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您提供的信息,這份中國俱樂部品牌價值排行榜的排名是:
1. "山東泰山 (Shandong Taishan)" - 57.6分
2. "北京國安 (Beijing Guoan)" - 第二
3. "上海申花 (Shanghai Shenhua)" - 第三
請注意,這個排行榜是基于某個具體的評估體系得出的,并且分數(shù)(尤其是泰山接近60分)表明這個榜單可能采用了不同于以往某些榜單(如IPLAYTHING或BrandValue)的評估方法或權(quán)重。不同機構(gòu)的評估標準和結(jié)果可能會有所差異。
相關(guān)內(nèi)容:
球迷興趣只剩三成,可泰山、國安、申花卻還能把品牌分數(shù)刷到55+,這反差夠扎心——原來大家嘴上說“不看了”,錢包卻很誠實。
先別急著罵“假榜”。
57.6、56.3、54.7這三個數(shù)字背后,藏著一條更真實的生存線:當現(xiàn)場上座率、電視轉(zhuǎn)播費、周邊銷量都在下滑,俱樂部靠什么把分穩(wěn)住?
答案其實挺土——把“俱樂部”三個字拆成“人”和“故事”。
泰山能拿第一,靠的不是今年又拿了幾座獎杯,而是把“泰山”倆字嵌進山東人的日常:周末帶孩子去魯能大球場,跟去趵突泉一樣自然;球隊大巴路過泉城廣場,路邊賣煎餅果子的阿姨都會揮兩下鏟子。
品牌分里有一半是這種“生活感”。
國安第二,56.3分里最大的一塊拼圖是“工體”——那片看臺從1996年就開始喊“跟丫死磕”。
去年工體翻新,票價漲了三成,散客區(qū)照樣爆滿。
球迷買的不是球票,是“我還在”的儀式感。
國安把這份儀式感做成會員年卡、做成綠色圍巾、做成地鐵4號線一站一海報,分數(shù)就穩(wěn)住了。
申花54.7,看似最低,卻最會打“城市牌”。
上海太大,人太雜,申花干脆把“藍血人”做成身份標簽:地鐵口的藍色TIFO、南京路步行街的藍色快閃店、B站上的“申花版上海話教學”。
新球迷可能叫不出首發(fā)11人,但一定知道“申花藍”和“上港紅”不是一回事。
分數(shù)里藏著這種“區(qū)隔感”。
再往榜單后面看,更有趣。

深圳新鵬城53.7,城市新貴,沒歷史包袱,干脆把主場搬進年輕人扎堆的龍崗大運中心,賽前兩小時開露天電音派對,把看球變成“周末社交選項”。
分數(shù)高,因為“好玩”也算品牌力。
大連英博53.6,老牌足球城,今年把主場搬回梭魚灣,球場外圈直接做成“足球市集”,烤魷魚、炸燜子、老球衣跳蚤市場一應俱全。
外地游客來連旅游,白天看海晚上看球,順帶把英博的名字帶回各自城市。
品牌分里摻進了“旅游流量”。
成都蓉城53.1,最會玩社交媒體。
球隊大巴從基地到鳳凰山,一路直播,司機和球迷彈幕互動;球員進球后,俱樂部第一時間剪成豎屏短視頻,配上川味Rap,24小時全網(wǎng)刷屏。
分數(shù)里一半是“網(wǎng)感”。
看完一圈,你會發(fā)現(xiàn):球迷興趣33%不假,但“興趣”早就不等于“買票看球”。
俱樂部只要把品牌拆成可觸摸、可拍照、可發(fā)朋友圈的碎片,哪怕球迷不進球場,分數(shù)也能漲。
所以別急著唱衰。
中國足球的問題從來不是沒人愛,而是太多人把“愛”想得太宏大。
真正能讓俱樂部活下去的,是把每一次揮圍巾、每一次地鐵廣告、每一次短視頻點贊,都算進品牌賬本里。
下次路過球場,看見有人在門口拍照打卡,別笑他們“偽球迷”。
那張照片,可能就是俱樂部明年還能不能留在榜單上的0.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