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作家是什么模樣?服裝造型為1999出生的作家張嘉真,準備了宛如故事場景的寬大衣服。拍攝后張嘉真說:就像在描述他的小說與劇本寫作。
以小說出道的他,歸類自己的寫作,都在處理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或體制底下比較弱勢的人,可以如何抵抗。

文字的有效期限其實非常長,隨著閱讀的人理解的方式,在寫作者意想不到的地方,有不同需要的時刻。
社群時代下的文字效期,真心表達之必要
張嘉真認為 Z 世代在科技進展下,從小聽各種音樂是很容易的事,并以分眾品味標榜個人。他接著說,
寫作的人總是需要發(fā)表的版面。過去報紙副刊的影響力,如今似乎與社群平臺結合。張嘉真分享,因為《聯(lián)合報》與《自由時報》兩大報副刊的 FB 粉絲專頁,更輕易知道寫什么主題會有人轉發(fā)或按讚,面對副刊邀稿,他會從受眾是誰思考要寫的內(nèi)容。
于此同時,他也看見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關係,

雖然社群的一切彷彿倏忽即逝,但張嘉真分享他很喜歡一位在社群上寫東西的作家──可以說是文壇傳奇人物,尚未出過書,彷彿已出過書的作家湯舒雯。
他也分享自己出書已是五年前,演講場合遇見讀者來和他聊心得,但書中內(nèi)容之于他已是遙遠的感受。

未來,寫出好看又有價值的故事
談起作家的養(yǎng)成,張嘉真其實從小看網(wǎng)路小說長大。當時沒有影音串流平臺,電視一次只播單集又常常重播,但網(wǎng)路小說時常推陳出新,可以廢寢忘食地看。他在小學就讀過小雛菊寫的《斗魚》原著小說與九把刀,直到這一兩年也還是會看網(wǎng)路小說。
在大眾與文學之間,他是這樣看待:

剛滿20歲時就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同輩人目前也都是剛出第一本書的年紀。張嘉真觀察文學獎出道作品集,往往形式展演多過于主題性,他希望更接近想要讀些什么的心情。
面對與他人之間比較的壓力,張嘉真如何調(diào)適心情呢?他幽默地說,酒量不高,喝一杯就變開心。接著又補充:早慧敏銳的大叔酷妹,讓無可避免的比較,成為更釐清自己的過程。

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文組,沒有太多糾結,張嘉真一路從高雄女中人社班,考上臺大歷史系,現(xiàn)在就讀北藝大電影創(chuàng)作研究所。也一路獲得馭墨三城高中聯(lián)合文學獎、臺積電青年文學獎、臺大文學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集滿年輕寫作者踏入文壇的入場券。
可能因為一路順理成章,對他而言,成長痛與高光時刻,都與人生第一部編導的短片有關。
新年適合許愿,面對未來他也許下宏大的愿望:
延伸閱讀:
圣禧年來了!黑白之外的人生棋局,俞俐均:圣禧年來了!Devin Halbal 苦搭賽,自拍桿與蝴蝶:圣禧年來了!禁癒系怪美少女,JUD 陳泳希: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