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酒館,承載著北京的文化和人情,它們不僅是喝酒的地方,更是老北京人社交、休閑的重要場所。以下是一些溫暖人心的老北京小酒館:
1. "東來順" - 作為老北京著名的羊肉館,東來順的小酒館里常??梢月牭嚼媳本┤说恼勑β?,品嘗到正宗的北京烤鴨和涮羊肉。
2. "全聚德" - 全聚德以烤鴨聞名,但它的酒館也很有特色,老北京人喜歡在這里喝兩杯,品嘗烤鴨的同時享受悠閑的時光。
3. "便宜坊" - 便宜坊以烤鴨和燒雞聞名,它的酒館同樣受到歡迎,是北京人聚餐的好去處。
4. "護(hù)國寺小吃" - 雖然以小吃為主,但護(hù)國寺的小酒館也是北京人喜歡聚集的地方,在這里可以邊吃小吃邊喝酒,感受老北京的生活氣息。
5. "鼓樓外的老北京酒吧" - 鼓樓附近的酒吧,雖然不像傳統(tǒng)的小酒館那樣正式,但也是年輕人和外地游客體驗(yàn)老北京文化的好地方。
6. "南鑼鼓巷的酒吧" - 南鑼鼓巷的酒吧融合了老北京與現(xiàn)代元素,是年輕人喜歡的地方,雖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酒館,但同樣溫暖人心。
7. "后海的酒吧" - 后海周邊的酒吧,尤其在夜晚,充滿了
相關(guān)內(nèi)容:
來了您吶(點(diǎn)上方)里面請~
昔年,老北京人口中的酒館兒也叫酒鋪,鋪里賣酒、賣小菜兒,鋪外懸掛酒簾,那時的酒錢盡管便宜,可酒味兒卻醇厚,無疑是現(xiàn)實(shí)版的“十里之外聞酒香”。
有這么幾家酒館兒經(jīng)常被“翻牌子”,比如什剎海附近的“集香居”,它周邊的風(fēng)景絢麗多姿,反倒比杯中純酒更醉人呢。另有家喻戶曉的“大酒缸”,以賣老白干兒為主。館里不設(shè)桌子,埋一半酒缸在地下,缸上蓋一個朱紅色的圓蓋兒,這就是桌子了。

那時的酒館兒內(nèi)設(shè)簡單,一張門臉兒、幾張酒桌、幾條長凳,柜臺上放著不同價格的酒壇子,都賣些什么酒?不過是些普通白酒,有的運(yùn)自京郊的酒廠,有的純粹是酒家自釀。雖算不得名貴,但喝起來心里頭舒坦。酒壇邊是“酒提子”(一種竹制的盛酒工具),看您想要幾兩酒,要幾兩掌柜的就用“酒提子”給您舀幾兩,您只管把心放肚里,缺斤少兩的坑人事兒還真就沒發(fā)生過。

柜臺里擺著各種佐酒的小菜兒:拍黃瓜、煮毛豆、煮花生、炸花生米、豆腐干兒、豬頭肉、醬豬蹄兒、醬牛肉……幾分錢一小盤,最貴的不過幾毛錢。有的小菜兒如今已經(jīng)是“過客”了,像是酥脆的炸蝦團(tuán)兒,蘸著花椒鹽兒吃。還有綠豆面的炸咯吱盒兒,外焦里嫩,就是夢里也想再過過嘴癮吶。有些“土豪”客會自帶燒雞、醬鴨、炸小黃魚兒,掌柜的也無心管,只要酒自店中就OK啦。

那時的酒館兒即便被熱烈的氣氛包裹,也極少是烏煙瘴氣的喧囂,多半會顯得溫馨與和睦。幾個人扎堆一處,喝喝小酒,談天說地,酒量大的直接拿碗來伺候,就是聊上幾小時,也不必?fù)?dān)心掌柜和伙計(jì)前來干涉。掌柜的待客親切又周道,遇上不善酒力的、借酒消愁的、甚至是酒后犯渾的,幫著勸一勸、攔一攔,都是家常事兒。三言兩語講幾句掏心窩子的大實(shí)話,或是插科打諢的跟旁邊和和稀泥,麻煩事也就隨之化解了~~所以說腦子不靈光的掌柜絕不是好掌柜。

那時候每到打烊時分,伙計(jì)們先要將門前店內(nèi)打掃的一塵不染,然后在門上掛一塊木板,俗稱“上板兒”。次日清晨再將木板取下,也稱“下板兒”,這下了板兒,一天的營生也就開始了。您就看吧,來酒館兒的人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手拿倆子兒斟酌能買幾兩;有的見天兒賴在館里蹭完“東家”蹭“西家”;有的蹲在門口速戰(zhàn)速決;有的高談闊論,侃幾句近來的趣聞,一副天下事盡于胸間的神氣……似乎人相百態(tài)皆在一家小酒館兒中呈現(xiàn)了。
如今北京的小酒館兒已經(jīng)銷聲匿跡了,但那種酒過三巡的微醺醉態(tài)和把酒言歡的暢快灑脫,已然成為了永久的回憶。這樣的小酒館,是否也令您心生向往呢?
來源:北京晚報官網(wǎng)—北晚新視覺網(wǎng)
文字:袁媛
編輯:袁媛
圖片自網(wǎng)絡(luò)
據(jù)說最近大家都去這兒了~~

(點(diǎn)擊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