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探討了“冰箱貼比冰箱貴”這一看似反常的現(xiàn)象,背后揭示了多個有趣的市場密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
1. "需求強度與購買頻次差異巨大:"
"冰箱:" 是家庭必需品,購買頻率極低(通常一生幾次),需求相對穩(wěn)定和基礎。消費者在購買時會進行較全面的比較和權衡,價格敏感度相對較高。
"冰箱貼:" 往往是裝飾品、表達個性和情感的小物件,需求是即時和碎片化的。購買決策通常非常快速,甚至帶有沖動性,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人們可能為了表達對某位名人、某部劇或某個流行梗的喜愛而立刻購買。
2. "目標受眾與營銷策略不同:"
"冰箱:" 面向所有有住房需求的消費者,屬于大眾消費品。市場競爭激烈,品牌需要通過規(guī)?;a、提供核心功能(保鮮)和合理價格來吸引消費者。
"冰箱貼:" 主要面向特定興趣人群、粉絲群體或追求時尚/個性的年輕消費者。營銷更側重于IP授權、設計感、情感連接和社交傳播(曬圖)。品牌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稀缺感、限量發(fā)售、與熱門IP合作來維持或提升價格。
3. "價值感知的側重點不同:"
"冰箱:" 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實用功能(
相關內容:

冰箱貼,在冰箱上多貼幾個,價格就超越了冰箱。圖/齊魯晚報視頻截圖
近日,“冰箱貼已經比冰箱貴了”的話題登上熱搜。
出門旅游,買一個冰箱貼,回來貼在冰箱上,這是一個很早就有的模式。不過,最近這個模式似乎越來越熱了。隨之而來的是,冰箱貼也越來越貴,在冰箱上多貼幾個,價格就超越了冰箱。
那么,這個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越便宜的利潤率越高
首先,這是一個利潤率的問題。
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價格,利潤率是不同的。有一個規(guī)律是,隨著一個產品的市場、技術的成熟,毛利率也會呈長期下降趨勢。
據深圳商報報道,某冰箱品牌的毛利率,2016年為19.94%,2020年為16.49%,到2024年已下降至11.15%。冰箱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市場,各家差異化不大,市場競爭很激烈,所以,毛利率并不高。
還有一個大致的規(guī)律是,越便宜的東西利潤率越高。同為大件的中國新能源車的毛利率,少的只有3到4個點,多的能有20個點。相比之下,一個賣價10塊的東西,進價可能只有一兩塊,毛利率可以高達百分之幾百。
這并不是說商家賺黑心錢,一方面,進貨成本雖小,但進貨的交通成本、管理成本、展示成本可能并不低。另一方面,小東西賺高利潤也是符合市場心理的。
對商家而言,1塊錢進價,如果賣1.2元,那還不如不賣這個貨。對消費者而言,賣3塊、賣5塊感知上也沒多大差別。
所以,價格低的小東西利潤率自然就高上去了,價格也相對高了。至于旅游景點等地方,帶著文創(chuàng)特色的冰箱貼,價格就更高了。
冰箱貼制造成本不低
當然,這其中還有個制造成本的問題。制造業(yè)產品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三大部分構成。冰箱是一個成熟的產品,經過了行業(yè)多年錘煉,在降低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方面,可以說是做到極致了。
相比之下,冰箱貼雖然是小物件,材料無非就是樹脂、金屬、玻璃,材料成本肯定很低,但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卻未必低。
冰箱貼可以開模制造,降低成本。但冰箱貼是創(chuàng)意產品,有些結構復雜的產品,零件多,模具費用就大,組裝成本也高。一套模具,普通盲盒模具大致在20萬—30萬,復雜造型模具甚至高達50萬。冰箱貼的相關費用大致也在這個范疇。
還有一個問題是,復雜的冰箱貼上色仍然需要手工。比如現(xiàn)在的手辦,網上有很多3D圖紙,只要有3D打印機,制造成本很低。但是,上色仍然是大問題,這是一個需要技術、經驗、細心、時間的工作。在某二手平臺上,有很多代為上色的服務,價格都不便宜。
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天宮藻井”款為例,這款冰箱貼以館內的“隆福寺萬善正覺殿天宮藻井”為原型設計,金屬材質,一共有5層,每層都是單獨的磁貼可以分開,底層還專門設計了夜光效果。工藝也很講究,上色完全是手工滴膠,需要在無塵的環(huán)境中操作。
以上的成本都是制造本身,冰箱貼還涉及一個制造之外的成本,那就是授權成本。有些冰箱貼是景區(qū)和某些IP的聯(lián)名授權款。我們知道,一旦涉及知識產權價格往往就會更貴一些。
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之下,冰箱貼的價格就會變高。你如果在景區(qū)挑便宜的買,可能10塊、20塊錢,但如果買一個聯(lián)名款,或者很復雜很精致的可能就要六七十元,甚至更高。前面提到的天宮藻井冰箱貼每日限量400個,單價高達168元,依然熱銷。
實際上,熱銷的、價格高的,都是這些帶有IP和文化屬性的冰箱貼。熱門博物館和景區(qū),經常出現(xiàn)冰箱貼限量銷售、預約銷售的場景。
其實,冰箱貼比冰箱貴,還有一個原因是,現(xiàn)在的冰箱越來越大。一個500升的冰箱,貼滿冰箱貼,大致要200個。用六七十元的冰箱貼,那就得上萬元了,即便貼一半,也得五六千元。相比之下,一個普通的500升冰箱,三四千元就能買到。更何況現(xiàn)在還有國補,價格甚至能降到2000元以下。
所以,冰箱貼比冰箱貴,聽起來不合理,但其實,算個賬也挺合理的。
給制造業(yè)更大附加值
歸根到底,冰箱和冰箱貼雖然關聯(lián)密切,實際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直接比價并不合適。
冰箱一般只具有使用價值,而冰箱貼提供的是情緒價值,所謂千金難買心頭好,價格是非常主觀的。當然,同樣的,那些豪華冰箱,奢侈品冰箱,帶有品牌IP特征的冰箱,價格也是非常貴的。
所謂IP特征、情緒特征,并不是一個新東西。有網友調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爛’”,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在改革開放之初,青少年中就流傳有各種不干膠畫片,后來有了干脆面卡片和酸梅粉勺子。當下,文創(chuàng)產品更是此起彼伏,徽章、毛絨玩具、文創(chuàng)日歷、文創(chuàng)雪糕等等。
如今,輪到了冰箱貼。冰箱貼雖小,卻承載著旅行的美好回憶,冰箱貼可以將旅行經歷化為可展示符號,是另一種“到此一游”的儀式感與標識。每一枚都可以把遠方的故事帶回家中。既是旅行記憶的承載者,也帶有展示價值的社交屬性,能滿足消費者的多重情緒價值。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于收集并展示冰箱貼。這既愉悅了自己,也能通過在社交平臺上的分享完成一種炫耀價值,獲得一種自我滿足。某社交平臺上“曬曬我的冰箱貼”話題超過4.4億次瀏覽量,某短視頻平臺話題播放量則突破了30.9億次。
這些消費偏好也推高了冰箱貼的價格。畢竟,市場定價,稀缺性是重要度量標準,天宮藻井冰箱貼制作成本再高,沒人買,沒人捧,也賣不了高價。
那么,可以總結一下,冰箱貼做工精致,既能通過成本推高價格,反過來,也只有精致才能承載文化、IP以及情緒價值,這背后反映了中國制造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實際上,冰箱價格的下降,冰箱貼價格的上升,反映的都是中國制造業(yè)、中國經濟的發(fā)展。
這就引發(fā)了一個更深的思考:何為制造業(yè)?如何發(fā)展制造業(yè)?
生產冰箱顯然是制造業(yè),那么,生產冰箱貼是制造業(yè)嗎?顯然也是。不過,冰箱貼是一個具有更大附加值的制造業(yè)。當一個外國人花168元購買了一個天宮藻井冰箱貼,因為其制造、知識產權都是中國的,所以,它對中國經濟的增加值顯然還有更多。
不過,這些制造以外的附加值并不會憑空產生,而是需要設計、策劃、營銷、宣傳,通過自媒體、社交媒體去發(fā)酵。而這些領域卻是文科,而不是理工科,所屬的行業(yè)是服務業(yè)而不是制造業(yè)。
這就說明一個道理,現(xiàn)代經濟中的制造業(yè)絕不僅僅是“擰螺絲”,也不是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而是涵蓋多學科、多行業(yè)的協(xié)同和配合的復雜過程。很多非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并不會擠壓制造業(yè),反而會刺激制造業(yè)發(fā)展。
這,就是方寸的冰箱貼之中蘊藏的大道理。
撰稿 / 劉遠舉(專欄作家)
編輯 / 遲道華 徐秋穎
校對 / 楊利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