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很貴,日本便宜”這個現(xiàn)象在很多戶外品牌上都有體現(xiàn),尤其是在一些中高端品牌。以下列舉4個在日本市場性價比超高的戶外品牌,深受中產喜愛:
"1. The North Face (北面)"
"原因:" 北面在國內的定價普遍較高,但其在日本市場的定價相對親民很多。尤其是其經典款產品,如外套、背包等,在日本官網或實體店的價格往往比國內便宜至少20%-30%。此外,日本市場的促銷活動也更多,經常能以更低的價格入手。
"推薦產品:" 外套 (如 ThermoBall 系列)、背包 (如 Absorbent 65)
"2. Patagonia (巴塔哥尼亞)"
"原因:" 巴塔哥尼亞以環(huán)保理念和高品質產品著稱,其在國內的定價也相對較高。但在日本,由于其龐大的銷售網絡和成熟的供應鏈,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而且,巴塔哥尼亞在日本經常推出各種促銷活動,折扣力度很大,經常能以優(yōu)惠價格購買到心儀的產品。
"推薦產品:" 外套 (如 Torrentshell 系列)、褲子 (如 Hike Pant 系列)、背包 (如 Flash 60)
"3. Arc'teryx (始祖鳥)"
"原因:" 始祖鳥是高端戶外品牌的代表,其產品在國內的定價非常高,屬于奢侈品級別。但在日本,
相關內容:
錢包先哭:一件北面紫標沖鋒衣,國內專柜標2999,日本大阪心齋橋店直接砍到1200,還不用搶。

到底誰在賺差價?

我上周剛幫三個同事人肉背回五件北面、兩件始祖鳥、一雙KEEN,登機箱差點合不上。
過海關那瞬間,腦子里只有一句話:國內戶外店是在賣衣服,還是在收中產智商稅?
先說北面。
國內限量紫標炒到五千往上,日本紫標日常價就是國內五折,還不用配貨。
更離譜的是,日本店員會拿軟尺幫你量肩寬背長,再遞上一杯熱茶。
國內導購只會說“這款很火,只剩L”。

Montbell更夸張。
Plasma1000羽絨服,國內電商常年斷貨,日本街邊店隨手拎,折完七百出頭。
我試了下,塞礦泉水瓶大小的收納袋,輕得像沒裝東西。
國內想買到?
得加三百找代購,還得賭真假。
始祖鳥BetaLT,國內吊牌價7200,京都河原町店直接貼七折紅簽,再退稅,到手三千六。

店里大爺用口音英語告訴我:中國人買得多,他們干脆把S、M碼多備一倍。
聽得我又爽又心酸。
KEEN的“丑萌”涼鞋,北京西單賣一千二,大阪臨空奧萊四百五,還能挑顏色。
旁邊日本大叔一口氣拿三雙,說是給全家去露營穿。
我默默把僅剩的42碼揣進籃子,像撿到寶。
一路逛下來,我發(fā)現(xiàn)日本門店有個共同點:

價格標簽旁邊永遠貼著“產地、克重、推薦場景”,清清楚楚。
國內標簽只寫“潮流、機能、限量”,生怕你看懂。
更扎心的是,日本店員真拿戶外當回事。
我問Montbell羽絨服能不能扛北海道零下十度,小哥直接掏出溫度標尺,現(xiàn)場演示透氣指數。
國內導購只會背廣告詞:極寒科技,無懼挑戰(zhàn)。
說到底,國內貴不是貴在稅,貴在層層加價和饑餓營銷。

日本便宜,也不是因為日元貶值,而是人家把戶外當日常,不靠講故事賺錢。
回程飛機上,我算了筆賬:
五件裝備,日本買比國內省下一臺iPhone。
省下來的錢,夠我再去北海道滑一次雪。
結論一句話:
中產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別再被“限量”“聯(lián)名”忽悠。

機票加行李額,可能比國內專柜更便宜,還能順路吃碗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