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的戶外品牌都有班味兒”這個說法,確實在戶外愛好者圈子里流傳很廣,也很有幾分道理。這里的“班味兒”可以理解為一種特定的風格、氣質或文化認同。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1. "歷史淵源與早期用戶群體:"
很多頂級戶外品牌(如 Patagonia, Arc'teryx, The North Face 的早期)的起源都與探險家、登山家、極地運動愛好者等小眾、專業(yè)群體緊密相關。這些早期用戶本身就帶有一種探索精神、專業(yè)素養(yǎng)和獨特的審美偏好,他們追求的功能性、耐用性和極致性能,也塑造了品牌早期的形象。
這種小眾、專業(yè)的基因被保留下來,形成了一種“圈內人”的識別度。
2. "設計理念與審美取向:"
高端戶外品牌往往更注重功能性、材料科學和工藝細節(jié),而非純粹的潮流。他們的設計語言可能更簡潔、硬朗、實用,有時甚至顯得有些“笨重”或“基礎”,這不符合大眾快時尚的審美,反而被一些追求“質感”和“實用主義”的人欣賞。
顏色搭配上,可能更傾向于大地色系、軍綠色、黑色等,這些顏色在戶外環(huán)境中實用,但也可能讓人覺得“老氣”或“不夠時尚”。
3. "目標用戶與身份象征
相關內容:
早上擠地鐵,隔壁姑娘的沖鋒衣亮得像剛擦過的玻璃,背后那只“北面”小logo被擠得皺巴巴,卻沒人敢小瞧它。
一抬眼,整節(jié)車廂里,薩洛蒙、HOKA、迪桑特排排站,像在辦一場無聲的招聘會。

沒人打算去爬山,但大家穿得比登山還專業(yè)。
這事兒挺魔幻。

以前買戶外裝備,是為了逃離格子間;現(xiàn)在買,是為了在格子間里活得更像樣。
沖鋒衣成了工位上的軟猬甲,防的不是風,是老板突如其來的加班通知。
鞋底的齒紋不再咬泥土,而是咬住電梯縫隙,防止早高峰被擠成紙片人。

價格標簽倒是實打實的鋒利——一件迪桑特Polo890元,頂?shù)蒙闲氯巳旃べY,但穿它的人眼神里寫著“我值得”。
品牌們也機靈,廣告片里不再放雪山和星空,改放CBD夜景。
模特不攀巖,改打卡會議室,配文“從工位到遠方,只需一件外套”。

聽著像雞湯,但打工人心領神會:遠方是假的,能撐過今晚的PPT才是真的。
于是社交媒體上一片“班味兒穿搭”教程,教你怎么用始祖鳥配襯衫,既像隨時能去露營,又像隨時能簽百萬大單。
最微妙的是,這些衣服開始替人說話。

穿薩洛omon的,未必真跑過步,但一定跑過項目deadline;背HOKA的,可能沒徒步過,但一定在客戶面前走過鋼絲。
logo成了暗號:我累,但我扛得??;我貴,但我配。

同事之間不用寒暄,掃一眼腳上的鞋,就知道誰昨晚三點還在回郵件。
當然,也有副作用。
當沖鋒衣變成鎧甲,下班反而像繳械投降。

有人開始懷念起舊衛(wèi)衣,至少它不會提醒“你還得再拼一點”。
不過品牌早就備好了解藥:推出“輕戶外”系列,號稱“比正裝舒服,比運動裝高級”,價格再漲三成。
買的人一邊肉疼,一邊覺得這是投資——畢竟,連工位都開始內卷穿搭了,誰還敢穿得太隨意?

說到底,這不是衣服的錯,也不是打工人的錯。
只是當“努力”被縫進每一件拉鏈里,當“野心”被印在每一只鞋底上,衣服就不再是衣服,成了職場生存指南里最顯眼的那一頁。
至于能不能真的靠它爬出格子間,誰知道呢?
反正先穿上,至少今天,電梯里沒人敢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