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來看,京東微店(JD Micro Store)未能成為O2O社交電商領域的絕對領導者,其面臨的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這些可以被視為“之殤”:
"1. 戰(zhàn)略定位與目標模糊 (Strategic Positioning & Goal Ambiguity)"
"定位不清:" 微店誕生時,京東的核心是B2C自營,而微店被定位為C2C平臺。這本身就與京東“正品行貨”的核心品牌形象存在潛在沖突。是作為B2C的補充?還是要轉型為純粹的社交電商?長期的定位搖擺和模糊,導致用戶和商家認知不清。
"目標分散:" 微店既要服務京東內部的商家(如3C家電品類向下的延伸),也要服務外部第三方賣家。同時,還要承載O2O的線下場景。多重目標并行,資源分散,難以形成合力。產品規(guī)劃和功能迭代容易迷失方向,無法聚焦核心價值。
"2. 平臺能力與體驗的短板 (Platform Capability & Experience Shortcomings)"
"基礎電商能力相對薄弱:" 相比于淘寶/天貓,京東在C2C端的平臺基礎建設(如流量分發(fā)、營銷工具、支付體驗、物流整合等)相對較弱。微店試圖彌補,但起點和生態(tài)積累存在差距。
"O2O體驗割裂:" 這是微店的核心痛點之一。雖然
相關內容:

微信京東的“聯(lián)姻”和微信購物的“中心化”:
京東和微信聯(lián)姻,除了為京東IPO鋪路外,也是為解決O2O社交平臺電商困境的現(xiàn)狀。
騰訊總裁劉熾平在2014年第一季度財報的分析會上解答了外界對于微信購物模式的疑問。未來微信的購物將主要分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兩種模式。后來我們也都知道中心化即指京東微店,通過京東自身多樣化的商品解決微信電商品類的難題。所以,微信給了京東一級入口,建立了一個“中心化”的購物平臺。
然而,接入微信一級入口的京東,再加上QQ網購,2014年第三季度環(huán)比還是下降了2.1%。 流量大戶能給京東帶來怎么的影響力,依舊保持著想象空間的 ,今天我們將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來分析:O2O社交電商---京東微店的用戶體驗之殤。(微信的京東微店以下將簡稱為京東微店)
通過微信的高活躍通訊與社交平臺,人們已在此搭建起各種不同的關系圈子,強關系、弱關系、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圈子,人們也習慣于微信聊天,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點滴,在公眾帳號里尋找喜好信息,當然除了信息、社交,還有圈子的信任,這些便是微信的魅力所在。所以,微信購物絕不是解決購物入口單一和簡單的問題。
微信用戶在這里會有各種交集,而不僅僅是單一目的和行為,微信購物問題也將成為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問題,所以商家除了需要考慮到什么用戶進入、用戶的各種習慣和各種認知、商家也需要知道如何適當的去引導和打造用戶購物情境等等。目的很明確:通過京東微店,用戶將可以在生活和娛樂之余,隨時隨地暢享購物的樂趣。
嘮叨了這么多,回歸我們的主題,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微信給予京東重點位置入口。
京東微店的入口:
京東在微信平臺的一級入口名稱為“購物”,位于“發(fā)現(xiàn)”之內,區(qū)別其他欄目的設計。微信給“購物”兩字特意使用了醒目的紅色,圖標也故意設計的不那么合群,增加了關注率,同時又給予突異感,無疑讓用戶更容易識別到該新增入口,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設計方式。
但從入口點進去,發(fā)現(xiàn)其內容甚至還不如部分第三方的微店。從排版到產品設計都是京東pc電商的那套玩法。。
京東微店的導航: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京東微店剛開始上線時是這樣子的:

首頁的導航:“新發(fā)現(xiàn)”、“品牌”和“聚惠”,然后,就沒然后了....,你可能還會問購物車呢?筆者很不好意思告訴你,暫時沒有。
這三個欄目的定位各有側重(先不揭曉這個三個頻道的主打內容,假設您想買東西,會選擇哪個欄目呢,他們各自有什么區(qū)別?倒計時開始……,10秒到。如果還不知道選哪個,沒關系,筆者也是。然后我會告訴這就是京東為微信用戶打造的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新購物情景,一個全新的用戶購買體驗,需要適應一下。如果您讀到這里還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那就請自行百度吧。)
京東這是打算讓幾億用戶這么多年在淘寶、亞馬遜、當當等平臺的訪問、行為、路徑和消費的購物習慣重新學習和培養(yǎng),然后讓用戶屢次嘗鮮后再次找到所謂打造的京東微店“歸屬感”和“差異化”。
終于到了付款的時候,然而發(fā)現(xiàn)實際購買時,只提供“微信支付”和“貨到付款”兩種,然而京東自身的“京東白條,網銀”等支付途徑卻被舍棄,只有網銀,怎(no)么(zuo)辦(no)呢(die)!
接下來我在看看現(xiàn)在很火的唯品APP和天貓是怎樣子的。(同樣規(guī)則,看官需要幾秒去理解每個欄目的含義嘛?)

后來經過幾次改版,京東微店是這樣子的:

經過幾次的改版,京東依然不舍的保留“新發(fā)現(xiàn),品牌和聚惠”三個欄目,同時底部新增了四個導航:購物、搜索、購物車(購物車終于回來了) 和個人中心。但是繼續(xù)讓用戶通過導航玩“找你妹”。

直到筆者撰寫此文時,已經提醒了筆者好幾次的5.4的微信升級,不忍心的更新了它。然而,當筆者打開最新版本的微信時,驚喜的發(fā)現(xiàn)導航欄煥然一新了,已經更替為:“新品首發(fā),品牌閃購,特價秒殺”
值得慶幸的是,京東終于不再玩“找你妹”,總算意識到問題了,也終于體會到筆者的痛點了。
至此也為筆者省去了一萬字--“京東微店的導航該如何設計的建議”,呵呵!
微信流量與京東PC電商的包袱:
流量入口效應雖然巨大,但是絕不能忽略了用戶體驗和用戶訴求,否則當年騰訊拍拍,即使有QQ導入巨大流量,依然落得如斯下場。更優(yōu)的購物情境的搭建才是王道,當年淘寶打敗易趣的時候,也沒有如此巨大的第三方流量的借助;而且唯品會和聚美起步時,流量遠遠低于淘寶,也還是做起來了
流量可以通過燒錢的廣告一次性獲得,但想要持續(xù)性獲得流量,那就需要靠真正理解用戶的痛點和需求,需要帶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這樣才能相輔相成的持續(xù)增長,單純靠廣告,卻忽略了重視用戶體驗是無法持續(xù),甚至是無用的。
且不說流量如何,單單因為微信的社交基因中,先天有購物情境的缺陷就成為難以逾越鴻溝。目前微信上,不僅是京東、還有1號店,大眾點評、58同城都面臨了同樣的問題,這不是簡單的騰訊提供一個流量入口就可以解決的。
筆者認為微信給京東這個窗口期也不會太久。如果寄希望于微信巨大的社交流量 就能輕而易舉的獲得成功,那是太過于夜郎自大了。在筆者看來,致勝最關鍵的地方,還是在為用戶打造更好的零成本,無縫遷移的成本和更優(yōu)的購物體驗,同時京東必須放下過去那套pc電商成功的包袱,以O2O移動電商的角度打造京東微店,這樣才能搭上移動社區(qū)電商的這艘快艇。
本文大部分數據均來自互聯(lián)網,只是個人分享的一種思路,歡迎大家探討和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