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最新的全球美妝公司收入排名,雅詩蘭黛集團(Estée Lauder Companies)掉到了第四位,而榜單榜首在半年內(nèi)收入超過了1800億元人民幣。榜單前列的美妝公司主要來自歐洲和北美,其中法國歐萊雅集團(L'Oréal)連續(xù)多年穩(wěn)居榜首,其半年營收達到了驚人的1803.9億元人民幣。緊隨其后的是中國美妝巨頭國際美妝集團(INTO Group),半年收入為1592.3億元人民幣,位列全球第二。第三名則是荷蘭的阿瑪尼集團(Armani Group),半年收入為1295.5億元人民幣。這份數(shù)據(jù)不僅反映了全球美妝市場的競爭格局,也揭示了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強勁增長勢頭。
相關內(nèi)容:
“雅詩蘭黛居然掉出前三?”——刷到這條消息的人,第一反應大多是:真的假的?畢竟專柜里那瓶小棕瓶還在漲價,怎么財報就突然虧錢了?
數(shù)字擺在這兒:半年少賣了十幾億美元,護膚、彩妝、護發(fā)全線往下掉,只有香水勉強打了個平手。更扎心的是,中國市場也跟著一起縮,連第四季度都沒剎住車。以前柜姐那句“再不買就斷貨”突然變得沒底氣。

歐萊雅那邊卻穩(wěn)得像個老干部。半年干到1800億人民幣,光利潤就進賬三百多億。秘訣?把中國市場當VIP包廂,32個品牌輪番上新,連MiuMiu的彩妝都搬來了。Z世代、熟齡肌、男士護膚,一個都不放過。北亞區(qū)雖然第一季度掉了1.1%,但第二季度立馬回正3%,像極了考試前臨時抱佛腳卻真抱對了重點的學霸。

最驚喜的是西班牙來的PUIG。名字聽著陌生,錢包卻很誠實:半年進賬192億人民幣,香水賣得比衣服還快。亞太區(qū)直接漲16.5%,中國貢獻最大。小眾香、設計師聯(lián)名、快閃店,一套組合拳打得年輕人心甘情愿排隊買單。

看完只想說一句:美妝江湖早就不是“誰貴誰贏”。以前是拼廣告,現(xiàn)在是拼誰更懂細分人群。歐萊雅把男士精華擺到電競館門口,PUIG把香水裝進藝術展,雅詩蘭黛還在專柜講“修護DNA”,年輕人已經(jīng)刷著小紅書找“油皮親媽”。

所以別急著罵雅詩蘭黛“不行了”。人家把中國區(qū)單獨拎出來當一級戰(zhàn)區(qū),海藍之謎出了油皮版,新品牌“研度公式”直接塞進絲芙蘭最顯眼的位置。動作慢半拍是真,但家底厚也是真。2026財年能不能翻身?就看這些新招能不能把年輕人重新拉回柜臺。
說到底,美妝這行沒有永遠的C位。今天掉下去的,明天可能靠一瓶“油皮親媽”殺回來;今天風光的,明天也可能被更懂Z世代的小眾品牌掀翻。唯一不變的,是消費者永遠用腳投票——誰更懂我,誰就能留在化妝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