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巨頭紛紛跨界做家居,這一現(xiàn)象近年來確實非常明顯,背后有多重驅動因素,而其效果則呈現(xiàn)出復雜多元的局面,整體來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效果仍在市場檢驗中"。
"驅動因素:"
1. "消費升級與需求融合:" 消費者不再將服裝和家居視為完全獨立的品類。服裝品牌通常代表著一定的品牌形象、設計理念和消費群體,延伸至家居領域可以觸達更廣泛的消費場景,滿足消費者對“整體生活體驗”的需求。
2. "尋找新的增長點:" 面對服裝行業(y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利潤率下滑以及線上沖擊等挑戰(zhàn),家居市場被視為一片潛力巨大的藍海。家居產品的客單價通常更高,復購率也相對穩(wěn)定,有助于品牌實現(xiàn)業(yè)績增長。
3. "品牌延伸與價值提升:" 通過布局家居,品牌可以進一步強化其時尚、設計、品質等核心價值,提升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從單純的“穿著”品牌向“生活方式”品牌轉型。
4. "協(xié)同效應:" 服裝品牌在供應鏈管理(尤其是面料、工藝)、設計能力、營銷渠道(線上線下)、品牌運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這些可以與家居業(yè)務產生協(xié)同效應,降低進入門檻和運營成本。
5. "跨界趨勢:" 大型集團進行多元化布局已成為一種趨勢,通過并購、自建等方式進入家居領域,可以分散
相關內容:
如今,家居市場競爭愈發(fā)激烈,不僅有線上線下的家居促銷戰(zhàn),不少服飾品牌也紛紛跨界做起了家居。除了ZARA、H&M這些老玩家,Vero Moda、MJStyle、太平鳥等品牌也迅速趕上了這波跨界家居市場的東風。前不久,“一年只逛兩次”的海瀾之家,也宣布布局家居行業(yè),推出了全新的海瀾優(yōu)選生活館。
快時尚品牌進軍家居行業(yè)
在小紅書上搜索“家居”,“高顏值”和“幸福感”是出現(xiàn)最頻繁的兩個詞。對于追求儀式感的年輕消費者來說,傳統(tǒng)的家居風格很難討好他們。而天生擁有敏銳潮流嗅覺的快時尚品牌,則從中發(fā)現(xiàn)了機會。
較早開始跨界做家居的服裝業(yè)佼佼者——ZARA,早在2003年就推出了旗下家居品牌ZARA Home,并于2011年進駐中國,截至去年底總共在國內新增35家門店,目前已發(fā)展成較為成熟、知名度較高的家居品牌。
而H&M直到2009年才推出了H&M Home,且并未大規(guī)模發(fā)展獨立門店,而更多是以店中店的形式,讓人們在逛衣服的同時,順便看看餐具和床單等家居產品。
此后,國內不少服裝品牌,如Vero Moda、MJstyle、太平鳥等開始陸續(xù)入場。去年7月,國內快時尚品牌西遇WESTLINK開出旗下首家樂遇Funlink,一個提供家居用品、配飾及美妝護理等多元產品的子品牌。去年年末,江南布衣家族也誕生了一個新成員:JNBY HOME,提倡在自由積極的心境下探索高品質的生活方式。
前不久,“男人的衣柜”海瀾之家,也推出了全新的生活方式類家居品牌——海瀾優(yōu)選生活館。
服裝市場不景氣助推跨界
為何眾多服飾企業(yè)選擇跨界做家居呢?
業(yè)內人士分析,服裝市場不景氣,在內部產供失調,關店潮不斷的形勢下,家居消費成了一個充滿機會的新藍海。
以ZARA和H&M為例,根據(jù)2013年到2016年財報顯示,2016年明顯進入了增長疲軟期,銷售額增幅逐年下降。而海瀾之家在2014年上市當年,營收增長達到近50%后逐年下降,到2017年僅為5.2%。
反觀剛剛過去的天貓雙11,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顧家家居、全友家居等家居品牌相繼躋身“億元俱樂部”,不難看出,家居市場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而隨著越來越多品牌進入市場,家居行業(yè)競爭也日趨激烈。據(jù)了解,2016年以前,ZARA Home的銷售額增長十分強勁,然而2016年開始,其銷售額增速明顯放緩。
業(yè)內人士分析,雖然服飾和家居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但兩者畢竟是不同行業(yè)。這種跨界對服飾企業(yè)的設計、供應鏈、原材料采購、貨品管理等方面都提出新的考驗。并且,家居領域玩家眾多,既有傳統(tǒng)家居制造廠商,也有宜家、MUJI這樣的海外巨頭。進入這個市場或許不難,但如何將生意長久做下去,則有待市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