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作為中國的啤酒之城,擁有眾多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品牌。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觀念的變化,一些曾經(jīng)暢銷全國的青島品牌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以下列舉了五個已經(jīng)消失的青島品牌,以及它們曾經(jīng)的輝煌和如今的現(xiàn)狀:
1. 青島啤酒廠(青島啤酒)
青島啤酒廠是青島啤酒的代表,曾是中國啤酒行業(yè)的領軍企業(yè)之一。然而,由于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品牌戰(zhàn)略的失誤,青島啤酒廠的市場份額逐漸被其他品牌侵蝕,最終被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如今,青島啤酒廠已經(jīng)成為了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個生產(chǎn)基地,而“青島啤酒”品牌則成為了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品牌。
2. 青島啤酒二廠(青島啤酒)
青島啤酒二廠曾是青島啤酒廠的一個分廠,生產(chǎn)“青島啤酒二廠”牌啤酒。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和品牌定位模糊,青島啤酒二廠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最終被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并關閉。如今,“青島啤酒二廠”品牌已經(jīng)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3. 青島啤酒三廠(青島啤酒)
青島啤酒三廠曾是青島啤酒廠的一個分廠,生產(chǎn)“青島啤酒三廠”牌啤酒。然而,由于經(jīng)營不善和品牌戰(zhàn)略的失誤,青島啤酒三廠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最終被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并關閉。如今,“青島啤酒三廠”品牌已經(jīng)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4.
相關內(nèi)容:
誰還記得當年在青島排著長隊買金鹿自行車的日子?我家那輛金鹿,鈴鐺搖得人頭發(fā)暈。其實說起青島這個地兒,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啤酒,其實在過去一二十年,它能代表的不只是不夜的海邊,而是那些老品牌、一段掏心的記憶。老一輩總說,青島真像個不聲不響的“大富貴”,街頭巷里的工廠一天到晚冒熱氣,日子過得腳踏實地,人們的腰包也鼓。

說這些,咱得翻翻頭,瞅瞅八十年代,那可是青島最能“出活”、最能揚眉的時代。工廠的汽笛一響,整個城市活過來了。那會兒買個什么得憑票憑證,不像現(xiàn)在摸個手機全都能下單。青島那些玩意兒,不是光在家門口受寵,全國好多省市都搶著用。兜里的錢、樓上的新機器,都是這些品牌一點一滴攢出來的。很多青島老街坊逢人便夸,那些響當當?shù)睦蠌S子,既養(yǎng)了自家,也養(yǎng)活了一代人的夢想。
要說青島的自行車,金鹿絕對是英雄榜里的老大。青島這地方,和自行車有天生的緣分。小時候家里買輛金鹿,簡直是件稀罕事兒,得托人跑關系。記得我大舅剛入手金鹿那年,整個院子的小孩都圍著看,車鈴鐺亮個不停。金鹿不光造型漂亮,關鍵是結實,騎長途根本不帶喘氣。有個生活場景,現(xiàn)在想起來還有點心熱:早晨一家三口,父親后座背著書包,母親前杠挑著菜籃子,就這么一輛車,扛起了整個家的上下學和買菜生活。只是貴,真貴!剛買回來擱在堂屋里,生怕有鄰居手快把車鈴鐺摘走,專門加了鋼圈防盜。這種講究,現(xiàn)在的小孩壓根兒體會不到。下雨天,車身都擦得發(fā)亮,誰舍得騎出門?鄰居家那個閨女,就看著大人把金鹿擦得細細的,等著哪天能落到自己手上。

金鹿的質(zhì)量那是沒話說,耐用得很。我家那輛金鹿,初中妹妹騎完,后來又輪到了外甥繼續(xù)用,每到新學期開學,車座上總有新的書包。大載重的車梁,夏天拉著一大兜西瓜,冬天裝上面粉和大蔥,幾十年下來只換過一次車鏈。青島街頭,金鹿的身影像一道流動風景線。騎手們大多是城市里最早的“小康”。
當時家家戶戶還流行縫紉機,青島的鷹輪縫紉機可沒少進普通人家門。我二姨家的那臺鷹輪,至今還在老屋角落里。1980年,青島縫紉機工業(yè)公司剛成立不久,大家都轟動了——終于能在家縫衣做針線,趕上新潮。工廠擴張快,幾年工夫,就成了全國縫紉機行業(yè)的“紅頭兵”。那會兒的腳踏鷹輪,用慣了,家里女人的胳膊都結實起來。

我記得老媽常說那鷹輪能“踏一天也不累”,有時左腳還搭著小孩,右腳就這么悠悠踩,針腳一條條,日子也細細密密地鋪開。90年代以后,社會轉了個彎,大家買現(xiàn)成的衣服,縫紉機用得越來越少,好多廠都撐不住,鷹輪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在青島老城里,還能看見那些被油布遮起來的老縫紉機,像是等著有一天再被人踩醒。
再說一點家底——手表。不要小看青島手表廠,當年在大街上戴塊金錨,絕對是“身份”的象征?;榧奕蠹直硎穷^一號,買到一塊真金錨的,肩膀都能挺起來不少。青島手表廠夠氣派,幾千號工人,鋼鐵包裝的表芯,磨一只表面得花半天。那些年“金錨”“雙喜”“玫瑰”全是廠家的心頭肉,送禮自用兩相宜。八十年代后期,廠里一年的產(chǎn)能能干到一百多萬塊。說實話,那時候,鐘表師傅技術不比上海差,山東這塊兒手藝就是扎實。

時間一晃到九十年代,新鮮玩意兒——石英鐘表殺進來了。金錨再精致,也擋不住市場的浪潮。手表從必需品變成了裝飾,廠子的燈逐漸暗下去。鄰居家存了兩塊老金錨,平常都舍不得戴,說是留給孩子結婚的時候戴,帶著點無言的厚重。
別忘了青島照相機總廠出的“青島—6型相機”。海鷗、鳳凰這些老牌子一統(tǒng)江湖時,青島照相機偏偏冒出來搶風頭。這“青島—6”做得認真,技術拿德國的標準頂。廠里引進整套德國設備,工人上手快,和青島本地的工科大學生一起摸索了大半年才組裝出來。有一陣,攝影愛好者都捧著它,舍不得放下。88年,廠里拿獎,工人們還自發(fā)放鞭炮慶祝,唱歌唱到半夜。

我舅舅當年拍婚紗照,就是用青島自己產(chǎn)的相機。別看年產(chǎn)能才二十萬臺,但品質(zhì)硬,玩攝影的都說好,出口國外也挺有名。后來廠子改制,被海信吞并的時候,老工人偷偷流淚。說到底,他們不是心痛失業(yè),而是那一段屬于“青島制造”的歲月就這么翻篇了。
有些青島的老貨更是實打?qū)嵉卦疆敶餍形幕?。藍天運動裝,那真是八十年代街頭的風景。青島第三針織廠出的藍天,很有范兒,兩道白杠,小伙子姑娘穿出來不管是干農(nóng)活還是去舞會都合身。那時,咱們穿上藍天牌,氣場比“三槍”“梅花”沒差。記得1984年全國針織行業(yè)評獎,藍天拿了頭名,整個廠區(qū)歡天喜地,就像過節(jié)。

有個不大起眼的小細節(jié),我姨夫是針織廠里做設計的。說當年藍天的水洗工藝,其實是跟青島的海水漂洗學來的,因為工廠地近海邊,師傅們手把手調(diào)著水溫,反反復復改樣式。運動服能穿得住、耐磨是有原因的,廠里工人還嘲笑上海三槍的衣服“不耐搓”,青島藍天則是一天到晚都穿不壞。后來在北京亞運會上,藍天運動服成了領獎臺上的標配,城市里小孩都盼著能有一套,風頭占盡。
這些青島老品牌,現(xiàn)在提起來,人們嘴角會上翹,眼里有光。也有人惋惜,都說時代變了,大浪淘沙,可那些扎實的工人、那些沉甸甸的機器,還有滿街的金鹿和藍天,是城市真正的家底?,F(xiàn)在買個國外大牌,只是花錢痛快,沒法像當年的金錨那樣,戴在手腕上有份沉甸甸的生活底色。
有時候我回青島,看著老工業(yè)區(qū)拆了又建,心里總有種說不出的懷舊和敬意。那一代人、那些老貨牌,變成了照片里泛黃的記憶。城市會換新裝,人們也會換喜好,但這些牌子和背后的故事,還是像家門口那棵梧桐樹,等著有人拎著舊相機拍照,騎著自行車晃悠一圈,細細琢磨。反正,誰也說不準哪天,這些老青島味兒還能翻回來,換個樣子,再唱一首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