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聽起來像是一個夸張的比喻或者網(wǎng)絡段子,用來形容某些品牌或商品因為某些原因(比如庫存積壓、品牌形象維護、或者純粹是營銷噱頭)不愿意以低于心理價位或預期價格出售。
在現(xiàn)實中,像巴寶莉(Burberry)這樣的奢侈品牌:
1. "有嚴格的定價策略":它們維持品牌價值和稀缺性,通常不會輕易打折或賤賣。
2. "庫存管理":雖然有庫存積壓的風險,但通常不會達到“燒成灰”的地步。過季或滯銷商品可能會通過折扣、清倉活動、或者渠道調(diào)整來處理,但“燒毀”2.5億元(人民幣)的商品是非常罕見且不合邏輯的行為。這會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和資源浪費。
3. "品牌形象":故意燒毀自家商品會嚴重損害品牌形象。
"所以,“寧可燒成灰也不賣給你!巴寶莉燒毀2.5億元賣不掉的奢侈品”更可能是一種極端的夸張表達,而非真實發(fā)生的事件。"
也許有真實的案例是某些品牌因為質量問題或過時嚴重而選擇銷毀商品,但這通常發(fā)生在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或小規(guī)模上,并且價值遠非“2.5億元”那么巨大。將這種可能性放大到“燒毀賣不掉的奢侈品”并賦予具體金額,很可能是為了吸引眼球而進行的戲劇化描述。
你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強調(diào)品牌堅守
相關內(nèi)容:
你知道那些沒有賣掉的奢侈品都去哪兒了么?
燒了!寧可燒了也不賣給你們!

近日,一則關于知名奢侈品品牌巴寶莉(Burberry)的報道驚呆了全球吃瓜小伙伴。

BBC曝光英國奢侈品牌巴寶莉(Burberry)在過去1年里,燒掉了價值約2.5億元賣不掉的衣服、飾品、香水……
《赫芬頓郵報》對此直接諷刺道:“這家總部位于倫敦的奢侈品牌寧愿將剩下的風衣和手袋燒成灰,也不愿打折出售。


《赫芬頓郵報》報道稱,因為他們不想賣給“錯的人”。

環(huán)保人士表示不滿,他們認為焚燒這些產(chǎn)品會產(chǎn)生大量有毒氣體。奢侈品為了維護自身品牌價值,卻讓其他小伙伴為他們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買單。
綠色和平組織的Lu Yen Roloff 抨擊道:“盡管價格如此高昂,但Burberry一點也不尊重自己的產(chǎn)品以及它們所消耗的自然資源?!?/p>
△BBC報道截圖
有網(wǎng)友表示,這并不讓我震驚,但真心讓我很心寒。浪費、污染只是為了營造奢侈品賴以生存的稀缺性。

巴寶莉燒庫存的消息瞬間引起全球網(wǎng)友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環(huán)境問題,還有這背后隱藏著的利益。

有外國網(wǎng)友認為,對于巴寶莉公司而言,我們根本不該穿上他們的衣服,我們是“錯誤”的人。
他們當然也沒有通過燃燒庫存來賺錢。我認為,這不僅僅是關于收入而是關于維持現(xiàn)狀和社會分層,這使得這種行為更加邪惡。
Mikal Salaam: They certainly didn't make money from burning their stock, either. This is less about revenue, specifically, and more about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which makes the act more nefarious, I'd argue.

寧愿把衣服燒成一堆灰燼也不讓“錯誤”的人得到。他們應該將名字從Burberry改為Snobbery(勢利)。
Lee: They’d rather have a pile of ashes than the “wrong” people in their clothing. They should change the name from Burberry to Snobbery .

在我們21世紀的世界中,有30億人口每天以不到2英鎊收入生活,其中超過10億兒童生活在貧困之中,Burberry實際上在道德上已經(jīng)破產(chǎn)了。
Dominic McGregor: In our 21st century world in which three billion people exist on less than £2 per day and in which more than a billion children live in poverty, it is somewhat morally bankrupt of Burberry to do this.

而這更讓一些小伙伴想到了資本家倒牛奶事件。

當然也有小伙伴認為這和倒牛奶不是一回事兒,因為巴寶莉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

mj_justin:從商業(yè)角度很好理解。首先成本遠沒有2.5億,其次如果低價流出去影響的是整個產(chǎn)品線的品牌價值,對奢侈品品牌價值和逼格就是生命線,這個損失不是一兩個億能比擬的。

但有一名外國網(wǎng)友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定要燒了?不能做去品牌化處理,比如拆了所有標簽,染別的顏色、圖案,然后捐了么?

更讓人扎心的是,巴寶莉并非是一個個案。BBC在報道中表示,這只是冰山一角。

△BBC報道截圖
“賣不掉就燒掉” 是業(yè)內(nèi)并不陌生的處理方式,這種銷毀行為也在其他奢侈品牌中出現(xiàn)過,比如法國奢侈品LVMH也曾表明,由于商品過季、或缺少銷售潛力而銷毀多余庫存是必要的行為。Hermes也曾表示銷毀過季商品,但未透露具體銷毀數(shù)量。

《泰晤士報》也曾給出此類案例,該報道詢問了多家時裝公司,比如Vivienne Westwood、Paul Smith以及Victoria Beckham,對于怎樣對待不想要的庫存,這些品牌給出的答案非常一致:現(xiàn)在、馬上、立刻快速地處理掉。
至于打折和捐贈,他們完全不會考慮這樣的選項。
奢飾品優(yōu)雅華麗的背后,有很多隱藏著的利益。而折射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又變得很荒謬。
比如去年,女生買了一件35000元的香奈兒上衣,洗后掉色了,便打電話問客服??头f:不好意思,我們的產(chǎn)品從來不考慮洗滌。

編輯:王瑜
實習生:潘正鋼、李雪蔓
熱文推薦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