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公開的財務報告,安踏集團(Anta Group)在"2023財年"的營收約為 "388.7億美元"。
所以,對比來看:
"耐克(Nike)":2023財年營收為 "514.3億美元"
"安踏集團":2023財年營收為 "388.7億美元"
安踏集團是全球第二大運動品牌公司(按營收計算),僅次于耐克。
相關內(nèi)容:
514億美元,才漲1%,耐克像剛跑完全馬的大佬,喘得比誰都響。

朋友圈里那些“鞋狗”開始嘀咕:它是不是跑不動了?

先別急著唱衰,耐克的底子還在。
Air氣墊從1987玩到今天,還在Air Max DN上整新花樣;Alphafly3一發(fā)售,破三群里直接刷屏“真香”。
品牌厚度擺那兒,明星一上腳就秒變社交貨幣。

可問題也肉眼可見:鉤子圖案再閃,也不解決“新款長得像老款”的尷尬,很多人線下試完還是轉(zhuǎn)頭去找平替。
再看隔壁安踏,“土味一哥”早已變身品牌收割機。708億營收,13.6%的增幅,活生生把耐克大中華區(qū)摁在地上摩擦四年。
FILA走輕奢、Descente搞冰雪、Salomon切戶外、始祖鳥成中產(chǎn)新戰(zhàn)袍,從縣城到三里屯,一條龍包圓。

有人吐槽“安踏牌牌多,腦子疼”,但真到付款那秒,不同價位的馬甲一鍵到位,消費者直呼真香。
丁世忠的打法很直白: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
錢不是拿去硬剛鉤子,而是直接買對面籃子——傳了大半年的Puma緋聞、加拿大鵝緋聞,每傳一次,股價就抖三抖,反正現(xiàn)金流充裕,收購談判桌隨時擺好。

簡單粗暴,卻有效。
耐克這邊的自救劇本,看上去更“精英”。
簽下周冠宇、拉來字母哥中國行、再把KOL鋪滿小紅書,想把“本土化”寫得更地道。

可一到下沉市場,價格先把人勸退。
三四線城市,動輒上千的AJ讓人望而卻步;同一時間段,安踏Kids的奧特曼聯(lián)名199直接塞滿小學鞋柜。
誰離地面近,銷量就幫誰寫劇本。

有人說耐克是“慢”,實際上它是不敢走錯。
全球盤子太大,牽一發(fā)動全身,創(chuàng)新慢了會被罵,步子邁大了更容易翻車;安踏反倒“船小好調(diào)頭”,收購錯了就當買教訓,反正現(xiàn)金流撐得住,錯了砍掉就是,試錯成本更低。
一個細節(jié)頗有意思:618榜單里,耐克拿了十冠,但細看榜單,兒童品類冠軍卻是安踏——下一代的腳先被國產(chǎn)品牌圈粉。

鉤子的高端形象仍在,可孩子們的腳長大可不會等人,當他們長大,消費慣性還會回到耐克嗎?
這問題,想想就心跳加速。
至于全球化,耐克早把工廠外包到了越南,營銷總部留在美國,靠故事賺錢;安踏學聰明了,把故事買過來,再去韓國電商MUSINSA練手海外流量。

兩種“出?!弊藙菡l更穩(wěn),一時難分高下。
唯一確定的是,未來三年,貨架上不會只有兩個鉤子,而是一整排熊貓、鳥標、鳥翅……眼花繚亂的程度堪比球鞋展。
最后留個私貨:個人把耐克比作iPhone,強品牌、高溢價,年年擠牙膏;安踏更像小米+vivo+OPPO合體,性價比、多品牌、渠道全覆蓋。

你問我選誰?
錢包會說話。
我只希望兩邊都別停,卷下去,才能買到更好穿也更便宜的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