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聽起來像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標題或者一個網(wǎng)絡段子,它將中國國產(chǎn)啤酒與一個被稱為“酒王”的外國品牌在夜店市場中的地位進行了對比。在中國,夜店文化中啤酒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飲品,各種國內(nèi)外品牌都在爭奪市場份額。
如果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或者趨勢,它可能反映了幾個方面的變化:
1. 品牌定位:國產(chǎn)啤酒品牌可能在產(chǎn)品質(zhì)量、品牌形象和市場定位上取得了顯著提升,從而吸引了更多消費者,包括夜店的顧客。
2. 本土化策略:國產(chǎn)啤酒品牌可能更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因此能夠提供更符合本地市場的產(chǎn)品。
3. 市場競爭:隨著國內(nèi)外品牌的競爭加劇,國產(chǎn)啤酒品牌可能通過創(chuàng)新和營銷策略在夜店市場中取得了優(yōu)勢。
4. 消費者偏好:中國消費者可能越來越傾向于支持國產(chǎn)品牌,或者對國產(chǎn)啤酒的品質(zhì)有了更高的認可。
如果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它可能旨在傳達國產(chǎn)啤酒品牌崛起的主題,以及品牌在市場競爭中不斷進化的故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國內(nèi)外品牌在夜店市場中的競爭是復雜多變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產(chǎn)品質(zhì)量、品牌形象、營銷策略、消費者偏好等。
相關內(nèi)容:
俗話說,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但有時恰恰相反。今年即時零售領域神仙打架,“小鬼們”受益匪淺。消費者喝奶茶喝到吐;外賣小哥接單接到手軟;茶飲品牌的股價集體飆升。
不僅是奶茶市場,啤酒市場也因此震蕩,結(jié)果就是——中國啤酒,終于干掉外國巨頭!百威英博是全球飲料之王,收入比可口可樂還多。其子公司百威亞太,過去多年則在中國市場稱王稱霸,不僅營收領先,毛利率也超50%,穩(wěn)壓一眾中國啤酒品牌。
而就在今年上半年,百威亞太的營收卻被華潤啤酒反超,痛失第一寶座。格局變化和神仙打架不無關系,華潤啤酒表示,上半年即時零售業(yè)務的GMV同比增長接近五成。不過百威亞太被反超,關鍵原因還在于自己。早在2023年,它就出現(xiàn)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此后更是營收利潤雙下滑。自2019年頭頂“亞洲最大啤酒公司”的光環(huán)上市以來,其市值已縮水近3000億港元。
在日韓、印度等亞太國家,百威亞太依舊強勢,偏偏在中國這個最大啤酒市場越賣越少。它在中國的威風都丟到哪兒去了?
啤酒老大哥,
快被趕去印度求生了
把百威亞太擠下神壇,擱幾年前似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背靠百威英博這個全球最大啤酒生產(chǎn)商,百威亞太也算家大業(yè)大,此前的地位可謂固若金湯。家大業(yè)大的首要好處,就是兵多將廣。在亞太地區(qū),百威亞太手握超過50個啤酒品牌,有些甚至是各個國家之前的“國民啤酒”,借此悄然潛入各個市場。以中國市場為例,在2004年,百威英博通過擊敗華潤雪花等對手,成功收購當時中國第四大啤酒商——哈爾濱啤酒,一舉控制了東北市場。2006年,百威英博又收購了雪津啤酒,壓制青島啤酒在福建的擴張,同時也創(chuàng)下了當時外資在中國啤酒市場最大的并購案。而此前的紀錄,正是哈爾濱啤酒并購案。
此后它又收購了大連大雪啤酒、唐山啤酒、雙鹿啤酒、KK啤酒等中小品牌。對于大品牌,則以投資、入股的方式進行滲透。一邊消滅區(qū)域性啤酒品牌,吸納其產(chǎn)能和渠道為己用,一邊用原先的地方龍頭壓制本土啤酒巨頭,百威亞太同時實現(xiàn)了本土化和做大做強的目的。
很多人以為的地方啤酒、國民啤酒,就這樣早早被奪舍了。兵多將廣則衍生出另一大優(yōu)勢:無差別覆蓋。從超高端到大眾市場,百威亞太在每個領域都有數(shù)個對應的品牌。特別是在中國高端啤酒市場,其份額一度超過50%。百威亞太前CEO楊克說過:“在中國消費的啤酒中,僅有17%屬于高端啤酒,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高端和超高端啤酒消費比例超過40%?!?/span>為了雄踞高端市場并更進一步,百威亞太在渠道上大舉進軍夜場和中高端餐飲,甚至獲得了“夜店之王”的稱號。在營銷上同樣舍得砸錢維持逼格,很熱衷于贊助奧運會、世界杯等大型賽事。
從地方品牌到全國性品牌,從平價啤酒到高價啤酒,要啥有啥,論經(jīng)驗更是祖師爺一樣的存在,巔峰期的百威亞太幾乎不知道“輸”字怎么寫。因此當去年有媒體爆料它將裁員數(shù)千人,許多人覺得突然。百威亞太也回應稱報道不實。但財報數(shù)據(jù)卻顯示:2023年百威亞太雇員總數(shù)約2.5萬人,至2024年已縮減至2.1萬名,人員動蕩大到不正常。導致這一切的主要原因,正是在中國市場吃癟了。因此百威亞太不僅降本增效,還把CEO從比利時人換成了中國人,首次讓中國人來掌舵。
即便如此,他們對于在中國市場的前景也不敢太樂觀,而是表示:“我們將印度視為下一個增長動力。”
百威失威,
別怪大環(huán)境
業(yè)績下滑,總要對外給個說法。去年第二季度,百威亞太在中國地區(qū)的銷量同比減少了10.3%時,他們的一個解釋是:最重要的一些省份(包括廣東、福建等)受到臺風、洪水等的影響。實際上,廣東、福建年年都有持續(xù)降雨和臺風,這理由顯然不太充分。更何況,去年廣東省的啤酒銷量還逆勢增長1%,首次超過山東,拿下全國啤酒銷量第一省份,只不過銷量增長的不是百威,而是珠江、華潤。
今年上半年,百威亞太收入31.36億美元,同比下降5.6%,他們的一個解釋是:啤酒消費疲軟。這個解釋似乎靠譜了些。近些年,國內(nèi)啤酒行業(yè)不好混,例如去年啤酒產(chǎn)量只有十多年前高峰期的70%左右,營收也同比下滑5.7%,是食品飲料行業(yè)中唯一負增長的品類。然而華潤、青島、燕京國內(nèi)三巨頭都實現(xiàn)了營收增長,再次推翻了這種歸咎于外的論調(diào)。
百威亞太雄風不再的真正原因是:高端市場被中國啤酒截胡。今年上半年,百威亞太凈利潤4.09億美元,同比下降24.4%。與此同時,它在中國高端市場中的占有率,從最初的50%下降到了不足40%。反觀中國啤酒,在高端市場高歌猛進,華潤啤酒總裁還在回應“禁酒令”時稱:“對啤酒的影響沒有想的那么大。”2025年上半年,華潤啤酒的毛利率創(chuàng)歷史新高,達48.9%;青島啤酒中高端以上產(chǎn)品銷量同比增長5.1%,占總銷量比例提升至42%;燕京啤酒上半年凈利潤大增45%至11.03億元,半年賺了去年一年的錢。
如今看來,過去百威亞太在高端市場一騎絕塵,不代表中國啤酒不想做或不會做高端,它們只是在等待時機成熟。等自己變得更強大,等高端化趨勢更洶涌,等消費者對洋品牌祛魅。2020年,華潤啤酒前CEO侯孝海就曾放話,希望“未來三年到五年,華潤雪花能在高端市場達到比較接近百威的份額”。為了做高端,華潤啤酒還收購了高端啤酒品牌喜力在中國的業(yè)務。去年8月,沒有網(wǎng)紅帶貨、沒有流量明星的金星啤酒直播間,開播首日,6噸精釀啤酒被一搶而空,金星一夜登頂啤酒銷售榜,也讓茶味啤酒徹底出圈。京東超市數(shù)據(jù)顯示:去年“雙11”期間,茶味啤酒在該平臺的成交額暴增5324%。
人們喝的啤酒的確不如以前多了,但下肚的高端啤酒、精釀啤酒可是與日俱增。給機會不中用,百威究竟還能怪誰呢?
百威的致命傷,
是踩了白酒的坑
今年“史上最嚴禁酒令”出臺后,白酒企業(yè)集體萎靡,連茅臺的增速都跌到了個位數(shù)。歸根結(jié)底,是年輕化拉胯。當商務宴請需求減少,年輕人又不愿買單,不萎靡才有鬼。百威亞太的年輕化工作,做得也不太高明。通過贊助大型賽事、音樂節(jié)等,百威的年輕形象其實根基深厚,但這還遠遠不夠。就像為了討好年輕人,茅臺跨界做冰淇淋、咖啡、唱rap,五糧液請鄧紫棋擔任全球代言人,瀘州老窖做香水……只是增添了些年輕色彩,要融入年輕人還是任重道遠。
白酒在年輕化路上的兩個坑,百威亞太也不幸踩中。第一是產(chǎn)品太慢。現(xiàn)任茅臺董事長表示,“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喝白酒,而是他們不喜歡參加喝白酒的局。”一方面指的是糟粕文化,一方面是說高度白酒。年輕人對低度白酒的需求一直在增加,但直到近兩年,許多企業(yè)才后知后覺。在這方面,百威的動作比白酒要快,但如果以行業(yè)領軍者的要求來看,又不夠快。比如上文提到的“茶啤”,2021年就已初現(xiàn)端倪,只是到去年才由金星啤酒引爆,隨后百威快速跟進,但這時候,青島、燕京等主要對手也已經(jīng)布局完成,早就失了先機。
第二是“距離”太遠。白酒企業(yè)過去死守傳統(tǒng)渠道,直到近幾年才抽出精力放在線上和其他新零售業(yè)態(tài)。百威亞太過去則是沉迷于吃“夜場和中高端餐飲”的老本,在其他線上或線下渠道興致缺缺,以至于遠離了廣大普通年輕人。
百威亞太CFO表示,非即飲渠道占百威亞太中國市場約50%的生意,而行業(yè)平均水平約為60%,差距顯著。反觀中國啤酒,比百威接地氣得多,青島啤酒去年和美團閃購合作的成交額就高達10億,今年上半年在美團閃購的銷量更是同比增長近60%。
現(xiàn)在不管是在三四線城市,還是在即時零售等新渠道,百威亞太都稍遜國產(chǎn)巨頭好幾籌。在競爭激烈的快消市場,年輕化這樣至關重要的事不能有一點怠慢或疏忽。當重要的事被拖成緊急的事,就算是百威也沒法從容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