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午后,細雨讓黃浦江邊的空氣感覺更加黏稠潮濕,灰白色的云層壓低在城市上空,映襯著的古典立面。這座建于1924年的百年老建筑,與徠卡 I 型相機誕生于同一時代,如今在它的高聳穹頂下,迎來了一場屬于影像與時空的對話,徠卡百年主題展《世紀見證者》在此展開。這場展覽是徠卡 I 型相機誕生百週年全球巡迴慶祝的一部分,自1925年奧斯卡?巴納克(Oskar Barnack)推出第一臺徠卡 I 型以來,品牌不僅改變了攝影的方式,更成為無數(shù)歷史瞬間的見證者。百年后的今天,徠卡選擇讓極具意義的展覽落地在與它同齡的郵政大樓中,既是對時代的呼應,也是對影像傳承的致敬。
延伸閱讀:
為攝影迷而生的復古浪漫:徠卡首款35 mm黑白底片,低感光×高解析×極致光影反差從經(jīng)典機型到跨世代影像對話
展覽空間被劃分為四個主題展區(qū),觀眾在其中行走,像是在穿越一部立體的攝影史。收藏了徠卡百年間推出的經(jīng)典機型與限量版相機,從最早的螺旋對焦結(jié)構(gòu),到傳奇的M系列與稀有特製款,每一臺都如同凝固的工藝標本,透出金屬與玻璃的歷史溫度。
則陳列著鏡頭切面、精密零件與手繪設計圖,讓人得以窺見徠卡在工藝上的近乎苛求的標準。這里不只是製造的過程,也傳遞了品牌百年來將的哲學。
將這本徠卡官方雜誌自創(chuàng)刊以來的經(jīng)典封面依時間排列,觀眾可以一眼看出攝影風格、排版設計乃至印刷技術(shù)的變遷。每一本雜誌都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承載著那一年最被徠卡關注的影像故事。
壓軸的展區(qū),由攝影評論家顧錚策展,作品橫跨近一個世紀,題材多元,從城市街頭的即興瞬間、人物肖像的凝視、自然風景的靜謐,甚至是當代實驗攝影的視覺挑戰(zhàn)。這里的陳列不是按年代,而是依情緒與主題交錯,讓觀者在宏大的歷史場景與細膩的日常記憶之間切換。你可能在同一面墻上看見普立茲獎得主劉香成的紀實影像,隔壁便是新生代攝影師黎曉亮對城市邊緣的觀察。
還有史蒂夫?麥凱瑞、上田義彥、吳家林等名家的經(jīng)典作品,與李奇、許闖等當代聲音同場對話。也包括臺灣讀者熟悉的時尚攝影師鐘靈極具視覺張力的《365》系列中的作品《寄生蟲》、《動脈》,我甚至還撞見了一張熟悉的影像,那是張文華拍攝的王菲,也是1998年《唱游》封面難以忘記的臉孔。最后,觀眾還可以走進由徠卡與瑞士模組家具品牌 USM 聯(lián)手打造的紀念品區(qū),鮮明的幾何結(jié)構(gòu)、光潔的金屬材質(zhì),與墻上的歷史照片形成有趣反差,現(xiàn)場除了有限量版相機,也有展覽紀念畫冊、徽章、環(huán)保包等等,企圖將今日的觀展記憶延展到所有觀者的未來。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策展就像是一場文化的翻譯
這場展覽不只是徠卡的百年回顧,也是對的追問。臺上,Karin Rehn-Kaufmann 身著亮眼紫色套裝,正以開場,逐一拆解 L-E-I-C-A 的品牌精神。他是 Leica Galleries International 的藝術(shù)總監(jiān)與首席代表,負責管理遍布全球近三十間徠卡藝廊,也親自參與展覽策劃與國際攝影項目的推動。自2008年起活躍于國際攝影舞臺,不僅策劃過無數(shù)展覽與出版計畫,還是 LOBA(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攝影獎的評審之一。多年來,他的工作迫使自己在全球視野與在地文化之間找到平衡,也讓她成為無數(shù)攝影師與觀眾之間的橋樑。
他以維也納的展覽為例,特意將當?shù)財z影師拍攝的咖啡館影像與國際知名攝影師的作品并列。因為對維也納人來說,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當?shù)赜^眾一看就能感同身受;而對外地觀眾而言,這則是一種文化線索,可以引導他們進入影像背后的世界。而在東京,他則選擇將街頭攝影與靜物影像并置,呼應日本攝影獨特的細膩與凝視感:他強調(diào),策展并不是把作品掛上墻就結(jié)束,而是設計一條路徑,讓觀者的視線與情感隨之流動。
在他看來,策展同時也是一種的工作。像德國夫婦檔攝影師多納塔與文?溫德斯(Donata Wenders、Wim Wenders),便曾與他合作,從同一個城市或主題出發(fā),分別以女性與男性的視角創(chuàng)作出彼此呼應的影像。而時尚攝影師恩里克?巴杜列斯庫(Enrique Badulescu)則將可持續(xù)時尚拍得色彩鮮活又富同理心,讓觀者在美感與議題之間找到平衡。對他來說,這些不同風格與主題的交織,正是策展最迷人的地方。
照片必須能講述故事
對我而言,重要的照片必須能講述故事,能感動我。這張照片包含了太多故事,一旦看到那個女孩的眼睛,你就永遠不會忘記。
徠卡的粉絲應該都知道(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這是每年最受攝影迷、攝影師矚目的盛事。這個以徠卡相機發(fā)明者奧斯卡?巴納克命名的獎項,創(chuàng)立于1979年,旨在表彰那些以獨特視角捕捉人與環(huán)境關係的攝影師。每年會吸引全球各地成千上萬的提案與作品,最終得獎者往往成為國際攝影圈關注的焦點。
作為 LOBA 的評審,Karin 每年都要閱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上千件作品。他坦言:因此他最欣賞那些能長期專注于同一主題的攝影師,因為那意味著創(chuàng)作者并不只是追逐瞬間的美感,而是用影像累積對世界的觀察與思考:
看過世界上這么多優(yōu)秀的作品,因此我十分好奇他印象最深刻的影像又是什么:這張攝于1984年的肖像,因女孩那雙深邃的藍眼睛被全球媒體無數(shù)次刊登,成為攝影史上的符號。然而讓 Karin 感動的,不只是影像本身的震撼力,而是它背后的故事。在多年后,McCurry 始終無法忘記這位女孩,展開長時間的尋找,最終在阿富汗找到他。由于當?shù)厣鐣ε詷O為嚴苛,一旦被丈夫拋棄便失去經(jīng)濟來源與社會地位,McCurry 便一直在資助他,并與他保持聯(lián)繫至今:原來,一張照片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不在于它被看過多少次,而是因為它和真實世界有真誠的連結(jié)。當觀者相信攝影師和被攝者一起承擔故事的重量時,那張照片就能留在記憶里成為永恆。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對亞洲攝影的觀察
這趟久違的亞洲行,Karin 對年輕攝影師的活力與多樣性印象深刻。他注意到,亞洲創(chuàng)作者在題材與風格上更加自由,敢于混合紀實攝影與觀念藝術(shù),也更不避諱在作品中表達個人立場:他特別說到,亞洲攝影師對于家鄉(xiāng)與個人記憶的探索,常常比歐洲創(chuàng)作者更細膩:
他也在展覽期間與新人獎獲得者黃京、樂子毅及牛童展開對談,這些年輕創(chuàng)作者分別真誠分享了創(chuàng)作內(nèi)容。像是樂子毅將鏡頭對準離鄉(xiāng)的年輕人,捕捉他們在外生活的漂泊與孤獨。他的照片里有真實的日常,也有不確定的情緒,像是在不斷尋找能安放自己的地方。黃京則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留白美學為靈感,拍攝出具有詩意與含蓄力量的影像。牛童的作品則源于母親作為快遞員的真實經(jīng)驗,透過攝影記錄這個常被忽略的群體,讓觀者看見他們的辛勞與韌性。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影的力量來自真實的連結(jié)
在離開上海前,我又走回展覽現(xiàn)場,仔細觀賞了展覽,這些在不同時空下誕生的作品齊列當中,沒有時間的先后,卻能感受到情感的流動。那一刻,我能明白 Karin 為什么總是強調(diào),無論是八〇年代阿富汗少女的眼神,還是牛童鏡頭里的快遞員日常,都在提醒我們,攝影的力量來自真實的連結(jié)。
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Karin 在我們短短的言談之中不經(jīng)意地流露出那柔軟的一面,他特別提到徠卡就像是他第四個孩子,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討論。也像是一個跨越國界的大家庭,從德國韋茨拉爾的百年慶典,到上海郵政博物館的舞臺與展覽,每一次聚會都像久別重逢的家宴。不同國家的人、不同語言的聲音,因為攝影坐在同一張桌前,彼此交換故事,分享他們看到的世界。這份對影像的熱愛與信任,也是徠卡藝廊網(wǎng)絡的核心,他們希望攝影師不受合約束縛,可以自由創(chuàng)作,每年都有新的名字加入,讓舞臺始終活潑而開放。
至于徠卡的未來,他的愿望很單純,就是讓徠卡持續(xù)以影像發(fā)言,讓人一眼就能看見作品的重量與真實。人一生中所有重要的時刻,像是婚禮、家庭聚會抑或是某個歷史瞬間,都不能靠程式生成,也不能以 AI 一以概之。影像動人的地方,在于它記錄了當下的人與情感。
他說。
徠卡 Leica
leica-camera.com/zh-Hant
FB/IG
延伸閱讀:
帥過你所有相機!徠卡百年紀念機特別版登場,經(jīng)典橄欖綠傳奇回歸化妝包都塞得下!最輕巧徠卡相機上市,搭載 Leica FOTOS、DNG 隨時無縫接軌社群徠卡攜手攝影師鍾靈推出《 I Got Your Back 》攝影特展,透過25幅創(chuàng)作訴說不為人知的幕后故事獨家專訪|從阿姆斯特丹到紐約時裝周以臺灣工藝燈籠點亮世界空間獨家專訪|東方快車、Dior 御用設計雙人組:以設計之名,向歷史優(yōu)雅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