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聲沈響,頭燈輕掛,木盆育生命。
中元祈福,先人魂魄,千山渡海行。
纏綿似縷,情慾仇恨,怨爭奪擄掠。
輪迴轉世,娓娓細述,盡在不言中。
《醮》是一場尋根之旅,由藝術總監(jiān)林麗珍透過自身文化的反思,欲重新尋回臺灣土地的傳統(tǒng)情感,更在歷經(jīng)洗鍊凈化后,深刻體認沒有族群、文化之分,人類與天地自然之間共同擁有的根源,是創(chuàng)作者畢生所尋覓的根本。透過《醮》,傳達出一種生命的態(tài)度,是禮敬天地的虔誠心以及慈悲為懷的柔軟心。
靈感取自漳泉械斗的臺灣民間信仰祭儀,無垢舞蹈劇場的創(chuàng)團之作《醮》1995年于國家戲劇院首演,1998年更成為50年來首次受邀至亞維儂藝術節(jié)演出的臺灣舞團作品。取材自臺灣常民文化,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jiān)林麗珍融合舞蹈、南管吟唱及民間信仰等元素,并于創(chuàng)團三十週年之際,回到首演地點再現(xiàn)此作?!鄂础穼⒃?月31日至6月2日于國家戲劇院登場,邀請觀眾一同進入臺灣最深層的集體記憶。
《醮》的十二段回憶,撫慰靈魂:定、靜、鬆、沉、緩、勁
沉重的鼓聲,開啟了陰陽兩界的大門,《醮》以十二響僧波鑼開場,十二場故事與回憶由此開始:〈凈場〉、〈啟燈〉、〈引鼓〉、〈獻香〉、〈點粧〉、〈遙想〉、〈引路〉、〈芒花〉、〈引火〉、〈水映〉、〈孤燈〉、〈煙滅〉。
信仰的象徵——媽祖,引領幽魂渡海,緩緩進入儀式;凈身代表著儀式的初始;纏綿卻含蓄內斂的情感,在相互牽引的二人發(fā)酵流露;潛藏的仇恨倏地爆發(fā),如野獸般掠奪攻擊;柔軟的水撫慰了靈魂,悲情化為包容,生命在大地之河里傳承與輪迴;孤燈燃亮,冥紙散飛,儀式在心經(jīng)的迴蕩聲里終了。
是回憶的一隅,亦是想像的一方。
《醮》將舞蹈回歸最原始、最純凈的,強調透過的過程,如蝸行般吋吋推進筋肉及骨節(jié),發(fā)現(xiàn)身體內部宇宙集千古的記憶與情感,從心境的超脫而自然產(chǎn)生的動作,具有內歛而深沉的凝聚力,而最令人動容的,絕非只是動作,而是演出者本身在每一個瞬間,完全奉獻給觀者的無限能量。
整體表演結構也透過電影的手法,在特殊加深的舞臺上,創(chuàng)造出時空相疊的跳接以及深遠空靈的氛圍;角色位置多變的切割,借用攝影鏡頭運動的概念,強化了作品編排上的能量堆積與爆發(fā);抽象而意義多變的布幔、芒花,成為舞作的另一主角,芒花起,顫動了人世的野性,布幔落,撫慰了大地所有的生命。音樂則從南管、人聲吟唱,僧波鑼、大鼓、銅磬等中國傳統(tǒng)打擊樂器,到電子環(huán)境音樂,擷取的素材豐富而廣泛,以在當下能引起與身體內在及外在情境的共鳴,引導觀者進入更深層的互動與回應。
常民祭儀:從舞作找回感動
《醮》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漳泉械斗中元普渡的臺灣民間信仰祭儀,包含廟會的迎神賽會、節(jié)慶時的民俗藝陣,以及醮事中的野臺氛圍等。舞作分為十二個段落,并藉水、燈、布、香火、芒花等元素,在神圣祭儀中傳承世代記憶,祈保蒼生平安。林麗珍強調:作品傳達了臺灣人在面對當前世界挑戰(zhàn)和變遷時,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環(huán)境的反思,透過舞作,重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舞蹈間的新秩序,也希望觀眾能在劇場中,找回記憶深處最初的感動。
為靈魂而舞:《醮》三十週年重登國家戲劇院
正如名字所述,無垢舞蹈劇場象徵一匹純白絕美的絲昂,這塊布纖著同色的隱花紋路,絲縷細密不參一纖雜質,而用這種布料所裁製的衣裳竟是隱于內層、不外顯示人的——凈白無玷的意象,象徵在藝術高度上對于至善至美無止盡的追求;幽微含蓄的內斂風華,更是美學修為的自我期許;而對內在專注與純粹的極致推求,更是無垢精神之所在。
1995年《醮》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后,無垢舞蹈劇場正式成立,29年來巡演法國、西班牙、俄羅斯、義大利等各大劇院及藝術節(jié)近43場次,過去曾上臺演出的舞團成員亦再度參與本次製作,頗具世代傳承意義。加入舞團已有25年的吳明璟,2006年首次參與《醮》演出的角色為,如今已成為舞團的首席女舞者,本次將擔任作品的靈魂角色。她表示:而過去的首席女舞者,亦曾擔任過新娘角色的蔡必珠,現(xiàn)則為舞團的總排練。談到三十年后重現(xiàn)此作的感觸,她也表示《醮》正好為社會提供了一個情感宣洩的出口。她認為林麗珍老師的創(chuàng)作與觀眾若能產(chǎn)生共鳴,那種磁場和能量將能有效傳達到觀眾心中。蔡必珠說。
《醮》
演出時間|5/31 (五) 19:30、6/1 (六) 14:30 19:30、6/2 (日) 14:30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演出團隊|無垢舞蹈劇場
更多資訊|詳見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