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這個問題很有趣!中國古人的夏季時尚確實非常講究,他們追求清涼、舒適,同時又不失風(fēng)雅。雖然“名牌”的概念與現(xiàn)代不同,但確實存在一些在古代非常有名、品質(zhì)上乘、甚至帶有“奢侈”色彩的單品。以下是一些你可能在現(xiàn)代時尚界沒聽過,但在古代夏天卻是響當當?shù)摹按笈啤被蛱厣珕纹罚?br/>1. "綾羅 (Líng Luó)"
"解釋":綾和羅都是古代常用的絲織品。綾質(zhì)地輕薄、柔軟,有光澤;羅則孔眼稀疏、輕盈透氣。它們是制作夏季衣物的首選面料。
"“名牌”之處":并非某個特定品牌,而是指高品質(zhì)的絲綢。在古代,能夠生產(chǎn)出上乘綾羅的技術(shù)(如緙絲、織錦)是皇權(quán)壟斷或掌握在少數(shù)頂級工匠手中的。普通人穿不起,貴族和富裕階層才能擁有。擁有色彩鮮艷、圖案精美的綾羅衣裳,本身就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征。你可以想象,在古代,一件“云錦”或“宋錦”制成的夏衫,其價值可能遠超現(xiàn)代一些知名品牌的衣服。
2. "葛 (Gě)"
"解釋":葛是一種天然植物纖維,其莖皮纖維可以用來織布,制成葛布。葛布透氣、吸
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國國家地理旗下品牌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期刊
▲攝影/陳潤熙醒骨紗:來自芭蕉的創(chuàng)新古代也有名牌嗎?當然是有的,宋朝的廣告可是上過歷史課本的。而專屬某某地的名產(chǎn),跟現(xiàn)在的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也頗為相似。就拿夏天穿衣這事來說,各路的能工巧匠可真是花心思研究出了不少名品。
首先從名字上來說,唐宋之交的江西臨川一帶,有一種叫做“醒骨紗”的織物。這是專為夏天打造的消暑衣,用蠶絲混著芭蕉莖絲細細捻制作而成:“夏月衣之,輕涼適體”。當時用醒骨紗做成的外衫還被稱作“太清氅”。一聽便覺得涼風(fēng)習(xí)習(xí)而來。
▲1984年在河南滎陽縣青臺村一處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平紋組織物和組織稀疏的淺絳色絲織羅,可充分證明,黃河流域早在新石器中期就已有了蠶事活動。上圖為蠶繭(供圖/GETTYIMAGES)早在漢代時,蕉布就作為來自南越的珍品而被送入宮廷。因為是用芭蕉的莖蹂踏后浸草木灰提取出來的絲所制,蕉布的顏色一般偏黃。明末清初的屈大均,談到廣東的焦布說,尤佳者,多出自粵中高要縣的寶查區(qū)、廣利區(qū)等地。好的蕉布,在當時是很上臺面的禮物了,嚴嵩的抄家單子里就提到一匹大紅妝花斗牛蕉布,說明它是整匹織成的衣料。小說《金瓶梅》中的李瓶兒,在西門慶的幾房妻妾中是個富婆,很多東西托了前夫花子虛的叔叔花太監(jiān)的關(guān)系,都是宮中流出來的上用之物。西門慶要上京給蔡太師上壽,禮物中少了兩匹蕉布,便是李瓶兒從自家的私房里給他找的,而李瓶兒的五彩蟒衣的玄色蕉布,竟是外頭尋不到的。
▲十七世紀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卜彌格著作《中國植物志》筆下的芭蕉不過,明顯醒骨紗這類神奇的織物只有在能生產(chǎn)芭蕉的地方制作,區(qū)域相當有限。所以,也有不少人將目光移向了分布更廣泛的竹子。竹子用于織布,最早見于東漢楊孚《異物志》中,他所提到的筼筜(音yún dāng),是一種生長在水邊的大竹子,可能是最早被用于制作竹布的種類。但用作竹布的竹子種類并不限于簞竹,還有篁竹、麻竹及桂竹等等,精細的竹布,南朝劉宋的戴凱之曾形容它的質(zhì)地像縐紗一般輕薄。古人用取麻法,將即將成竹的老筍,提取纖維紡織成布,在唐代,它是韶州始興郡(粵北)的貢品。竹布一直使用到近代,冰心的《往事·六一姊》提到竹布,說和六一姊同來聽戲的同伴穿的是淺月白的竹布衫兒,綠色褲子,扎著小腳,卻顯得非常過氣,比之唐代白居易說他在香山避暑時的“紗巾草履竹疏衣”,但覺的斗轉(zhuǎn)星移,不復(fù)那番光景了。
葛布:夏日的永恒贏家相比于芭蕉和竹,古人做夏衣更普遍的材料,是葛。
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葛作為夏布的歷史比其它織物都要早。葛藤在沸水中煮過,它的皮舊會變軟,接著便分離出白色的細絲。
《詩經(jīng)》中常常談到葛,但情緒多半是不快樂的。比如《國風(fēng)·周南》中的《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葛覃》的主人公,是周朝“掌葛”官員底下的工人。大家收割葛藤,煮葛藤,織出一匹匹精美的葛布,但自身并沒有享受到太多快樂。因為勞作,渾身汗垢,衣服骯臟,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洗澡換上干凈的衣服,回家看望父母。
▲圖為《詩經(jīng)名物圖解》所畫的葛藤葛布分為粗葛和細葛,粗葛名“綌”,細葛稱“絺”,絺是葛布的上品,價格要遠比綌要高得多。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劉邦專門下了一條關(guān)于整治洛陽百姓穿著的衣冠條例,禁止商人穿著幾種較為精致的面料,其中就包括絺。
三國時代,東吳的細葛很有名,曹丕頗為青睞,稱其為江東葛,這種細葛在他的描述中“白如玉華,輕譬蟬翼”,比起綺羅等面料簡直有壓倒之勢,他甚至遣使向?qū)O權(quán)要求細葛,被東吳的大臣認為是無禮的行為,差點釀成外交事故。
▲圖為清朝《黔苗圖說》中的洪州苗風(fēng)俗圖,所繪的是紡織的場面。《黔記》中記載洪州苗“女子善紡織,棉葛布頗精細,多售于市,故有洪州葛布之名”(供圖/FOTOE)。葛在夏日的風(fēng)行,貌似皆因其透氣性好且輕便,但實際也不全是如此,比如明代很有名的郁林葛。這是一種產(chǎn)于郁林(今廣西玉林)的葛布。明萬歷年間的大臣魏浚,曾任廣西提學(xué)僉事,他在廣西期間寫了一本筆記叫《西事珥》,記載當?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其中就提到郁林葛。他認為郁林葛的好處是尺幅夠闊,一匹能達到五六丈,但缺點是質(zhì)地偏厚重,似乎“不宜暑”。雖然魏浚對郁林葛談不上太欣賞,但郁林葛在明代一直是上貢的土產(chǎn)之一,并且很受明代宮廷的歡迎,甚至破天荒地訂制了有龍鳳紋的葛布,因此得名龍鳳葛。
▲瀏陽夏布的原料為苧麻,是提取苧麻的植物纖維而生產(chǎn)的織物。生產(chǎn)需要步驟為撕麻、績麻、絡(luò)紗、牽梳、織造、漂染與踩光純手工制成。它的漂染方式非常不同,需將布以石灰水加堿蒸煮,再經(jīng)瀏陽河水洗凈,在河灘晾曬而成。因其成品精細,工序繁瑣而十分珍惜,譚嗣同在《瀏陽麻利志》中稱“這種夏布雖本縣人亦不易求得”。攝影/曹有濤很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就有進口的夏季時裝,甚至還為此影響了當時的天下局勢。原來,自從王莽篡漢自立后,“新朝”天災(zāi)人禍不斷,很快便陷入了各路義軍自立的混戰(zhàn)相持階段。后來的東漢名將馬援那時還在軍閥隗囂手下任事,受上司之命前往蜀地,探聽同為割據(jù)勢力且剛剛稱帝的公孫述的虛實。馬援與公孫述本是同鄉(xiāng)。他抵達蜀地時已入夏,公孫述特地命人為其縫制都布單衣。這里的都布,是一種很特別的細棉布。都布又叫都絡(luò),土蘆,都落等等,它是梵語tula的音譯。tula是原產(chǎn)于印度的棉織物,中國稱為兜羅棉,孟加拉方言中稱為沙塌兒布。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西川成了一個有別于中原的地域,他們很早就從印度引進了棉種,最后結(jié)合本地的紡織技藝,又將生產(chǎn)出來的都布銷往身毒和大夏。《史記正義》的注釋中也點明了當時張騫看到的蜀布正是土蘆布,即都布。雖然今天已無法得見其貌,但對比孟加拉生產(chǎn)的一些傳統(tǒng)細綿織物,輕透綺麗,確實很適合用來制作夏衣。而馬援說不定在這之前,此謂之何物都搞不懂,反襯他沒見過世面的感覺,因此馬援認為他這個同鄉(xiāng)完全是發(fā)達之后對著自己裝腔作勢,回去立刻說服隗囂轉(zhuǎn)而投了劉秀這支潛力股。一件夏衣也能牽扯出八百個心眼,時尚的力量真是不容小覷。文章部分內(nèi)容節(jié)選自
《中華遺產(chǎn)》2016年8月刊 撰文/洛梅笙 編輯:zq 【重磅課程】世遺巡禮·走進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
中國古人游湖地圖



【重磅課程】世遺巡禮·走進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
中國古人游湖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