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將軍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長為法國的傳奇將軍和總統(tǒng),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將揭秘戴高樂成功路線的關鍵要素:
"一、 早年的軍事熏陶與教育:"
"軍事世家背景:" 戴高樂出生于一個軍人家庭,他的父親是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教授,母親出身于軍官家庭。這種家庭環(huán)境從小就培養(yǎng)了他對軍事和榮譽的向往。
"精英教育:" 16歲就考入法國最頂尖的軍事學府——圣西爾的軍事學校,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和高等教育。在圣西爾,他展現(xiàn)出優(yōu)秀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潛力,并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
"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 戴高樂不僅學習軍事理論,還積極參與軍事實踐活動,例如參加阿爾及利亞戰(zhàn)役,積累了寶貴的實戰(zhàn)經驗。
"二、 卓越的軍事才能與領導力:"
"戰(zhàn)略眼光:" 戴高樂具有敏銳的戰(zhàn)略眼光和前瞻性思維。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提出的“戴高樂計劃”旨在通過側翼攻擊突破敵人的防線,雖然計劃最終未能實施,但展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新思維。
"戰(zhàn)術靈活:" 他擅長根據戰(zhàn)場形勢靈活調整戰(zhàn)術,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他提出的“曼施坦因計劃”雖然被法國最高指揮部拒絕,但后來被證明是正確的。
"
相關內容:
一、巴黎的戴高樂家族
在法國的北方,有一條美麗的、全長776公里的大河。這條河發(fā)源于法國東部科多爾省海拔471米的塔塞洛山,然后自東南向西北流去,流經奧布、巴黎、塞納—濱海等十四個省,最后從上諾曼底的勒阿弗爾流入英吉利海峽。這條河就是聞名于世的塞納河。
塞納河是一條養(yǎng)育法蘭西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一條養(yǎng)育巴黎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它奔流不息,從巴黎城中間蜿蜒流過,見證了巴黎滄海桑田的歷史。
歷史告訴我們,巴黎不是一天建造起來的。最初,巴黎只是一個名叫呂戴斯的小鎮(zhèn),位于塞納河中央一個不到半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據說,這個只有居民數百人的呂戴斯鎮(zhèn),后來被稱霸一時的羅馬人強占。羅馬人先將城區(qū)擴展到塞納河左岸,然后再繼續(xù)向左右兩岸發(fā)展。由于高盧族巴黎人在呂戴斯建立過村落,到了公元4世紀,這里才正式取名為巴黎。
隨著法蘭西的演變,巴黎也發(fā)生過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元6世紀初,巴黎業(yè)已變成法蘭克王國的首都。在此后漫長的一千年里,巴黎從歷代封建王朝的都城變成了歷屆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1789年7月14日,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在巴黎爆發(fā),憤怒的巴黎民眾一舉搗毀了封建王朝的監(jiān)獄——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序幕。共和國就把每年的7月14日定為法國國慶日。
歷史也告訴我們,作為巴黎的母親河,塞納河養(yǎng)育過無數的巴黎人,又經過許多代巴黎人的辛勤勞動和不斷創(chuàng)新,把巴黎城建成一個將歷史和現(xiàn)代融合在一起的、更加美麗的花都。
就拿流經巴黎市區(qū)的這段塞納河來說吧。這里蓋起了25座凝聚著法蘭西文明智慧結晶的新老橋梁(整個巴黎河段共有35座橋)。沿著這條河,游艇在兩岸聳立的古老建筑中穿行,滿眼都是波旁宮(法國國民議會)、巴黎市政廳、王宮、盧浮宮、協(xié)和廣場、大小宮殿、夏樂宮、埃菲爾鐵塔等巴黎美景。有人曾描寫道:“從塞納河游艇上看盧浮宮,如同畫壁上的大宮殿,每一塊墻磚上都刻有花雕,連邊門兩座人面獅身像都看得清晰逼真。”從游艇上看巴黎圣母院,那精妙絕頂的建筑藝術,像一樽美酒令人陶醉,教堂的圓形彩色大玻璃窗在陽光下閃耀,引起了多少人的遐想與沉思。從游艇上看兩岸的古老建筑,仿佛聽見法國著名女作家喬治·桑正在輕聲慢語,同波蘭著名鋼琴家肖邦談情說愛,仿佛看到法國著名劇作家伏爾泰站在臨河的窗前觀景,望著波光粼粼的河水尋找靈感。
歷史還告訴我們,塞納河從巴黎市中心蜿蜒流過,見證過無數的巴黎家族在這里繁衍生長,生生不息。而在這些家族當中,就有一個世代暢飲塞納河的河水長大、并隨著巴黎的演變而延續(xù)八百年之久的家族。這就是聞名于世的戴高樂家族。
據法國著名戴高樂傳記作家保爾-瑪麗·德拉戈爾斯所述,戴高樂將軍的祖父朱利安-菲利普·戴高樂在19世紀中,曾經編撰過一部《戴高樂家譜》。書中記載著,1210年,國王菲利普·奧古斯特曾經將位于上諾曼底和塞納河南岸的埃耳伯夫的一塊領地,賜給一位名叫里查爾·戴高樂的先祖。
兩個世紀后,1406年,戴高樂家族中出現(xiàn)了一位時任奧爾良總督的梅西爾·讓·戴高樂。這位勇敢的騎士奉命率一支弓弩手部隊和5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渡過塞納河,以占據夏朗東。1413年,戴高樂總督被委予重任,被派去守衛(wèi)當時遭到勃艮第公爵威脅的圣德尼門。
關于梅西爾·讓·戴高樂的情況,1946年,下諾曼底芒什省圣洛市中學的教員帕特里先生曾致函戴高樂將軍,向他提供過相關情況。
帕特里在信中說,在查理六世執(zhí)政時期發(fā)生過勃艮第派和阿曼涅克派之爭。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借法國這兩大封建派別內訌之機,派兵在諾曼底登陸,入侵法國。當英軍登陸后逼近下諾曼底的卡爾瓦多時,梅西爾·讓·戴高樂總督作為阿曼涅克派的首領之一,在卡爾瓦多指揮過抗擊英軍的維爾之戰(zhàn),直至1418年遭到失敗為止。由于拒絕英軍提出的勸降要求,戴高樂總督被英國人沒收家產,后來他便到勃艮第去定居。
此后又過了兩個世紀,在亨利四世時代,弗朗索瓦·戴高樂作為戴高樂總督的后代,于1604年被封為貴族。接著,尼古拉·戴高樂作為弗朗索瓦·戴高樂的兒子,繼承了祖上的貴族稱號。
到了18世紀,《戴高樂家譜》上的文字記載就變得清晰起來了。此時,在戴高樂家族中出現(xiàn)了一個名叫安托瓦納·戴高樂的先祖(其生平不詳)。他的兒子叫讓-巴普蒂斯特·戴高樂(1720-1797),在巴黎當檢察官。他的孫子叫讓-巴普蒂斯特·菲利普·戴高樂(1756-1832),在巴黎當律師。
此外,在戴高樂家族中,還有一個名叫尼古拉·戴高樂的先祖,當過第戎法院的顧問和調查委員,其出生年月不詳,后死于1737年。
尼古拉·戴高樂膝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讓·戴高樂,擔任巴黎法院律師,也死于1737年。二兒子是安托瓦納·戴高樂,他便是戴高樂將軍的先祖。
安托瓦納·戴高樂膝下有一個兒子,名叫讓-巴普蒂斯特·戴高樂(1720-1798),擔任過巴黎法院的檢察官和法院榮譽勛位管理委員會書記官。
到了19世紀,《戴高樂家譜》翻開了家族史上新的一頁。
讓-巴普蒂斯特·戴高樂也有一個兒子,取名為讓-巴普蒂斯特·菲利普·戴高樂(1756-1832)。他就是戴高樂將軍的曾祖父。
在1789年爆發(fā)法國大革命之際,貴族出身的讓-巴普蒂斯特·菲利普·戴高樂正在巴黎法院供職;1794年,他被當局以“前貴族”為由逮捕。對此,德拉戈爾斯寫道:“如同當時許多出身于長袍貴族的同齡人一樣,讓-巴普蒂斯特·菲利普·戴高樂想要適應法國大革命這個新時代,并從1791年開始取消其姓氏中表示貴族身份的介詞de,使自己的姓和名合并成一個詞——Degaulle。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幸免于在蘇格蘭中學坐牛棚的厄運?!钡?,讓-巴普蒂斯特特·菲利普在厄運面前始終保持鎮(zhèn)定自若。后來,由于羅伯斯庇爾(1758-1794)和富基?!ぬ咕S埃(1746-1795)之死而得到拯救,直至被當局釋放。1812年,56歲的讓-巴普蒂斯特·菲利普到拿破侖“大軍”的郵政部門去服役,當過郵政局長。1814年拿破侖退位,他被迫逃亡國外。第一帝國(1804-1815)垮臺后,他又返回法國,最后在1832年死于霍亂。
讓-巴普蒂斯特·菲利普同索非亞·戈森小姐結婚(時間不詳),生有三個子女:第一個兒子朱利安·戴高樂(1800-1883),他是戴高樂將軍的祖父;大女兒朱斯蒂娜·戴高樂(1795?—1877);二女兒讓娜·戴高樂(1795?—1883)。
行文至此,我們首先應當感謝戴高樂將軍的祖父、歷史學家朱利安·戴高樂(1800-1883)在巴黎編撰《戴高樂家譜》,同時也要感謝戴高樂將軍的父親、巴黎“圣母瑪利亞學?!钡慕虇T亨利·戴高樂(1948-1934)將這本稀世的家譜謄寫清楚,使這部歷史文獻得以完好地保留下來,為世人留下了一部彌足珍貴的、巴黎人的家族史。
二、同里爾馬約家族的聯(lián)姻
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到1890年夏爾·戴高樂誕生,法蘭西民族恰好走過百年歷程,其中包括三次共和、兩次王朝和兩個帝國。
盡管法蘭西在19世紀經歷了百年風雨和百年滄桑,但是,久居巴黎的戴高樂家族卻在法國社會的演變中隨波逐流,處變不驚。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們特立獨行、悠然自得地過著中等資產階級的優(yōu)裕生活。然而,使我們感到特別驚奇的是,戴高樂家族在家庭婚姻問題上依然如故,同里爾的馬約家族繼續(xù)保持著一種長期的聯(lián)姻關系。
毫無疑問,在19世紀的法國,巴黎的貴族后裔同北方里爾的資產者何以有著這樣親密的聯(lián)姻關系,這是一個屬于法國近代政治經濟史的復雜問題。這里,只做簡單的介紹。
朱利安-菲利普·戴高樂(1800-1883)是一位知識淵博的歷史學家。早年就讀于巴黎文獻學院,后來參加過史學研究的復興運動。他的著作頗豐,有《巴黎市郊新史》《關于風景畫家比多先生生平和著作的筆記》《圣母院墓志銘集》等。其中,有一部朱利安-菲利普參與編著的《圣路易傳》(6卷本),戴高樂將軍生前也多次拜讀過。
朱利安-菲利普為人嚴肅,讀書用功,是一位資產階級的人文歷史學者。但是,據將軍的父親亨利·戴高樂所述,盡管朱利安-菲利普放棄天主教信仰,但他卻頑固不化,繼續(xù)憎恨資產階級大革命,不僅憎恨大革命的暴行,而且憎恨大革命的原則、根源和成果。
1835年,35歲的巴黎人朱利安-菲利普·戴高樂娶了29歲的里爾人約瑟芬·馬約小姐為妻。約瑟芬·馬約(1806-1886)出身于里爾一個殷實的資產者家庭,其父是一個經營建筑、紡織、服裝、煙草等的實業(yè)家。
朱利安-菲利普·戴高樂夫婦婚后有三個兒子:老大生于1837年,取名為夏爾·戴高樂(與戴高樂將軍同名同姓),他是戴高樂將軍的大伯父;老二生于1848年,取名為朱爾·戴高樂,他是將軍的二伯父;老三生于1850年,取名為亨利·戴高樂,他就是戴高樂將軍的父親。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約瑟芬·馬約是一位先成家、后立業(yè)的杰出女性。她在1835年同朱利安-菲利普·戴高樂結婚,然后經過長達十多年的自學寫作和苦斗,終于成為一位共和派的女作家。
1849年,約瑟芬·馬約在里爾出版著作《北方歷史游記》。此后,她陸續(xù)發(fā)表了包括小說《我叔叔的一家》《瓦萊里·德·蒙洛爾》《阿德馬爾·德·貝卡斯泰爾》等在內的許多文學作品,以及《夏托布里昂傳》《愛爾蘭的解放者奧科內爾》等傳記作品。此外,她還主編過《家庭通訊集》,并以一種卓越的勇敢精神發(fā)表過一篇紀念“烏托邦社會主義”大師蒲魯東的傳略,以及一篇緬懷巴黎公社委員、《起義者》作者朱爾·瓦萊斯的文章等??傊?,約瑟芬·馬約是一位勤奮而多產的著名女作家,她在18家法國出版社里,出版過50本小說集和詩歌集,而這些著作在法國國立圖書館的作家書目中占據很大篇幅,前后有八頁之多。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朱利安-菲利普·戴高樂夫婦一家在事業(yè)上不斷取得進步,他們大多在法國文化學術領域里有過非凡的成就。戴高樂將軍的大伯父夏爾·戴高樂(1837-1880)是一個專門研究19世紀凱爾特人語言和文明的歷史學家。戴高樂將軍的二伯父朱爾·戴高樂(1848-1932)是一個成績斐然的昆蟲學家,其著作有收錄五千種胡蜂和蜜蜂詞條的《法國膜翅目昆蟲總目》。戴高樂將軍的父親亨利·戴高樂則是一位早年從軍、后來改行教書、致力于教會辦學事業(yè)的中學教員。
這里,我們愿意重點介紹一下這位教子有方的英雄父親。
亨利·戴高樂(1850-1934)出身于巴黎的書香門第,早年參加過巴黎綜合工科學校的入學考試,但他后來卻沒有參加復試。此后,據說他曾獲得過法律和文學學士學位,但相關情況不詳。
1870年,亨利·戴高樂20歲時,趕上了一個充滿戰(zhàn)爭風云的特殊時期。這個由普法戰(zhàn)爭與巴黎公社交織在一起的時期,從1870年7月至1871年5月,歷時十個月之久。
在此期間,青年亨利·戴高樂曾加入過國民自衛(wèi)軍,在巴黎圣德尼參加過斯坦-布爾熱之戰(zhàn),并在此戰(zhàn)中手臂負傷。
1871年1月,當普魯士軍隊圍困巴黎,對其北郊圣德尼和拉庫爾納夫等地進行轟炸時,亨利·戴高樂在抗擊普軍的戰(zhàn)斗中指揮過國民自衛(wèi)軍第三連。當時,這位愛國的法蘭西軍人堅決反對停戰(zhàn),認為同普軍停戰(zhàn)是一種“變相的投降”。因此,后來亨利·戴高樂對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遭到的失敗耿耿于懷,始終都感到痛苦和悲傷,總希望有一位新國王來拯救法蘭西。
在普法戰(zhàn)爭和內戰(zhàn)結束后,亨利·戴高樂曾一度在塞納省政府供職。然后,他應巴黎耶穌會的招聘,改行當了教會學校的哲學、數學和文學教員。
亨利·戴高樂起先在巴黎沃吉拉街389號圣母瑪麗亞教會學校里教書,后來在1901年擔任這所學校的學監(jiān)。
然而,20世紀初,在第三共和進入發(fā)展中期之后,法蘭西國內又燃起了宗教斗爭的烈火。政府在1904年7月2日頒布禁止一切教會學校辦學的法令,又在1905年12月9日頒布《政教分離法》,然后大張旗鼓地驅逐耶穌會教士。在圣母瑪麗亞教會學校遭到關閉的困境中,亨利·戴高樂不僅清理了圣母瑪麗亞教會學校的資產,而且在巴黎巴克街建立豐塔納學校。此后,他還到圣熱納維埃夫學校去教書。
亨利·戴高樂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在巴黎教會學校教書育人近40年之久,可謂桃李滿巴黎。他教的學生大都是富家子弟,他們出身于有智慧和有教養(yǎng)的天主教徒或資產者的家庭。所以,在亨利教過的學生當中,出現(xiàn)過一些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在法國軍政界嶄露頭角的名人,如法軍元帥拉特爾·德塔西涅和勒克萊爾·德·奧泰克洛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斯和馬塞爾·普雷沃斯特、法學家朱利奧·德·莫朗迪埃爾和紅衣主教熱利埃等。
1886年7月31日,36歲的亨利·戴高樂同比他小6歲的、里爾籍的讓娜·馬約(1856-1940)結婚。這樁婚姻是親上加親,因為從祖母約瑟芬·馬約那邊的旁系親屬來算,讓娜·馬約小姐應是亨利·戴高樂的表妹。她出身于里爾一個經營花邊業(yè)的實業(yè)家家庭,其父是朱爾-埃米爾·馬約,其母是朱莉·瑪麗·馬約-德拉諾瓦。老馬約夫婦生有一兒三女:除了嫁到巴黎的大女兒讓娜以外,還有兒子朱爾·馬約、女兒呂西·馬約和諾埃米·馬約。
盡管亨利·戴高樂和讓娜·馬約屬于晚婚,但他們婚后卻期盼兒女滿堂。在婚后短短的十年間,亨利·戴高樂夫婦一共生有五個子女:長子格扎維?!ご鞲邩罚?887-1955),后來當了一名礦山工程師;長女瑪麗-阿涅斯·戴高樂(1889-1982),1910年,她嫁給了在比利時工作的工程技術專家阿爾弗萊德·卡尤;次子夏爾·戴高樂(1890-1970),他就是這部傳記的主人公夏爾·戴高樂將軍;三子雅克·戴高樂(1893-1946),后來像兄長格扎維埃一樣,也當了一名礦山工程師;四子皮埃爾·戴高樂(1897-1959),早年學過金融,二戰(zhàn)后從政,曾擔任過巴黎市議會主席這樣的要職(那時尚無巴黎市長一職)。
上述是關于戴高樂家族和馬約家族的簡略介紹。下面,我們就好講述戴高樂將軍的“人之初”了。
三、夏爾·戴高樂在里爾誕生
1890年對于十九世紀末的法蘭西來說,是一個吉祥如意的年份。在薩迪·卡爾諾總統(tǒng)和夏爾·戴高樂·德弗雷西納總理的領導下,第三共和業(yè)已進入了第二十個年頭。盡管19世紀80年代政局動蕩,政府更迭頻繁,但是為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而在巴黎舉辦的1889年世博會,以及專門在塞納河畔建造高聳云天的埃菲爾鐵塔等重大事件,都顯示出第三共和國的活力,標志著它將進入一個穩(wěn)步發(fā)展的階段。
對于巴黎的戴高樂家族和里爾的馬約家族來說,1890年也是一個吉祥如意的年份。繼1887年兒子格扎維埃·戴高樂和1889年女兒瑪麗-阿涅斯出生之后,讓娜·馬約在這年初懷上了第三個孩子。十月金秋,她開始做好到里爾去分娩的準備,因為按照當時法國北方地區(qū)的民俗,女兒必須回娘家分娩和坐月子,嫁到巴黎的讓娜·馬約也不例外。
隨著深秋時節(jié)的到來,讓娜·馬約的預產期也越來越臨近。亨利·戴高樂像前兩次一樣,陪著其即將臨盆的妻子,乘火車回到了她的娘家。
馬約一家住在里爾公主街9號。據當年《北方之聲報》總編輯馬爾克所述,公主街在老城區(qū)是一條遠近聞名的商業(yè)街,具有兩個特點:一、老街以德勒運河為鄰,沿街設有許多貨棧、畜欄和屠宰場,人來人往,到處是那些內河航行的駁船水手,在碼頭上裝卸貨物的小工;二、老街是一個大眾化街區(qū),老街的居民大多是社會底層的老百姓,以及少數雜居在此的商賈、廠主、房東等中產階層,所以街上的小咖啡館比比皆是。
公主街9號是一幢白色的兩層老房子。1872年,朱爾-埃米爾·馬約買下這幢老房子,并把它改建成一個專門生產羅紗、花邊、透明窗紗等紡織品的工場。6年后,由于馬約家人丁興旺,住房有些緊張,老馬約就把這幢老房子從工場改建成住房。馬約家族的一家人都喜歡這幢兩層老房子,親切地稱它為“公主街王國”和“外婆的老房子”。
從外表上看,老房子的外觀呈U形,有一座主樓和左右兩個側樓。在主樓的正門上方左側,有一個供奉神靈的壁龕。壁龕里有一尊圣母德拉福伊的塑像,透過外面的鐵柵,這尊圣母像清晰可見。
老房子底層有一間大客廳。大客廳的一角擺著一張用桃心木做的長桌,長桌四周放著12把高椅,椅子腿上雕有栩栩如生的獅子頭。大客廳的另一角則陳列著一架時髦的大鋼琴。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客廳的墻壁上,還高掛著巴黎戴高樂家族先祖的照片。在這些先祖當中,有在17世紀初被封為貴族的弗朗索瓦·戴高樂,有在18世紀保持其貴族名分的尼古拉·戴高樂、安托瓦·戴高樂(生卒年月不詳)和讓-巴普蒂斯特(1720-1797),以及在19世紀的朱利安·菲利普·戴高樂(1801-1883)等。
老房子上下兩層,底層有6扇用大玻璃做成的觀景窗,光線很好;二樓則有12扇窗戶,光照比樓下更好。
老房子房間很多,共有25間。其中,左側樓住著讓娜·馬約的父母親,右側樓則住著她的妹妹諾埃米·馬約和妹夫居斯塔夫·德科爾比。在這些房間當中,就數老馬約夫婦的臥室面積最大,陳設最好。大臥室里,有一張掛有帷幕的船形床,一張19世紀路易-菲利普時代式樣的寫字臺,以及一個用大理石砌成的壁爐。每當讓娜·馬約回娘家來生產時,老馬約夫婦總是把他們的大臥室讓出來,給心愛的女兒住。
到了1890年11月份,蕭瑟秋風從北邊的英吉利海峽吹來,使里爾的空氣中充滿著陣陣寒意。但在公主街9號的老房子里,這些天來,家人們都喜歡在大客廳里聚合,圍坐在老馬約夫婦周圍,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焦急地等待著讓娜·馬約的分娩。
1890年11月22日,凌晨4時許,從公主街9號“外婆的老房子”里傳出了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在這萬籟俱寂的夜間,這一聲啼哭顯得格外響亮。它像報春的雷聲一樣帶來了一個天大的喜訊:戴高樂家族又添了一個新的男嬰。
亨利·戴高樂聞訊后,激動得半天說不出話來。中年又得一子,心里自然是感到無比喜悅。他在岳父母的催促下,馬上給這個躺在妻子枕頭旁的漂亮男嬰起了一個頗為復雜的名字:夏爾·戴高樂·安德烈·約瑟夫·瑪麗·戴高樂(Charles Andre Joseph Marie de Gaulle),簡稱是夏爾·戴高樂。所謂夏爾,舊譯為“查理”,正如1364年即位的查理五世、1824年即位的查理十世等顯示的那樣,這是一個與法國國王和歐洲皇帝有關的名字。亨利·戴高樂精通法蘭西歷史,給男嬰取了一個像夏爾·戴高樂這樣的帝王名字,無疑是對兒子的將來寄托著無限的希望。
1890年11月22日既是一個非常幸福的日子,也是一個非常忙碌的日子。這天,亨利·戴高樂為新生男嬰辦了三件大事。第一件,父親亨利到里爾市政廳去辦理“夏爾·戴高樂”的出生登記。當時有兩名證人在場,他們是醫(yī)生弗朗索瓦·范普特根和馬車夫奧斯卡·勒迪克。
第二件,父親亨利到里爾加爾默羅會的圣安德烈教堂,為夏爾·戴高樂舉行了洗禮。在男嬰的受洗儀式上,亨利·戴高樂接受了馬約家族的親朋好友們的祝福,并向他們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第三件,父親亨利以他妻子和本人的名義,向大家宣布了男嬰的教父和教母,并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這對教父和教母是從里爾的親戚中挑選出來的。夏爾·戴高樂的教父是姨媽諾埃米·馬約的丈夫、里爾天主教學院的教授居斯塔夫·德科爾比;他的教母則是他的另一位姨媽呂西·馬約。
讓娜·馬約在里爾平平安安地生下了夏爾·戴高樂,并且在坐月子的這段時間里得到了娘家人的細心伺候和悉心照顧。這樣過了數月,1891年年初,讓娜·馬約和夏爾·戴高樂母子在亨利·戴高樂的陪同下回到了巴黎,回到了塞納河畔的家里。
由于在里爾誕生,戴高樂將軍在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戰(zhàn)爭回憶錄》里寫道,他是一個“巴黎的小里爾人”,字里行間透露出他心中特有的一種北方情結。
四、教會學校和家庭的啟蒙教育
1895年11月,童年夏爾·戴高樂被父親亨利送進了巴黎第17區(qū)的圣托馬斯-達坎學校,在那里接受小學的啟蒙教育。這是一所由圣托馬斯-阿奎那基督教兄弟會主辦的教會學校。夏爾·戴高樂在這里無憂無慮地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上У氖?,出于歷史的原因,有關夏爾·戴高樂的小學檔案都沒有保存下來。
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肯定的,童年夏爾·戴高樂在圣托馬斯-達坎學校上五年級時,是一個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好學生。因此,夏爾·戴高樂在1900年10月跳了一級,被父親亨利直接送進了巴黎圣母瑪利亞學校,接受初中的啟蒙教育。
圣母瑪利亞學校開設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圣經、宗教史、法國史、地理、數學等課。學生功課很重,是一所清規(guī)戒律很多,對學生的苛求也很多的教會學校。如有學生違反學校紀律,則要對學生進行處罰。
應當指出,在20世紀初的法國教會學校里,宗教教育在學生的啟蒙教育中占有一個突出的重要地位。夏爾·戴高樂像其他所有的學生一樣,每天都要參加彌撒,誦念《玫瑰經》,并且進行早晚兩次禱告。
再有,新學期伊始,每個學生都必須進行為期三至四天的正式靜修。對于少年夏爾·戴高樂來說,這種從教會學校接受的宗教教育,就像他從天主教徒的家庭里接受的宗教教育一樣,都是至關重要的。從此,夏爾·戴高樂就開始信奉天主教,并且?guī)资耆缫蝗盏匦扌刑熘鹘獭?/p>
1901年5月16日,夏爾·戴高樂在其父親和母親、教父和教母等親人陪伴下,參加圣母瑪利亞學校舉行的首次“圣餐”儀式,正式告別了他的童年時代。
1902年,夏爾·戴高樂在父親亨利·戴高樂的敦促下刻苦學習,學習成績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他開始掌握拉丁語的語法,既能大段地背誦西塞羅、愷撒、昆圖斯·庫爾提烏斯等人的文章,也能背誦希臘語文法比較簡單的伊索寓言,以及奧維德的詩篇和盧奇安的節(jié)選作品。
1904年,夏爾·戴高樂的學業(yè)有了全面的提高。在拉丁語課上,他能閱讀薩盧斯特、李維和維吉爾的作品;在希臘語課上,他能閱讀塞諾芬、圣約翰·克里索斯托、普魯塔克、圣巴西勒等人的作品;在修辭學課上,他讀過西塞羅、狄摩西尼和圣約翰·克里索斯托的作品;在歷史課上,他學過法蘭西歷史和圣女貞德的抗英斗爭史等。此外,他還學過哲學和天主教的教義。
正當少年夏爾的學業(yè)開始打下基礎時,1904年7月7日,法國政府,為了打擊國內教權主義勢力,頒布了一項關于禁止一切宗教團體從事教育的法律。換言之,孔勃政府違背了瓦爾代克-盧梭政府對羅馬教皇萊昂十三所做的、善待教會的承諾,禁止一切法國教會學校辦學。于是,全國關閉了3000所天主教教會學校,巴黎沃吉拉爾街389號的耶穌會學校則首當其沖。
為了讓夏爾·戴高樂繼續(xù)接受正規(guī)的天主教教育,父親亨利決定通過耶穌會朋友的幫助,將他轉學到比利時瓦隆地區(qū)(法語區(qū))的安托萬中學。安托萬中學位于圖爾奈市的郊區(qū),離比法邊界只有30公里,而且與法國的里爾遙遙相對,是由那些為了躲避法國政府迫害而被迫流亡比利時的耶穌會教士開辦的。
1907年10月8日,17歲的夏爾·戴高樂同將近15歲的弟弟雅克一道,第一次離鄉(xiāng)背井,從巴黎乘火車到比利時圖爾奈,在安托萬中學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
1908年夏天,青年夏爾·戴高樂從安托萬中學畢業(yè)?;貒?,他曾利用過暑假這個機會,到德國的巴登州和黑森林州去旅行了6周。此次旅行對他鍛煉德語口語和實地了解德國國情很有幫助。
10月,夏爾·戴高樂在父親的精心安排下,就讀于圣斯坦尼斯拉夫中學的預備班,準備在1909年報考其夢寐以求的圣西爾軍校。與此同時,他們全家遷到了17區(qū)圣-弗朗索瓦-格扎維埃廣場3號。
在回顧夏爾·戴高樂從教會學校接受的啟蒙教育中,我們不難看出,夏爾·戴高樂的求學道路是同其父親悉心的關心和愛護分不開的。亨利·戴高樂既是夏爾親愛的父親,又是夏爾最好的老師。毫無疑問,當年家庭的啟蒙教育對夏爾·戴高樂的成長和進步,曾經產生過何等重大的影響。
這里有兩個事例可以說明父親亨利對少年夏爾進行的啟蒙教育。
第一件事就是1970年的普法戰(zhàn)爭。父親喜歡在家里,特別是在飯桌上,向夏爾·戴高樂和他的姐姐和兄弟講述19世紀下半葉發(fā)生的歷史故事,特別是普法戰(zhàn)爭的失敗,以及由此帶來的喪權辱國、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的惡果。父親常?,F(xiàn)身說法,比如他青年時代參加過普法戰(zhàn)爭;在巴黎北郊“斯坦-布爾熱”之戰(zhàn)中打過仗,也受過傷。
當父親講述這段悲慘的歷史時,母親也回憶起馬約家族在里爾的痛苦經歷。讓娜對夏爾·戴高樂他們說,她十多歲懂事時,曾親眼看見自己的父母親在公主街9號家里流淚說:“巴贊元帥投降了!”當時,拿破侖三世于1870年9月2日在色當投降,而巴贊元帥于1870年10月27日在梅斯率17.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
這些傷心欲碎的往事都是戴高樂家里的老生常談。正如父親經常對夏爾·戴高樂他們所說的那樣,他在課堂黑板上給法蘭西地圖戴上了黑紗,就像法國民眾到巴黎協(xié)和廣場,給那里的斯特拉斯堡雕像披上黑紗那樣。
第二個事例就是1894年10月的德雷福斯“間諜”案。盡管德雷福斯案件發(fā)生時,夏爾·戴高樂還只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不懂世事,但是,這個案件延續(xù)了12年之久。當德雷福斯案件1906年7月重新審理時,夏爾·戴高樂已經長大,變成了一個懂事的青少年了。因此,就整個案件的過程來說,青少年夏爾·戴高樂同父親一樣始終關注著德雷福斯案件,并對此留下過不可磨滅的印象。
最初,父親對夏爾·戴高樂他們講述案件的經過,說法國軍事當局于1894年10月13日,以“德國間諜”的罪名逮捕了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緊接著,11月1日,雷恩軍事法庭開庭對這位阿爾薩斯籍的猶太人、炮兵上尉進行起訴。此事不僅引發(fā)了法國社會輿論的重大關注和強烈抗議,而且使法國社會在德雷福斯案件問題上發(fā)生嚴重分裂。其中,左翼作家埃米爾·左拉曾在法國《震旦報》上,發(fā)表過轟動一時的檄文《我控訴》,控訴當局無理迫害德雷福斯的滔天罪行。社會黨領袖讓·饒勒斯則拍案而起,為德雷福斯上尉進行無罪辯護。
實際上,所謂的德雷福斯“間諜”案是一起冤假錯案。其真相是,德雷福斯是一位出色的參謀部軍官,指控他向德國大使館傳遞軍事文件,這純屬子虛烏有。
經過漫長的十二年,1906年7月12日,法國最高法院重新審理了德雷福斯“間諜”案。最后判決結果是,宣布撤銷雷恩軍事法庭的原判,恢復德雷福斯的軍職。德雷福斯的冤案最終在20世紀初,得到了平反昭雪。
總之,父親亨利堅持認為,德雷福斯上尉是清白無辜的。此案不僅關系到法國軍隊的榮譽和威望,而且涉及法軍的命運和法蘭西的團結。而當年,青少年夏爾·戴高樂的觀點是同其父親一致的。
此后,夏爾·戴高樂在其漫長的軍人生涯中,還時常想起當年的德雷福斯“間諜”案。比方說,1938年,戴高樂上校在《法蘭西和它的軍隊》一書中,談到了德雷福斯案件問題。他強調指出:“這個案件是一個司法錯誤,對法國軍隊、法蘭西祖國和國家團結來說,則是一個反面教材?!贝送猓€認為,支持德雷福斯的人們賦予這個案件以“政治和道德的意義”,其結果對法軍是“有害的”,因為軍隊在和平主義的壓力下將失去民眾信任、戰(zhàn)斗力和內部團結。
又如,1962年12月的一天,戴高樂將軍在愛麗舍宮,談到了德雷福斯案件。這位年逾古稀的開國總統(tǒng)對政府發(fā)言人、新聞部長阿蘭·佩雷菲特說:“是法官搞錯了。軍事法庭對德雷福斯判了刑。魏剛將軍則繼續(xù)相信德雷福斯有罪!在德雷福斯得到平反后幾十年的今天,有些軍人還在相信德雷福斯有罪,這充分證明他們是一幫蠢人。”
當然,在20世紀初,父親亨利在家里向少年夏爾講述的歷史還遠遠不止這兩件事。他還講述過1898年法國軍人在非洲蘇丹的法紹達向英軍投降的事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國內進行的社會斗爭,20世紀初關于“政教分離”問題展開的宗教斗爭等事件。
五、愛祖國、愛讀書和愛寫作
在夏爾·戴高樂的頭腦中,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思想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來源于他少年時期接受的啟蒙教育和經歷的人生體驗。亨利·戴高樂作為第一位啟蒙老師和慈祥、友善、負責的父親,曾在少年夏爾的心靈里播下過愛國主義思想的種子。
夏爾·戴高樂是一位可愛可敬的法蘭西少年,他從小就愛祖國、愛讀書和愛寫作。
少年夏爾·戴高樂熱愛法蘭西。在這位英俊少年純真無邪的眼睛里,法蘭西就像童話故事里那位美麗的公主和博物館油畫里那位美麗的圣母。
巴黎是夏爾·戴高樂認識法蘭西之美的第一個窗口。他從小就同父母、姐姐和兄弟一道環(huán)游過巴黎,親身體會到美麗的巴黎是祖國光榮和夢想的標志。這種體會是那樣深刻,以至他在花甲之年曾用詩一般的語言來贊美巴黎。他寫道:“作為一個誕生在里爾而居住在巴黎的青年,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光榮的標志更使我感動的了。這里,有巴黎圣母院的夜景,有凡爾賽宮壯麗的黃昏景色,也有陽光照耀下的凱旋門。在榮軍院(拿破侖墓)的穹頂下面,還有被法國軍隊奪來的敵人軍旗,在瑟縮顫抖著?!?/p>
法國北方的加萊則是夏爾·戴高樂認識法蘭西之美的第二個窗口。孩提時代的夏爾·戴高樂,每年都要到加萊的姨媽和教母呂西·馬約家去度暑假。呂西·馬約在維姆勒擁有一所別墅,那里離海濱只有一箭之遙。1806年,拿破侖·波拿巴在維姆勒,為老兵們建立了一個著名的海濱療養(yǎng)地,被譽為“北方的尼斯”。
在維姆勒,除了同馬約家族的表親們一道玩球、拔河和做鉛兵游戲之外,夏爾·戴高樂最喜歡的事情是在海濱觀看“乳白海岸”的大海美景,眺望大海中洶涌澎湃的波濤,并且下海同小伙伴一道游泳。有時候,他游泳后就到拉迪格海濱去散步,或者在海灘上跑步前進。
法國西南部的多爾多涅,則是夏爾·戴高樂認識法蘭西之美的第三個窗口。在20世紀初,父親亨利用多年積攢下來的5000法郎,在多爾多涅河的低谷地區(qū)韋爾泰亞克買了一座名為“拉里熱里”的度假別墅?!袄餆崂铩闭嫉?5公頃,由草地、麥地和葡萄園組成,外加一個小城堡和兩個建于15世紀的小塔樓。1901年夏天,當11歲的夏爾·戴高樂第一次坐火車到南方去,看到多爾多涅河畔綺麗的自然風光,以及一片與北方海濱截然不同的,綠色、富饒、多彩多姿、一望無垠的南方大地時,他的心里是多么激動和欣喜若狂?。?/p>
少年夏爾·戴高樂喜歡博覽群書。對此,1981年,年逾九旬的瑪麗-阿涅斯·戴高樂在接受戴傳作家米歇爾·托里雅克的采訪時深情地回憶說,當年她弟弟夏爾·戴高樂是在亨利的培養(yǎng)和指導下,對法蘭西文學、歷史和詩歌產生濃厚興趣的。
除了前面所說的講述歷史以外,父親亨利還在自己家里營造了一個喜愛詩歌、朗讀詩歌和學習亞歷山大詩體的氛圍。每逢星期日,父親總是在家里,給大家朗讀戲劇家拉辛、莫里哀、高乃依等人所寫或所演的劇本,使夏爾·戴高樂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然后,夏爾·戴高樂整天都在練習朗讀,加強記憶力,并且很快使自己博聞強記起來。他可以一字不落地默誦埃德蒙·羅斯唐所著的《雛鷹》,還可以背誦古希臘詩人、拉丁古典作家作品中的最精彩的段落。
在父親的熏陶下,少年夏爾·戴高樂如饑似渴地閱讀過法國作家和外國作家的作品。小時候,他讀過一些兒童讀物及其插圖,如巴比倫的通天塔、諾亞方舟、羅賓遜、“無家者”等;稍大一些時,他就開始閱讀儒勒·凡爾納、保羅·費法爾、埃德蒙·阿布的作品;再大一些時,他就讀狄更斯、羅斯當、波爾多、布爾熱、都德維涅、夏托布里昂、尚福爾、薩曼、莎士比亞、凡爾蘭、波德萊爾等名作家的著作。
通過課外閱讀,夏爾·戴高樂從書本上認識了三位主要的啟蒙老師:夏爾·貝璣、亨利·貝格森和莫里斯·巴雷斯。
夏爾·戴高樂還喜歡文學創(chuàng)作。父親的啟蒙教育不僅使少年夏爾的思想早熟,而且使他深邃的思想同他文學的天賦結合在一起,從而寫出一些閃耀著愛國主義思想光芒的詩文。這樣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
1905年夏天,15歲的夏爾·戴高樂到多爾多涅河畔的鄉(xiāng)間別墅“拉里熱里”去度假。他曾經獨自一人在林園里,坐在柏樹下的一塊石頭上,用豐富的想象力去構思一部題為《南錫保衛(wèi)戰(zhàn)》的軍事幻想小說。
夏爾·戴高樂在《南錫保衛(wèi)戰(zhàn)》中,講述了一個以1930年法德兩國爆發(fā)假想戰(zhàn)爭為題材的故事。
少年夏爾在小說中自稱為戴高樂將軍。他寫道:“1930年,德國對法國宣戰(zhàn)。戴高樂將軍同德·布瓦代弗爾將軍一道,指揮了一場將南錫從德軍的重圍中拯救出來的反擊戰(zhàn)。
“德軍分三路跨越了孚日山區(qū)。第一支部隊擁有20萬人和500門炮,沿著瑞士的邊界線前進,然后經過貝爾福向巴黎進發(fā)。第二支部隊則直接跨越山區(qū),向南錫進發(fā)。這支部隊擁有17.5萬人和480門炮……
“法軍很快就組織了反擊。戴高樂將軍奉命率領20萬人和518門炮,德·布瓦代弗爾將軍則率領15萬人和510門炮。1930年2月10日,法軍投入了戰(zhàn)斗。戴高樂將軍很快制訂了他的作戰(zhàn)計劃。必須拯救南錫,然后援助德·布瓦代弗爾將軍,在德軍進行會合——如果德國人會合,那就對我們非常不利——之前,就把敵人消滅。”
關于這部小說里出現(xiàn)的地名,夏爾·戴高樂多半是從多爾多涅省的地圖上借用的。在夏爾·戴高樂的筆下,南錫戰(zhàn)役有時是在法國東北地區(qū)的南錫進行,有時則是在法國西南地區(qū)的韋爾泰亞克一地進行。經過許多次交鋒,也經過許多次前進和撤退,法國軍隊打到別墅拉里熱里附近。法軍的炮彈像雨點一樣,在“香檳”和“馬勒伊”的空中落下。
1908年,18歲的青年夏爾在報考圣西爾軍校前夕,滿懷青春的激情寫下一首為祖國戰(zhàn)死疆場的無題詩,抒發(fā)其壯烈的愛國主義豪情。這里,讓我們讀一讀這首來自法蘭西的青春之歌吧!
我愿!……
如果我必將死去,我愿死在戰(zhàn)場上,
這時我的靈魂,
依然披著戰(zhàn)火掀動的如醉如狂的喧囂,
那寶劍的威武與清脆的撞擊聲,
使戰(zhàn)斗者悲壯地視死如歸。
我愿死在夜晚,
市區(qū)的夕陽可能使離別少一些遺憾,
并為死者蒙上遮體的喪服,
夜晚……與夜俱來的將是上帝賜予的和平,
當我死去的時候,在心窩和眼睛里,
我將得到星光凝重的安寧。
為了死而無憾,
我愿死在夜晚,
那時,我將看到,
光榮之神在床頭向我展示,
節(jié)日盛裝的祖國,
那時,我雖已精疲力竭,
卻能在死神來臨的簌簌聲中,
感受到光榮之神在我額頭上灼熱的一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