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披著洋皮的國貨”和“中國風的外國品牌”這兩個現(xiàn)象確實讓人感覺復雜,甚至可能引發(fā)三觀巨震和五味雜陳。這背后反映的是文化、經濟、消費心理等多個層面的深刻變化。
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待這種感受:
1. "文化自信與“國潮”的崛起:"
“披著洋皮的國貨”可能指的是一些原本是外國品牌(或其前身)在中國市場進行本土化改造,大量融入中國文化元素,甚至可能將核心制造基地回歸中國。這可以看作是品牌方為了迎合中國市場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感,主動采取的策略。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借助了“國潮”的東風,實現(xiàn)了商業(yè)上的成功。
這可能讓你感到欣慰,看到本土品牌(或本土化戰(zhàn)略)的力量;但也可能讓你困惑或失落,覺得真正的“國貨”被“洋品牌”借了殼,文化表達變成了符號化的營銷。
2. "文化挪用與“中國風”的泛濫:"
“中國風的外國品牌”則是指一些純粹的西方或日本等外國品牌,開始在其產品、廣告、設計中大量使用中國元素,如水墨畫、傳統(tǒng)紋樣、神話人物、書法字體等。
這種現(xiàn)象有時被批評為“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批評者認為,這些外國
相關內容:
這些年,看官朋友們,想必都穿過喬丹球鞋,踩過馬可波羅瓷磚,看過康佳電視,開過比亞迪汽車,坐過英皇馬桶……

好吧,這么多“國際化”品牌,不用到紐約、羅馬,也不用到北上廣深,其實在今天的十八線城市都已經非常的普及。因為,這些“洋”品牌,它們本來就是國產的!
奇葩的外文名品牌
相信大家也能感覺到,這些年中國心、洋外皮的品牌,那是不要太多。尤其裝修界,一水的“洋”氣熏天,比如:諾貝爾、蒙娜麗莎、羅馬利奧、法恩莎、羅浮宮、慕思……現(xiàn)如今,誰家里裝修,要是沒一兩個“洋”品牌,那可能都有點不好意思說自己家裝修過。

除了裝修界,家電界也是“洋”品牌的泛濫區(qū):海爾冰箱、格蘭仕空調、TCL電視……婚紗界則有夢巴黎、巴黎春天、蒙娜麗莎、維納斯……
而曾經的永久牌自行車、海鷗牌照相機、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縫紉機,則再難見蹤影,逐漸成為我們腦海里越來越淡的回憶。仿佛,“洋”品牌正在驅逐傳統(tǒng)品牌。
對此,很多國人看不下去了:既然是國產貨,你們?yōu)樯度⊥鈬?,這不是崇洋媚外嗎?

其實要這個問題,還真不能簡單的說是崇洋媚外。因為從服裝鞋帽,到家電汽車,各行各業(yè)似乎都有這樣的趨勢。如此大規(guī)模的“洋”化,有它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是市場認同。畢竟,曾經的我們與國際市場脫軌了很長時間,而所謂壓抑越久,反彈力度就越大。尤其80年代前后,外國商品開始瘋狂涌入,不但種類繁多,而且質量優(yōu)良,一時之間,“進口貨”成了炙手可熱的寶貝。
也就是那時候起,在國人心里種下了這樣的種子:“洋品牌”就是代表著更好更先進。這種觀念,即便到了今天仍然非常流行,舉個例子:大部分人買車買表,基本還是喜歡買進口的。

從曾經的開桑塔納車、睡席夢思床,到今天的奧迪、奔馳、迪奧、歐萊雅,不光是這些玩意兒好用,這些個“洋品牌”其實還承載著一代代國人的致富之夢。
其次是國際化需要。想參與國際市場、加入國際分工,有個洋名,那是妥妥的有前途。
尤其在玩車界,這兩年有倆“豪華”品牌,一個叫“WEY”,另一個叫“LYNK&CO”,很唬人有木有?

不太了解車的朋友,一定會認為這絕對是國外的牛掰品牌。但事實上“WEY”是長城的,而“LYNK&CO”則屬于吉利旗下。
再比如河南一家化肥添加劑生產商把企業(yè)名注冊為“美國圣地亞戈農業(yè)集團”,一家飲料企業(yè)則給自己取名“沃爾瑪飲料有限公司”,立馬給人強烈的國際化即視感,有木有?
這些年,即便看起來傳統(tǒng)的中國品牌,也都會給自己掛個“洋”名,比如Lenovo(聯(lián)想)、SKYWORTH(創(chuàng)維)、Hasee(神舟)、Honor(榮耀)……

這些個洋名,其實完全是國際化的需要了,畢竟能認全漢字的老外,那是真不多,掛個全字母的“洋名”,老外自然也好接受。
源自中國文化的外國品牌譯名
市場上的洋名看多了,如果偶爾看到純粹經典的名稱,一定會讓人耳目一新,比如:露華濃、資生堂、倩碧……

嘿,恭喜你,又掉“坑”了。這些看起來富有詩意的名字,恰恰反而是真正的洋品牌。
比如露華濃,明顯來自“春風拂檻露華濃”,別看撲面而來滿滿的中國風,但它其實是美國彩妝品牌Revlon的中文名。
再比如資生堂,名字源自《易經》的“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這聽著多有詩意和哲理,不過這個品牌,它屬于日本。
還有雅詩蘭黛集團的“倩碧”,這倆字出自清朝況周頤《沁園春·綠櫻花第三詠》中的“倩碧云捧出,天外飛瓊?!?/p>

至于奔馳、寶馬這些,看起來很中國化的外國品牌,咱就不說了。
看完這些中國風的外國品牌,三觀巨震、五味雜陳有木有?
有哪些耳熟能詳?shù)耐鈬放?,其實都是國內?/strong>
更意外的還在后面。
中華牙膏、雙匯、金龍魚、大寶……看名字,你一定認為這些都是民族品牌。

錯,他們都是妥妥的外國品牌。中華牙膏屬于歐洲的聯(lián)合利華,雙匯被美國高盛控股,金龍魚1:1:1調和油本來就是新加坡華人郭氏集團所有,大寶則在2007年淪為美國強生的子公司。
好吧,老外的收購風頭看起來很強勁,但其實,買賣收購這事,可不光是老外的專利,也有很多耳熟能詳?shù)摹巴鈬啤?,這幾年也認了中國當媽。
國人最熟悉的莫過于聯(lián)想收購IBM的PC業(yè)務,這事堪稱PC界的蛇吞象:2004年,年收入30億美金的聯(lián)想公司通過各種運作,最終完成了對年收入90億美元IBM的PC業(yè)務的收購,從此以后“黑色恒久遠,經典永流傳”的ThinkPad,就成了中國品牌。

玩車的朋友,一定知道沃爾沃,2010年,浙江吉利公司以18億美元的收購價格獲得了沃爾沃汽車公司100%的股權,吉利、沃爾沃成功合體成了“吉娃娃”。
“灰漿機大師”普茨邁斯特,曾經是德國一家擁有全球銷售網絡的集團公司,但從2011年開始,它就已經是三一重工的崽兒了。
還有咱們熟知的GE(美國通用)家電,從2018年1月份開始,正式成為青島海爾在北美市場的又一次開疆拓土的里程碑。
名列世界品牌500強的夏普,從2016年4月開始,歸屬于富士康,從此“知未明,觀未見”也是中國品牌了。

以諾頓殺毒揚名天下的賽門鐵克公司,從2011年開始,已經成了中國華為的子公司。
全球農化第一梯隊的瑞士先正達,不但是全球第一大植物保護公司,也是全球第三大種子公司,但是從2016年以后,它已經被中國化工收購,從此改名叫中國先正達!
在這個時代,無論老外并購中國企業(yè),還是中國企業(yè)收購外國品牌,其實都不奇怪。我曾經鐘情于你的諾基亞、摩托羅拉,今天也換你用用我的中興、華為。當年是老外來中國修鐵路,今天也換換中國出口高鐵。
面對中國企業(yè)在全球市場的并購,曾有人感慨“難道中國人要并購全球?”其實這種想法有點多慮,中國的并購,只不過是全球企業(yè)和品牌并購、重組的一環(huán)。

畢竟,全球化的浪潮,那真是后浪推前浪,品牌或企業(yè)并購這事,也自然是“浪浪不息”。
中國先正達、中國賽門鐵克、中國通用、中國吉娃娃……還有想到碗里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