不可再細分(如iPhone 15 128GB 藍色)。每個SKU都有明確的規(guī)格、價格、庫存和條形碼,代表了具體的庫存商品實例
價值:是庫存盤點、采購、銷售、訂單履約的實際操作對象。SKU的精準定義是避免超賣、實現精細化庫存管理的前提。
設計啟示:SKU是具體的、可售賣的實體。設計時必須保證其唯一性,并能精準對應到倉庫中的一件實物。
SPU與SKU的關系:一個SPU可以對應多個SKU。SPU是商品的宏觀層級,SKU是微觀層級,淘寶后臺創(chuàng)建商品默認是spu,spu下不同規(guī)格可對應不同skuid;京東先創(chuàng)建sku,然后通過品牌+型號反推出spu。
3. 類目
類目:為了方便消費者檢索商品和賣家管理店鋪而設置的商品分類方式,一般來說同一類目下商品需要遵從相同的信息構成、管理規(guī)則和收費標準,根據面向對象的不同,可以區(qū)分后臺類目和前臺類目:
后臺類目:穩(wěn)定、固定的樹狀結構,服務于商家商品管理、數據統(tǒng)計分析和計費,是商品的基礎分類方式。要求邏輯清晰且穩(wěn)定,不宜頻繁變動。
前臺類目:靈活、可動態(tài)調整,直接面向消費者,用于優(yōu)化瀏覽體驗和營銷活動(如“夏日爆款”、“新品首發(fā)”),與后臺類目可多對多關系。
CPV模型:通過類目(category)-屬性(property)-屬性值(value)模型設計,保證類目下商品信息的結構化一致。
設計啟示:后臺類目追求穩(wěn)定和規(guī)范,前臺類目追求靈活和體驗。兩者通過映射關系關聯(lián),確保了管理效率與運營靈活性的平衡。
4. 庫存實物庫存 vs. 可售庫存
實物庫存:倉庫中的實際物理庫存數量
可售庫存:前臺展示給用戶的可購買數量,可以大于(超售)、小于(分次銷售)或等于實物庫存
設計啟示:自營或者商家?guī)齑?,如無精細化管理,庫存一般默認9999。如涉及庫存,需考慮庫存的扣減和返還策略,避免超售。
二、商品構成
一個完整的商品模型,是其各項屬性信息的組合,主要包含以下信息:
1. 基本信息
標識信息:商品編碼(SPU碼)、商品條碼(69碼)、SKU編碼、貨品編碼。這些是商品在系統(tǒng)內外的“身份證”,需保證唯一性。
描述信息:商品名稱、副標題、商品描述、主圖、詳情圖、視頻、價格等,直接影響用戶的購買決策。
2. 商品狀態(tài)
定義商品生命周期,比如草稿、待上架、審核中、上架中、下架等,不同狀態(tài)對應不同的前端展示、搜索可見性和運營策略,是商品流轉變遷的核心。
3. 業(yè)務屬性
銷售渠道:商品在哪些渠道/終端可見,比如某商品只在網店銷售,線下不支持銷售。
商品類型:實物商品/服務商品(如充值)/虛擬商品(如優(yōu)惠券)/組合商品(如套餐)等,,不同類型決定了不同的庫存、交易和履約邏輯。
4. 銷售屬性
規(guī)格屬性:直接影響SKU生成的屬性(如顏色、尺寸、容量),后端對應著貨號ID;
商品標簽:根據業(yè)務需求抽象出來的支持用戶購買的標簽,比如新品、近30天低價、庫存緊張
價格:詳見第四部分。
5. 物流屬性
發(fā)貨類型:快遞/到店自提,快遞對應的物流模板重量與尺寸:凈重、毛重、長、寬、高。直接影響運費計算、倉儲規(guī)劃及配送方案
包裝信息:包裝材質、包裝類型。
6. 其他屬性
營銷屬性:是否支持打折、是否有贈品、是否參與會員積分。
管控屬性:保質期管控(需輸入生產日期/有效期)、資質文件管理等。
三、價格體系:定價策略的直接體現
價格是模型中最靈活、最體現商業(yè)策略的部分。
1. 基礎價格
定義:商品的基準價格,通常作為營銷活動的計算基礎。
產品設計:建議按SKU設置,以支持不同規(guī)格的差異化定價。
2. 活動價格
渠道價格:針對不同銷售渠道(如微信商城、美團外賣)制定差異化定價。
促銷價:基于活動設置的定價,針對不同身份(新人)、不同時間、不同活動設置的活動價,一般有時間期限。需根據實際業(yè)務需求調整促銷價/標價共存or優(yōu)先級生效。
券后價:需要配套的優(yōu)惠券能力支持,本質是針對持券用戶進行打折,如門檻、額度、適用范圍等。
四、庫存模型:保障履約穩(wěn)定的核心
庫存是電商的“血液”,其模型設計直接決定履約是否穩(wěn)定。
1. 庫存類型
實物庫存:倉庫中的實際物理庫存數量。
可售庫存:前臺展示給用戶的可購買數量,可售庫存=實物庫存-鎖定庫存。
鎖定庫存:活動提前預占或用戶下單后占用的庫存(取決于采用“下單減庫存”還是“付款減庫存”策略)。
2. 扣減和釋放
庫存扣減:下單or付款減庫存,結合業(yè)務需求,下單體驗更好,付款能保證惡意占庫存。
庫存釋放:扣減的庫存在取消訂單/超時未支付/退款等情況下,可以被釋放,支持其他用戶再次購買。
設計策略:更通用方式采用下單減庫存策略,并結合活動調整訂單支付超時時間,平衡用戶體驗&可能的庫存占用。
3. 安全庫存與預警
安全庫存:需要設置安全庫,保證履約的及時性,計算公式=7天/30天日均銷量*采購周期*波動系數。
庫存預警:當可用庫存接近安全庫存時,系統(tǒng)應自動預警,提示采購或調撥。
五、拓展與應用
1. 商品中臺
全渠道銷售中,一般共享商品數據,需要構建商品中臺,集中管理商品的基礎信息,減少商品信息的重復維護,提升履約的效率。
比如,同一商品在不同渠道(如淘寶店、抖音店)可能有不同的價格、庫存、上下架狀態(tài)甚至標題和圖片,需設計靈活的渠道映射規(guī)則,保證商品信息的流通效率。
2. 自營模式 vs. 平臺模式

3. AI在商品模型中的應用場景
智能定價:基于市場供需、競爭對手價格、用戶行為數據進行動態(tài)定價。
庫存預測:通過機器學習算法預測未來銷量,優(yōu)化庫存水位和采購計劃,降低滯銷風險。
智能分類與打標:利用NLP和圖像識別技術,自動解析商品標題、描述和圖片,完成商品分類和屬性標簽的提取,減輕人工操作負擔。
個性化推薦:基于用戶行為和商品屬性(標簽),構建用戶與商品的匹配關系,提升轉化率。
小結
商品是商業(yè)系統(tǒng)的核心,合理的商品架構清晰且合理,既可以滿足當前快速的銷售,也能夠支持未來動態(tài)擴展。
商品的實際設計基于營銷4P理論: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若是自營模式,還需補充交付(履約)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
設計商品模型的關鍵是深入理解業(yè)務模式(自營/平臺)、銷售策略和供應鏈特點,最好的模型不是最復雜,而是最契合當下業(yè)務、并具備彈性擴展能力。
專欄作家
觀劍,微信公眾賬號:觀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10年+電商產品經理,前阿里專家,熟悉電商前臺營銷、后臺采購、庫存?zhèn)}儲全鏈路。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