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是的,一個人或一家公司完全有可能在不從動畫或電影開始的情況下,最終建立起一個像迪士尼(Disney)那樣龐大、多元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娛樂帝國。
迪士尼的崛起有其獨特的歷史路徑,從早期愛沃德·迪士尼的卡通工作室,到《米老鼠》的成功,再到《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開啟動畫長片時代,最終通過收購派拉蒙、建立主題公園等戰(zhàn)略,構建了今天的迪士尼。但其核心始終圍繞著創(chuàng)造、制作和傳播故事,并且非常擅長將不同形式的娛樂內容IP化、品牌化。
如果你不選擇動畫/電影作為起點,你可以選擇其他任何能夠建立忠實粉絲群體、具有可擴展性和衍生品潛力的基礎:
1. "主題公園/體驗先行:"
可以從設計、建造和運營獨特的主題公園、水公園、度假區(qū)或沉浸式體驗開始。這種模式的核心是創(chuàng)造難忘的、線下的娛樂體驗??梢試@某個非自創(chuàng)的IP(如歷史名人、著名文學角色),或者干脆從無到有創(chuàng)造一個獨特的世界觀和體驗。通過卓越的體驗吸引人流,積累品牌忠誠度,然后反向開發(fā)電影、電視、商品等。
"例子:" 雖然迪士尼以樂園聞名,但其IP驅動樂園的模式是后發(fā)并極其成功的。但理論上,一個公司可以先建成一個極其成功的、基于某個獨特概念(比如VR/AR
相關內容:
徐毅斐 · 3分鐘前發(fā)布· 閱讀(1)評論(0)
兒童互聯(lián)網市場,過去5年市場的培育和積累,加上幸存者的沉淀和發(fā)酵,再加上今年這些帶著資金的NB新團隊的入場,讓我更加篤定:2015年,對于兒童互聯(lián)網市場將是不平凡的一年。(以下簡稱“兒童市場“,其中沒有包括傳統(tǒng)領域和學科類在線教育。)
兒童教育市場里出現了許多背景閃耀的明星團隊,比如上市公司老板投資的目標改變市場生態(tài)的公司、BAT高管明星CEO和極富經驗的智能硬件團隊、游戲公司資深策劃領銜的游戲團隊、上市公司內部孵化的兒童游戲團隊。這些新”兒童團“的共同特點是:基本都有資本支持,都是互聯(lián)網背景的人領銜,用互聯(lián)網或數字技術做未來的內容或硬件。
但是其中有一家公司很特別—輕巧的開始、沒有號稱未來的炫酷產品和模式,甚至一開始都沒有產品開發(fā)團隊。
“凱叔”,前央視名嘴,“光頭王凱”在成為父親之后單飛創(chuàng)業(yè)的新稱號。僅一年的時間,“凱叔講故事”已經成為音頻故事領域里的第一品牌,微信粉絲40w以上(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3-8歲兒童家庭),各大音頻平臺每日數十萬的播放量,現在凱叔的音頻故事已完成PreA的融資,估值上億人民幣。
“光頭王凱”的特別之處就是如此“不超前”卻又被市場肯定被孩子父母喜歡。雖然我一直有關注國內兒童市場,但這些信息還是讓我有些詫異,甚至第一反應是“憑什么?“(替一心想著做出顛覆式內容/硬件/模式的互聯(lián)網民工們問)。從凱叔身上,我意識到互聯(lián)網人(起碼是我)的視角盲點,讓我從純粹互聯(lián)網產品視角跳出,去看一下別的可能性,也讓我更真切地理解當下市場的需求。
大道至正至簡,凱叔目前的成功是真正應驗這句話的。
優(yōu)質內容就是需求
凱叔就是每天給自己的女兒講講故事(沒孩子真吃虧T_T),順便發(fā)到網上,然后就估值上億了(讓我想起了《星際穿越》里父愛的力量/價值)。最簡單的形式(只是讀故事、推薦書,比做App“簡單“多了),但最直接地滿足了當下的需求,還順便做到了最難做到的—建立品牌。
對的時間點:傳統(tǒng)形式的內容+新的渠道是更當下的機會
過去幾年所有做兒童互聯(lián)網產品的團隊,都在想新形態(tài)的兒童產品是怎樣的,然后一心想要做出來,“無視”市場的成熟度。創(chuàng)業(yè)前三年,我每年評估都說離兒童市場爆發(fā)還有2年(早知道應該前三年先生個娃,第四年再創(chuàng)也不遲T_T)。
反觀2014年起步的凱叔,借用微信/微博的平臺,用傳統(tǒng)的“聲音播客“的形式,生生做起了40w的粉絲,并反向撬動了圖書市場,做到了過去4年里,拿到投資專做電子書出版的“樂豚”、“黑麥”、“蘋果樹”等想做但沒做到的事情。這說明,中國兒童市場還在從傳統(tǒng)向新媒介轉移的時代:商業(yè)層面,出版業(yè)還必須抓住童書這個救生圈,聲音媒介是對圖書很好的補充和促進;用戶層面,中國父母對電子屏幕的戒心,反而讓針對兒童的聲音內容有了更加強烈的需求。
而在移動互聯(lián)網/微信微博的紅利期,年輕父母進入了移動端、社會化媒體的時代,加上父母對兒時廣播故事的懷念,在這個一片空白的市場里,媒體人出身的凱叔憑借出色的意識和營銷能力,在一年之內積累起幾十萬的粉絲,迅速成為了兒童聲音內容的第一品牌。
運氣永遠是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但機遇永遠給有準備的人。王凱過去幾十年,從配音演員到廣播臺到電視臺,聲音和表演一直是核心技能。而恰好在那時有了一個愛聽故事的女兒,所以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的開始了。人的特殊經歷,加上天時地利,都讓“凱叔”這個品牌很難復制。
事后的成功因素分析不是本文的重點,凱叔也只是剛踏上征途。我最想探討的是,”凱叔“這樣以媒體切入的公司未來是否有可能做成影響生態(tài)的品牌?而說到兒童品牌,繞不開“Disney”—兒童市場玩家,沒有人會沒考慮過成為“Disney”的可能性。
Disney品牌模式的誘人之處,是除了每年出幾部讓孩子(包括大人)欲罷不能的動畫/電影,剩下的幾乎就是等在被窩里數鈔票—通過品牌授權就可以進入兒童相關的幾乎任何產業(yè)里了。但國內動畫產業(yè)糟糕的狀態(tài),讓我們不禁會問:成為Disney,還有別的路徑嗎?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建構一下兒童市場的生態(tài)。以下是一張互聯(lián)網人眼里的兒童市場的生態(tài)模型:

受過去20年BAT們的影響,大多數互聯(lián)網人對兒童(包括成年人)市場都是這么建構的,因為所有互聯(lián)網人都想做”入口“,所以給每種媒介形式的內容做一個App工具/門戶,甚至做一個硬件終端,是一個如此理所應當的想法。所以有了樂看、口袋故事等各種單一媒介的”平臺型“公司。而做兒童智能終端(pad/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甚至希望做這些”入口“的入口。左側做內容的公司,除了有可能”平臺化“的炫酷智能玩具,都是不被資本看好的。
互聯(lián)網的習慣(定勢)是做一個工具/產品,針對一個/幾個場景,滿足各種人群的需求。最近魏武揮老師寫的《網絡音頻正處于爆發(fā)期的前夜》,本質大概是說幾家音頻內容“平臺“公司的競爭最后都落到了內容(版權)的爭斗,和視頻網站如出一轍, 但”凱叔講故事“顯然不是這個邏輯。
因此,我重新建構了兒童市場生態(tài)—竟然發(fā)現,這實際上是”孩子的視角“。

以內容為線索,我試圖建立3個維度,勾勒出信息形態(tài)、內容形式(產品形態(tài))、產業(yè)角色的關系。這個視角的模型更能反映真實市場的生態(tài),并能說明很多問題:
1、兒童市場的品牌模式VS渠道/平臺模式
兒童消費的是內容,建立的是對內容的整體品牌印象。他們的邏輯是“我喜歡xxx,所以ta的故事、兒歌、動畫片、書、玩具,我都喜歡”—這個xxx,可以是故事內容,也可以是一個媒體/渠道品牌(比如我小時候的鞠萍姐姐)。其實凱叔這樣的媒體渠道,是在原有內容上創(chuàng)造了價值的,其品牌是內容的一部分。因此,品牌模式對兒童人群是更直覺和自然的。
相反,定位兒童人群的純渠道模式,針對某個具體場景,價值一下就狹窄了很多。比如,兒童音頻故事的場景主要是睡前,按照互聯(lián)網注意力經濟學的理論,如果只能占領那0.5-1小時,價值能有多大呢?而且也許更“可怕“的是,可能針對兒童的內容渠道價值是脆弱的,因為兒童只在意內容,哪里有好內容就去哪里。
私以為,品牌模式是天底下最好的模式,因為非常的輕,看Disney就知道了,但前提是能建立起品牌來。當然,做品牌模式的難處就是必須提供多個場景下,多個品類的產品—但不必每個品類都是自己做嘛。
但是中國兒童市場的生態(tài)真的很糟糕(幾乎已經到極點了),這似乎針對原因:
1)每一個方塊上,目前為止,中國兒童市場里幾乎都沒有“真正值得寫上去的名字”。我認為的標準,是在體量規(guī)模和質量、品牌上“值得尊敬”。我承認這個標準有些高,因為我的標桿是美國、歐洲市場。我也說了是“幾乎”,比如“傳統(tǒng)的”電視臺里,央視的少兒頻道還是可以算上的(咱們不和PBS、Nickelodeon Jr.比)。
2)針對兒童/父母的新渠道,幾乎大部分缺失(這是問題,也是互聯(lián)網IT民工們的機會)。
視頻方面還好一些,這里有優(yōu)酷、土豆和愛奇藝,(BAT粑粑麻麻們是時候該發(fā)力了),當然還有拿了許多版權的“樂看”。但是其它品類產品,都沒有建立起精準的、具有品牌公信力和變現能力的新渠道,導致還要依賴傳統(tǒng)渠道。私以為,這是中國兒童市場的死穴,而非版權環(huán)境問題。
拿傳統(tǒng)的動畫行業(yè)舉例,央視動畫頻道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據說排片已經排到了3年后,還需要有夠硬的關系才能播放。這是強媒體渠道的壟斷帶來的后果。內容本身無法產生現金流,只有等到動畫片上了電視臺,才有可能簽下廣告、衍生品的合同。理論上動畫片從策劃生產到產生收益的周期,將長達3年以上,這會拖垮任何一家想好好做內容的商業(yè)公司。國內兒童動畫內容渠道需要新出口—君不見國外Youtube已經快成主要的兒童動畫片渠道了嗎?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兒童APP領域,但相反是因為沒有如同央視一樣的強媒體渠道,無法幫助內容生產者變現。這大概也能解釋工程師爸爸改做“口袋故事“,從另一個媒體渠道切入的原因。
3)生態(tài)里,各個角色之間的協(xié)作都很差,各自死守在自己的不斷縮小的領地里,沒有價值流通。比如,現在出版社對內容版權的控制,都還局限在“任何短期有可能影響書的銷量的合作,一概免談”這樣的心態(tài)上。內容版權合作成本太高,因此所有做兒童產品的需要角色形象,就都各自做一套(也部分因為貪心—都希望有自己的IP,有一天成為Disney)。
2、兒童市場未來的價值走向
內容產品的價值增值是從模型左上角的內容源開始,向下、向右,每跨越一個維度,都會增加價值。從未來的趨勢看,不管我們愿不愿意,內容都在向富媒體化、互動化、智能化發(fā)展,即向下、向右的內容產品形態(tài)。誰能把握住未來的趨勢,誰有可能在中國的兒童市場生態(tài)里占有一席之地,成為能“寫上名字”的公司。
成為Disney的關鍵?
通常大家都會認為,成為Disney的秘密是(圖2模型上從左到右)做出優(yōu)質的內容,建立IP品牌,然后整個商業(yè)帝國便一切都水到渠成了。我想說,“Disney確實是如此路徑做到的,但成為Disney的路徑應該不止一條”。
用所謂“互聯(lián)網思維”解讀,Disney的優(yōu)質內容起到的作用:1)是獲取用戶量,2)是建立品牌,當二者有了之后,自然就可以讓用戶量消費品牌的各種衍生品和服務了。只要源源不斷地生產優(yōu)質內容,這個模式就可以持續(xù)下去。但是產生優(yōu)質內容,對任何創(chuàng)作團隊都是不能保證穩(wěn)定的,因此,甚至連Disney都買了Pixar來制作內容,而自己只重點管“發(fā)行”,差不多也是“渠道”的意思了。
所以,Disney的模式抽象起來,關鍵點有3個:
1)建立品牌,
2)建立渠道(用戶量)
3)持續(xù)提供優(yōu)質內容。
而內容生產者與品牌建立者是否同一個,并無必然關系;品牌是內容品牌,還是媒體品牌,還是渠道品牌,也并非關鍵,重要的是有一個令人信服的品牌,讓大家相信這個渠道以及上面的內容。然后,只要用各種機制,能讓這個系統(tǒng)持續(xù)產生優(yōu)質內容,就可以了。123誰先誰后,關系也不大,但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實小米模式的本質也是一樣的:建立粉絲群(渠道),持續(xù)提供發(fā)燒級產品(內容),從而建立口碑(品牌)。
那么問題來了:”凱叔“有可能做中國的Disney嗎?
作為一個相信”好產品改變一切”的互聯(lián)網人,要相信一個跨界進互聯(lián)網的前媒體人用讀故事就成為Disney,確實挺挑戰(zhàn)底線(定勢)的。但我們不妨試著分析一下,也看看“凱叔模式”對我們的借鑒。
中國兒童市場的生態(tài)模式:凱叔的機會和前景
如果大家接受我對Disney模式的分析的話,那么我覺得,理論上凱叔是有機會的,但路徑不一樣。
中國兒童市場的生態(tài)無比貧瘠,在音頻上,凱叔是極有希望成為令人尊敬的品牌?,F在已然成為第一品牌。而站穩(wěn)第一只腳,其粉絲量和融資估值,都讓凱叔有了跨品類建立品牌從而建立強變現渠道,進而改變兒童市場生態(tài)的資本。
那么接下來如何走,就至關重要了。我覺得需要清楚地2個問題:1)“我”是誰?2)“我”要到哪里去?
1)“我”是誰?——對自己的清晰定位,包括核心能力、價值、模式。
和Disney不一樣,“凱叔講故事”不是內容品牌的源頭,更多是一個內容的制作方—在原始文字內容上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作。品牌的價值,沉淀在凱叔身上,包括聲音、形象等。
既然先做媒體品牌,尤其在國內,大可不必糾結用戶是否回到自己的社群里,先借助各種平臺擴大品牌影響力。也不必糾結是品牌模式,還是聽上去更互聯(lián)網的社群模式。我覺得可能不存在所謂社群模式,社群模式可以拆分成為品牌和渠道。
歸根結底,凱叔是品牌模式,是由媒體品牌形成的社群(即渠道)。之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品牌可以和渠道合二為一,是因為移動端App/微信,既是內容的載體也是渠道,而在過去大眾媒體時代,內容載體和商品渠道是分離的。
2)“我”要到哪里去?——以現在的位置作為基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明確自己現在和未來的角色定位。
凱叔只要能不斷用各種辦法加強“品牌>>社群”的循環(huán),不斷壯大社群,解決內容/產品的變現問題,能確保內容/產品提供者在凱叔的渠道/平臺里能掙到錢,而凱叔只要做到“監(jiān)控”這個平臺上的產品/內容能保持更高的水準,即讓“良幣獲得生存,劣幣自然驅逐”,那整個兒童市場的價值惡性循環(huán)將就此遏制,新的生態(tài)即有可能建立。而誰能建立或影響生態(tài),那在整個市場中的價值自然將十分可觀,無論具體做什么。
“凱叔”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其實不重要,但如果非要的話,我覺得,雖然也許凱叔并不樂意這樣的比喻,但我更傾向于比做“新媒介時代的兒童內容頻道”(頻道還是借鑒了電視臺、電臺的概念,并且有傳播、渠道的涵義)。我小時候的央視少兒頻道的“七巧板”、央廣的“小喇叭廣播”和現在的“小小智慧樹”,都是具備品牌公信力的兒童媒體渠道。凱叔應該成為這樣一個在新時代具備公信力的新媒體渠道,因為中國的兒童互聯(lián)網市場需要這樣的角色。
過去電視、廣播只解決信息傳播,現在App這樣的新媒介,是可以直接把各種類型的內容(音頻、視頻、書,甚至游戲)直接精準送達用戶的。簡單說,凱叔只要不斷推出優(yōu)質音頻、視頻的內容,通過微信+App,配上電商模式,就可以一攬子做央視+央廣+電視購物的所有事情。
凱叔還能做什么?
凱叔自然將會(也已經開始)從音頻內容,跨到原創(chuàng)故事、視頻內容等,將來擴展到動畫/電影、游戲、玩具、智能玩具、兒童消費品等各種品類,也不會是奇怪的事情。
站在整個市場的角度,我倒是更加希望凱叔能做得更多對行業(yè)有更深遠意義的事情。比如:
1)以一個有影響力的兒童品牌和渠道的身份,能帶動行業(yè)內兒童產品的質量標準的建立,這也是樹立自己品牌和渠道地位的絕佳方式。例如,動畫/電影、圖書、游戲、App的分齡、分級;促進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國外圖書、動畫片、App都是有星級評定的。
2)幫助中國父母對兒童數字產品進行正確的認識,發(fā)揮數字科技在兒童教育中應有的價值。如果美國代表中國未來的10年的話,那么兒童產品數字化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問題不是該不該用,而是怎么用的問題。
3)促進異業(yè)合作,帶動行業(yè)里的不同角色之間進行跨界合作,擁抱未來的趨勢,嘗試突破的可能性。圖書出版行業(yè)已經相信凱叔的品牌價值,音頻故事版權合作沒有障礙,那么再往下呢?
4)探索和改變兒童內容的生產模式,釋放大眾的創(chuàng)意。我上一篇文章說過,兒童產品的生產還是工業(yè)時代的模式,真正的用戶無法參與其中,產品迭代周期極其長。凱叔也可以參考盛大文學模式,和用戶一起進行內容的生產。
凱叔的風險和瓶頸:
凱叔模式,最大的優(yōu)勢和資產集中在“凱叔”身上,而最大的風險也是他,因為凱叔既是品牌的承載,也是生產力工具。我是可以想象所有核心的“產品”,都需要CEO親自“生產”的壓力。
放眼看過去國內外以個人品牌為核心建立的公司,不容易成為現象級的公司。凱叔在前期確實應該,也必須充分“燃燒”自己的價值為公司積累品牌,擴大社群,但到一個合適的時間段(何時合適?)必須逐漸抽離自己,讓“凱叔”真正成為一個“品牌符號”(像Disney),用產品、內容、平臺、團隊來支撐起一個更遠大的未來。當然,這起碼是1-2年后的事情了。
最后說最重要的,也送給所有兒童領域從業(yè)者:
人正心正內容好,是樹立長久兒童品牌的基礎。
談兒童產品,負責任的談,都應該從發(fā)心看、從人看,就是從根兒上看,與產品、模式無關。因為把一個未經世事的孩子交給一個內容品牌,無異于讓這個孩子在一張白紙的情況下,交給一個老師,讓這個除了父母之外的人,在這張白紙上畫上重要的一筆。
我看過王凱以前在央視的節(jié)目,成為凱叔后講的故事、對外的演講,媒體的采訪……這些信息交織出了一個形象:這是一個發(fā)心正、愛孩子的父親,有著天馬行空創(chuàng)意和夢想的大孩子,還是一個熱愛和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人(從改編西游記能看出),然后才是一個正在前行中的企業(yè)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我會愿意相信這樣一個人有可能做出一個令人尊敬的兒童品牌。
因為品牌背后是一個人。根基正,品牌才可能長久。我們希望這樣的品牌能長久下去,成為一個像Disney這樣,能夠傳承、影響數代人的品牌。中國,尤其需要,因為我們斷代、更替的東西太多、太快了。我希望,將來中國的父母能和孩子有shared memory—我和我的孩子是做不到了,我聽的“孫正修爺爺“和”鞠萍姐姐“都消失了,但我希望我的孩子和ta的孩子能做到。
作者徐毅斐,斑馬騎士的創(chuàng)始人,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斑馬騎士"@pamakids,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