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實是近年來快時尚領域一個非常引人注目且具有象征意義的事件。ZARA(以及其母公司Inditex集團下的Massimo Dutti、Bershka、Pull&Bear等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全面撤退,確實反映了幾個關鍵趨勢:
"1. 歐美快時尚品牌風光不再(ZARA“三姐妹”退出中國市場):"
"競爭加?。? 高性價比、快速迭代的快時尚模式在中國市場面臨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這些本土品牌(如Shein、UR、太平鳥等)不僅價格有優(yōu)勢,而且更懂中國消費者的審美和需求,反應速度極快,供應鏈本土化程度高。
"消費者需求變化:" 中國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時尚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追求獨特性和體驗感,而不僅僅是快速、廉價的模仿??鞎r尚的同質(zhì)化問題日益凸顯。
"運營成本上升:" 中國的勞動力、租金、物流等成本持續(xù)上漲,壓縮了快時尚品牌的利潤空間,尤其是在折扣力度減弱的情況下。
"品牌策略調(diào)整:" Inditex集團近年來也在進行戰(zhàn)略調(diào)整,可能更注重利潤率而非市場份額,將資源集中于利潤更好的市場或品牌(如Bershka、Pull&Bear的合并等)。中國市場雖然巨大,但增長放緩和激烈的競爭也使其吸引力下降。
"“三姐妹”退出:" Bershka、Pull&Bear和Z
相關內(nèi)容:
近日,ZARA母公司Inditex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parius三個品牌電商渠道發(fā)布閉店公告,自2022年7月31日起,在線商店將停止銷售品牌系列商品,并稱品牌在線客服和品牌客服熱線將延長至8月31日。
而在2021年初,三個品牌宣布全面關閉中國的線下門店,并于去年底完成所有閉店工作。此番電商渠道的關閉,或標志著三品牌將全線退出中國市場。
無獨有偶,另一快時尚品牌H&M中國內(nèi)地首店也于6月24日正式閉店。H&M客服回應稱,籌備在其他地方正常營業(yè)。而GAP這一美式快時尚品牌也頻頻傳出撤鋪的消息。
歐美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市場承受業(yè)績考驗的同時,中國本土品牌也在快速崛起。此消彼長之間,海外品牌未來可能已經(jīng)毫無優(yōu)勢可言。
ZARA三個姐妹品牌全線退出
最新離開中國的三個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parius,是Inditex更為年輕化的品牌,曾是最早一批登陸天貓的品牌方。雖未公布具體數(shù)據(jù),根據(jù)Inditex 6月8日公布的最新財報,三個品牌銷售額的占比將近四分之一,全球門店數(shù)分別為972、870和923,近一年整體門店呈收縮趨勢。

Bershka、Pull&Bear和Straparius在2009年前后陸續(xù)進入中國市場,雖然是三個牌子,但總像連體嬰一樣開在一起,且往往就在Zara隔壁。
雖起步晚于Zara,但這三個品牌卻恰到好處的填補了它在產(chǎn)品上的空缺:風格更年輕多元,且又區(qū)分出自己的個性:Bershka酷帥性感,Pull&Bear休閑運動,Staparius甜美淑女。

同時它們的價位在歐美快時尚中也屬于較低的檔位,均價在100到500元間,打折時不到百元就能買到一條連衣裙。一度是學生們的最愛。
她們比上班族更渴望通過穿著表達自己的個性,“海外品牌”天然也帶有更時髦的標簽。
高峰時期,它們在全國各大城市開出的門店,達到近200家。

但便宜也意味著質(zhì)量不佳。T恤雖然便宜但洗一次就爛、毛衣還沒上身就起球了、衛(wèi)衣掉色,雖然這些都是快時尚品牌的通病,但價格越低,這些問題也就越明顯。
一晃十多年過去,Bershka、Pull&Bear和Straparius曾經(jīng)的擁簇們到了追求品質(zhì)的年紀,不再一味求新、求異,而是追求舒適和合體。
曾在北京念大學的小劉頗有些感慨,她讀書時常常在朝陽區(qū)的悠唐購物廣場逛這三家店。它們價格便宜,款式多元,且版型比Zara更適合小個子。
但隨著畢業(yè)、工作,她逐漸放棄了這些經(jīng)不起“折騰”、穿一季就要扔的消耗品。

這頭丟了老粉,它們卻遲遲培養(yǎng)不出新粉。
新一代年輕人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龐大的市場催生了本土快時尚品牌和數(shù)以萬計的淘寶店,它們同樣用超快的速度跟進當季趨勢。再加上她們本就是奔著適合中國人身材膚色進行調(diào)整,性價比更高。
海外服飾品牌關店潮來了
海外服飾企業(yè)在中國市場的日子不好過。自疫情開始,頻頻傳出品牌關店的消息。此前,NEW LOOK、Topshop等多家品牌宣布撤出中國。
當年的四大時裝零售巨頭(Zara、H&M、Gap、優(yōu)衣庫),在中國的日子都不好過。
2022年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H&M當季整體經(jīng)營情況不佳,雖說凈利潤有所提升,但仍然不及市場預期。2021年全年營收也只有6%。更為重要的數(shù)據(jù)是,截至今年2月底,全球門店減少228家,一季度在中國市場關閉超40家門店,業(yè)績不佳。

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中國就已經(jīng)成為其業(yè)績的拖累,營收下滑,關店止損。其子品牌Monki更是敗走中國,主打高性價比、高SKU,但是在中國市場一路泥濘,并不沒有打通銷路,今年3月底,天貓旗艦店宣布閉店,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這意味著H&M在中國市場的經(jīng)營策略存有一定問題,加之受到疫情影響,前景堪憂。
Gap與優(yōu)衣庫目前在中國市場深陷泥潭,Gap旗下品牌Old Navy已經(jīng)全部關店退出中國,今年第一季度其營收同比下降13%,只有35億美元,線上和線下均下滑,并未實現(xiàn)盈利。優(yōu)衣庫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收益和經(jīng)營利潤表現(xiàn)也不佳,收入下滑,利潤大降,多家門店關閉,優(yōu)衣庫目前面臨的挑戰(zhàn)不小。
總體而言,21世紀前十年,海外服飾品牌在中國經(jīng)歷了高速發(fā)展,但進入到近十年,隨著國產(chǎn)服飾品牌的崛起,增長早已放緩,此次疫情更是加速了其業(yè)績的頹勢。
中國快時尚品牌能力已超過歐美品牌
天貓近期公布的618榜單顯示,本土快時尚品牌Urban Revivo已經(jīng)超越UNIQLO成為該平臺女裝賽道最大贏家。女裝品牌銷量前三名分別為Urban Revivo,UNIQLO和MO&Co.,COS排名第七,而ZARA位列十二。

本土品牌Urban Revivo和MO&Co.躋身前三意義重大。歐美主要市場常年由H&M與Inditex旗下Zara割據(jù),這一局面近年來被后來居上的實時時尚品牌SHEIN所顛覆。與之相對的是,除了H&M與Inditex,中國消費者對在歐美市場舉步維艱的日本快時尚品牌UNIQLO青睞有加。2022年,至少在女裝賽道,Urban Revivo終于將UNIQLO擠下神壇。
值得注意的是,與UNIQLO品類布局不同,Urban Revivo在箱包配飾板塊不乏努力。在天貓618店鋪銷量排行榜中,Urban Revivo在箱包賽道躋身前十,成為該品類TOP 20榜單中唯一一個快時尚女裝品牌。

新冠疫情爆發(fā)前夕,在2019年天貓雙11品牌成交金額排行榜TOP 10中,ZARA位列第九,MO&Co.緊隨其后,而如今表現(xiàn)出眾的Urban Revivo彼時無論在女裝還是箱包鞋配品類中,都蹤影難尋。
以H&M與Inditex為代表的歐美快時尚巨頭致勝之道并非在于獨特的審美或者文化意涵,而是在于商業(yè)模式。審美作為快時尚品牌“設計抄襲”這一標準化工業(yè)化流程的一部分,降低了中國企業(yè)復刻其商業(yè)模式的門檻。
此外,植根于中國使得本土消費品牌受益于中國卓越的供應鏈能力,而“本土生產(chǎn)本土消費”則縮短了本土品牌較歐美品牌的貨物運輸距離,從而降低了供應鏈成本。
據(jù)悉,為了確保對時尚潮流的捕捉能力,Urban Revivo設計開發(fā)團隊超500人,并在倫敦建立了設計中心。此外,該品牌每年推出新款數(shù)量逾萬個,產(chǎn)品生產(chǎn)周期通常約30至40天,快速反應訂單能夠?qū)⑦@一數(shù)字壓縮至約10至15天。
這意味著,從設計到制造,相較于以Urban Revivo為首的中國本土快時尚品牌,歐美快時尚品牌在敏捷性方面——快時尚商業(yè)模式的關鍵,已經(jīng)毫無優(yōu)勢可言。
歐美快時尚頻頻退出中國市場,正是品牌無法符合時代需求而徹底“掉隊”的結(jié)果。企業(yè)必須奮力追趕日新月異的消費需求變遷,才能得以生存。
上游新聞綜合自新浪財經(jīng)、澎湃新聞、外灘傳媒、騰訊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