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基于您提供的標題生成的第二部分內容:
---
"(接上)"
繼成功在首爾、東京、紐約、米蘭等全球多個城市掀起時尚熱潮后,備受矚目的韓國潮流品牌EENK正式登陸上海,于["此處可插入具體日期或時間段,例如:近日"]在上海["此處可插入具體地點,例如:某時尚地標/商場"]舉辦其上海首秀活動。此次首秀不僅標志著EENK進一步拓展其亞洲市場版圖,更以其獨特的“碎片美學”概念,為2026春夏系列注入了全新的解讀,吸引了一眾時尚愛好者、媒體及行業(yè)人士的廣泛關注。
EENK的“碎片美學”并非簡單的拼湊,而是一種解構與重組的藝術表達。它打破了傳統美學的完整性與統一性,轉而擁抱不完美、非主流的元素,如同從龐雜信息或視覺文化中提取出的零散片段。這些“碎片”可能來源于街頭涂鴉、復古海報、網絡亞文化、甚至是日常生活的偶然發(fā)現。EENK巧妙地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元素,通過設計師的敏銳洞察力和前衛(wèi)手法,進行有機的融合與再創(chuàng)造,形成一種充滿張力和未知可能性的視覺語言。
在本次上海首秀上,這種“碎片美學”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從精心布置的秀場空間設計,到模特們身著2026春夏系列服裝的走秀,無不彌漫
相關內容:
一件外套拆成五片賣,價格翻三倍,排隊的人從太平湖站到馬當路,隊伍里全是95后。
三分鐘前,他們還在朋友圈曬極簡臥室,下一秒就為一塊可拆卸的領子付掉半月房租。EENK把舊車票、碎瓷片、甚至便利店小票縫進布料,做成能撕能拼的模塊,現場工作人員說,最瘋的一個女生把整件外套拆成零件,重新組合成吊帶、半裙、發(fā)帶,一次性穿走六件單品。

韓國品牌第一次來上海辦秀,選在新天地石庫門,紅磚墻掛著巨幅黑白布,上面釘滿回形針。音樂一響,模特把袖子扯下來塞進口袋,觀眾席爆出尖叫,手機舉得比臉高。后臺數據很快出來:小紅書筆記十分鐘破兩千,抖音直播同時在線八萬,天貓店同款鏈接還沒上架就加購三萬。
很多人以為這是饑餓營銷,真相更扎心。EENK在韓國本土月銷只有三千件,庫存壓得工廠喘不過氣,跑到中國做首秀,其實是來清庫存。模塊化設計能把一塊布賣出五份錢,袖子單賣499,領子299,拆得越多,利潤越高。韓國總部員工透露,一件原價兩千的外套,拆成零件賣,毛利直接飆到68%。
秀場結束,品牌總監(jiān)被堵在走廊,話筒幾乎戳到下巴。有人問,碎片化是不是制造更多。他繞開問題,只重復一句話:衣服是記憶的容器?,F場翻譯還沒說完,后排男生大聲回懟:容器滿了就扔,記憶誰買單。人群哄笑,總監(jiān)臉色發(fā)白。

同一時間,出口處開始排隊回收吊牌。只要掃碼填問卷,就能領一只印有碎瓷片圖案的帆布袋。問卷最后一題:你愿意為環(huán)保多花多少錢。選項最高一檔寫著“30%以上”。統計表很快出來,選30%的人不到7%,大多數停在10%。工作人員搖頭,把數據表翻過去,不讓拍。
模塊化概念并不新鮮。早在2015年,瑞典快時尚就推出過可拆牛仔褲,拉鏈一拉變短褲,結果第二年因拉鏈合格率太低,全部下架。EENK這次改用磁扣加暗扣,成本翻倍,返修率降到3%,卻帶來另一個問題:零件越賣越貴。有代購算過賬,湊齊一整套零件,價格比買整件貴出四成。社交平臺出現新詞:碎片稅。專指為拆拆樂多付的錢。
一位做二手回收的店主看完秀,直接在門口擺攤,掛出牌子:回收EENK零件,原價三折。兩個小時收到十七只袖子和十一條領子。店主說,買家大多是學生,預算有限,只能買配件過過癮。真正的主力消費人群,在秀場VIP區(qū),平均年齡在三十歲上下,背的是愛馬仕,穿的是優(yōu)衣庫U系列,他們把模塊化當成樂高,玩的是搭配,不是省錢。
更微妙的是,EENK把中國傳統拼布縫在里層,只露一條邊。秀場燈光暗,手機根本拍不到。有人把衣服翻過來,發(fā)到群里,半小時后,淘寶出現同款面料,標價每米89。第二天凌晨,工廠已經打版出樣,速度比品牌官方預售還快。原創(chuàng)保護再次失效。

模塊化熱潮背后,是年輕人衣柜焦慮。豆瓣小組“今天穿什么”做過統計,人均每天花在搭衣服上的時間,從2019年的7分鐘漲到今年的19分鐘。選項太多,反而不會穿。EENK把選擇拆成填空題,今天加袖子,明天加墊肩,像給手機換殼,用購物解決選擇困難。表面是環(huán)保,實際是續(xù)命。
數據機構艾媒給出更冷峻的數字:2025年中國服裝閑置規(guī)模將突破6000億元,其中可拆卸單品占11%。也就是說,每十件新衣服,就有一件會被拆成零件,然后一半零件永遠閑置。環(huán)保口號喊得響,最后仍是倉庫里的灰塵。
上海時裝周結束第四天,EENK把秀場搬到TX淮海做快閃。門口立起一塊電子屏,實時滾動零件銷量。袖子剩32%,領子剩19%,下擺剩7%。越接近售罄,屏幕數字閃得越快,排隊的人反而更多。商場十點開門,有人八點就來蹲守。工作人員說,這是心理學里的稀缺效應,剩得越少,越想買。

一位穿外賣制服的大哥站在隊尾,手里拎著裝午餐的保溫箱。他打算給老婆買一條可拆卸披肩,價格599,相當于他跑三天單。排到收銀臺,他掏出手機,屏幕裂得像蜘蛛網,付款時掃了四次才成功。旁邊女生小聲說:連外賣員都買,這品牌真出圈。話音沒落,大哥回頭補一句:老婆喜歡,比吃飯重要。
夜里十一點,最后一件下擺賣完,電子屏歸零。人群散去,地面全是被踩爛的傳單。清潔阿姨掃出三大袋,里面混著吊牌、磁扣、碎布。她把這些倒進可回收桶,桶壁貼著EENK海報,印著那句容器宣言。阿姨沒看,轉身去掃下一塊地磚。
三天后,韓國總部發(fā)公告:零件補貨要等四十天。評論區(qū)一片哀嚎,有人喊貴,有人喊慢,更多人問值不值。沒人提到環(huán)保,也沒人再提記憶。大家只想知道,下一次能不能搶到。品牌方悄悄把預售定金從20%提到50%,依舊一秒售罄。碎片游戲繼續(xù),錢包繼續(xù)掉渣。
衣柜深處,去年買的可拆外套靜靜掛著,袖子早不知丟在哪。每次打開柜門,都能看到那塊空著的魔術貼,像沒愈合的疤。你想起當時直播里主播的吶喊:一件頂多件,省錢省空間。現在終于明白,省下的錢,又拿去買了新的零件,省下的空間,被更多零件填滿。碎片沒拼成夢想,只拼成下一個月的信用卡賬單。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