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達(Sunwoda Electronic)作為中國電子元器件行業(yè)的知名企業(yè),確實在其發(fā)展歷程中,尤其是在某些階段或針對特定市場時,展現(xiàn)了“低價”的策略。這種策略可以被視為其“打江山”過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需要從多個維度來看待:
1. "市場切入與份額搶占":
在市場競爭激烈,尤其是在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標準化程度相對較高、對價格敏感的領域,低價策略是快速切入市場、搶占份額的有效方式。
欣旺達憑借其規(guī)模效應、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對供應鏈的整合能力,能夠提供有價格競爭力的產品,吸引對價格高度敏感的客戶。
2. "成本優(yōu)勢":
欣旺達擁有龐大的生產規(guī)模和較強的垂直整合能力(例如在電池、連接器、結構件等領域),這為其提供了顯著的成本優(yōu)勢,使其能夠實施低價策略而不至于立即虧損。
精益生產、供應鏈管理優(yōu)化等也是其維持低價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3. "客戶基礎":
通過低價策略,欣旺達贏得了大量客戶,尤其是在富士康、惠普、戴爾等大型代工和終端品牌商中建立了廣泛的客戶基礎。這為其提供了穩(wěn)定的訂單流和規(guī)模經濟。
4. "“打江山”的代價與挑戰(zhàn)":
"利潤率壓力":長期依賴低價
相關內容:
出品 | 子彈財經 魏帥
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上最活躍的一環(huán),再次官宣大動作。
7月末,欣旺達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這家靠蘋果供應鏈起家的消費電池龍頭,正沖刺“A+H”雙平臺上市。
不同于過去在蘋果產業(yè)鏈上的深耕,如今的欣旺達正在全力押注動力電池,力圖通過資本運作和業(yè)務傾斜,在卷到極致的動力電池賽道,分得一杯羹。
然而,翻開財報細看,欣旺達營收不斷沖高的背后,其凈利率竟不足1%,相當于每賺100元只能留下不到1元利潤。
從消費電子市場的隱形冠軍,到二線動力電池廠商,消費電子市場的見頂,讓欣旺達不得不調轉船頭,扎進動力電池的紅海搏殺。
但這個人人“眼紅”的賽道,更是早已成為巨頭的角斗場。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雙雄盤踞近70%的份額,留給剩下廠商們的機會并不多。
這是一個相當考驗規(guī)模效應的產業(yè),也勢必讓頭部企業(yè)強者恒強。為了獲得市場的一席之地,一方面,這家企業(yè)避開寧德時代們純電主戰(zhàn)場,紛紛押注混動電池;另一方面則走在瘋狂擴產的路上。
資料顯示,為追趕產能規(guī)模,過去三年時間里,欣旺達創(chuàng)始人王明旺和王威兩兄弟,以近乎“all in”的姿態(tài),三年狂砸超700億元擴產。
這種巨額的投資,也讓此刻的赴港募資,變成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資本游戲:若不能搶在資金鏈緊繃前打開局面,恐將困在“規(guī)模越大、利潤越薄”的死循環(huán)中。
從手機電池王到動力電池新貴,欣旺達的轉型之路,恰是中國產業(yè)鏈從“賺辛苦錢”到“技術突圍”的縮影——但這一次,資本市場還會為它的“薄利”故事買單嗎?
1、不熟練的轉型
欣旺達這個并不太響亮的動力電池品牌,在消費電子領域卻如雷貫耳。
它的成長路徑,更像是一部典型的中國制造進化史。1997年從鎳氫電池起步,2008年切入鋰電池領域,2011年登陸深交所創(chuàng)業(yè)板。

(圖 / 欣旺達官網)
早年間,欣旺達以消費電池廠商的身份,較早地進入到了蘋果、飛利浦等國際知名廠商的供應鏈,也因此從消費電池領域起家,一步步成長為行業(yè)龍頭,將蘋果、華為、小米、OPPO等一線手機品牌的訂單盡收囊中,穩(wěn)坐消費電池Pack領域頭把交椅。
翻開手機后蓋,全球幾乎每五部手機就有一部使用的是欣旺達電池。
但是經過數十年的智能手機產業(yè)成長,消費電池尤其是手機電池市場已然相當成熟,行業(yè)頂點已經足夠清晰,身為參與者的欣旺達也預判到了行業(yè)的形勢。
如今電池廠商,扎堆進入到了利潤更高、營收規(guī)模更大的動力電池市場。
2014年,欣旺達正式進軍動力電池市場。
對比寧德時代等企業(yè),較晚進入到這一賽道的欣旺達已經失去了先發(fā)優(yōu)勢,其在早期拿到了定點也相對分散。
據報道,2015年,欣旺達拿到的車企定點為五菱汽車、北汽福田、東風汽車、廣汽集團、吉利汽車等,體量在當時并不算大。
實際上,轉型動力電池對于欣旺達來說,也有著些許的“不熟練”。
此前,欣旺達董事長王威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早期的欣旺達一直以ODM為主,對接企業(yè)和客戶的產品需求并進行共同研發(fā),這就導致了公司本身在研發(fā)上投入的精力不夠,難以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服務,也就難以獲得客戶更深的信任和訂單。
在資金方面,欣旺達也并不富裕。
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后,欣旺達的融資步伐不斷,在2018年和2021年進行了兩次定向增發(fā),合計募資超過64億元。2022年,欣旺達還在瑞士通過GDR(全球存托憑證)的方式上市,募資約合人民幣31億元。
2023年,公司還試圖將其動力電池業(yè)務剝離,并以欣旺達動力為主體在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但該計劃停滯至今并無進展。
據Wind數據統(tǒng)計,自上市以來,欣旺達合計募資超1066億元(按籌資現(xiàn)金流入計算)。
然而,從營收和利潤表現(xiàn)上,很難準確明晰,進軍動力電池的舉動為欣旺達帶來的真正意義與價值。
數據顯示,2024年欣旺達累計營收為560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4.7億元。其中,動力電池業(yè)務營收151.39億元,占總營收27.02%,同比增長40.24%。
但從毛利率來看,卻遠不如消費電池和儲能業(yè)務。其招股書數據顯示,2024年,欣旺達三大主營業(yè)務的毛利率分別為消費類電池18.3%、動力電池8.8%、儲能系統(tǒng)20.4%。
2025年一季度,動力電池的毛利率雖然提升至12.9%,但仍“拖累”整體業(yè)務。
有業(yè)內人士評價稱,欣旺達自身的動力電池業(yè)務,確是燒錢機器般的存在。“雖然動力電池業(yè)務的布局是提升營收水平、實現(xiàn)產能規(guī)模的必然,也能提升企業(yè)對于整個產業(yè)鏈的把控能力,但是在價格戰(zhàn)之下,欣旺達也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數據顯示,2024年欣旺達的毛利率為15.18%,凈利率僅為0.93%。同期,寧德時代的毛利率為24.44%、凈利率14.92%。
2、靠低價打下“江山”
在動力電池市場,規(guī)模與份額,是企業(yè)生存的關鍵所在。
但是,面對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放緩、存量市場競爭初現(xiàn)的態(tài)勢,動力電池市場份額的爭奪也早已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尤其是二線廠商。
好消息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動力電池斷供問題,讓主機廠紛紛走上了多供應商模式,為旗下同一款車型的不同配置以及不同車型采用不同的供應商,也提升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
也得益于此,欣旺達站在了特斯拉門前。2024年,欣旺達獲得了特斯拉的定點訂單。

(圖 / 特斯拉Tesla官方微信公眾號)
有知情人士透露,欣旺達與寧德時代供應給特斯拉的產品定位相似,都是追求成本,長續(xù)航版本由寧德時代負責,欣旺達則負責部分普通版本。
不僅僅是如此,這并非欣旺達首次搭上行業(yè)快車。在嘗過斷供的苦頭后,主機廠不愿再向動力電池廠商“低頭”,欣旺達也因此擠進了理想、小鵬等主機廠的供應商名單。
毫無疑問,價格是欣旺達撬動市場的杠桿。此前,在欣旺達拿下小米汽車訂單時,坊間不少消息人士稱,欣旺達的報價可能低至0.6元每瓦時。
包括在爭奪理想、雷諾等客戶訂單時,欣旺達動力電池產品單價也從2023年的0.74元/Wh降至2024年下半年的0.53元/Wh,降幅高達28%。
當然,不斷擠壓的利潤和降價策略最終為欣旺達帶來了足夠的客戶群。
資料顯示,目前欣旺達動力已量產車型超過34款,涉及客戶超過18個,其中不乏暢銷車型。
除理想、小鵬外,還與零跑、吉利系的極氪、銀河、領克,以及東風、廣汽、上汽等品牌合作。國際客戶方面,它還定點了大眾混動海外版全系列、沃爾沃GPA全系列。
除了價格戰(zhàn)外,欣旺達身處二線廠商的生存空間,藏在差異化的產品路線中。
當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牢牢占據半壁江山,欣旺達選擇深耕混動市場。根據SNE Research數據,欣旺達在HEV(混合動力)市場裝機量已連續(xù)三年蟬聯(lián)中國市場冠軍。

(圖 / 欣旺達官方微信公眾號)
2018年,欣旺達首次進入到了吉利的供應鏈,其為吉利研發(fā)的EVB吉利電池包產線實現(xiàn)批量生產。
2022年,欣旺達的閃充電池SFC480在小鵬G9上車,正式開啟了快充量產之路。至2024年,其閃充電池迭代至3.0版本,分為磷酸鐵鋰和三元鋰兩個版本,充電峰值倍率都可以達到6C。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站在巨頭身后,欣旺達的動力電池業(yè)務并不能“悶聲發(fā)財”,而是刀鋒上行走的藝術。
此前,曾有業(yè)內人士銳評,二線動力電池廠商的生存之道,就是比巨頭更便宜,更靈活,更愿意放手一搏。
游走在價格與技術之間,如今的欣旺達更需要找到自己發(fā)展的平衡點。
進入到諸如特斯拉這類的巨頭供應商名單,只是開始。特斯拉對于良率把控標準極高,在質量和產量之間更關注前者,“即使產能不足,也會殺掉大量廢品”。
這與國內動力電池行業(yè)形成鮮明對比——國內殺價嚴重,廠商需要在產量和產品質量間找平衡,良品檢測相對寬松。
對欣旺達而言,質量成為能否與巨頭持續(xù)合作的關鍵指標之一。
3、擴產、融資,逃不開的規(guī)?;}
價格戰(zhàn)的“血腥”程度著實令人窒息,產能擴張也像是一場豪賭。
2021年至今,欣旺達規(guī)劃的投融資規(guī)模逼近千億,僅國內便砸下超700億元,其中動力電池規(guī)劃產能也達到130GWh。
而產能過剩的陰影已籠罩行業(yè)。
2025年國內動力電池規(guī)劃產能超4800GWh,但實際需求僅1200GWh,結構性過剩危機迫在眉睫。
早在動力電池企業(yè)瘋狂擴產之前,就有分析師表示,2022年以來產能過剩的危機,已經讓企業(yè)的擴張步伐超過造血能力。
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欣旺達資產負債率達64.63%,遠超行業(yè)平均水平;流動比率僅為1.1,短期償債壓力凸顯。同期欣旺達投資活動產生的現(xiàn)金流凈流出23.44億元,大致相當于同期凈利潤的6倍。
與此同時,動力電池的高研發(fā)投入與低轉化率也形成鮮明反差。
2024年,公司的研發(fā)費用33.30億元,同比增長22.86%,占總營收比例為5.94%。當期的研發(fā)重點便是動力電池的閃充電池、固態(tài)電池等前沿技術,但半固態(tài)電池預計將在2027年量產,短期內難以貢獻利潤。
為緩解壓力,欣旺達兩度尋求資本市場輸血。2021年定增募得39億元,卻遠不夠填滿產能建設的巨坑;2023年又籌劃48億元定增,最終流產。
此后,分拆動力電池子公司上市也成為彼時欣旺達的關鍵落子——2023年10月啟動IPO輔導,估值沖至355億元,超過母公司市值。但計劃屢屢受挫,欣旺達試圖開辟新融資通道。最新融資計劃,便是如今的港股二次上市。
然而,令市場關注的是,2020年8月,王明旺與王威兄弟認購公司發(fā)行的11.2億元可轉債,其中約36.28%的份額一個月即清倉,套現(xiàn)約5.8億元;在2021年完成一筆高達39億元的定增融資之后,創(chuàng)始人之一王明旺就在定增后的半個月內減持976萬股,套現(xiàn)4.5億元。
關于減持的理由,公司公告稱用于降低個人債務、減少質押等,但終是未披露具體資金用途。
精準時機的減持,讓兩兄弟實現(xiàn)了個人財務的增值。2022年,王明旺就以190億元的身價,位列胡潤全球富豪榜的第1187位,也順勢成為了“茂名首富”。
實現(xiàn)個人財富自由的背后,王明旺與王威一手打造起來的欣旺達卻每一步都踩在刀刃上。一邊融資一邊擴產,不知道面對如今的市場牌桌,欣旺達是否擁有留到最后豪賭的底牌。
*文中題圖來自:欣旺達官方微信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