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空間展出丑萌丑萌的動物園,在 Threads 上引起熱烈討論!
原來邱承宏《水泥動物園》的展出,來自北美館兒藝中心推出全新教育計畫。以為主軸,由館內策展人王瑋婷策劃展出王亮尹、吳思嵚、走路草農(nóng)/藝團、邱承宏、張義雄、莫伊塞斯?巴瑞歐斯、郭柏川、劉啟祥、賴九岑等9組藝術家作品,涵蓋繪畫、雕塑、錄像與空間裝置等多元藝術形式,其中更包含多件北美館典藏作品。邀請大小朋友透過藝術重新審視日常物件,開啟對的多重想像與體驗。
小孩也能欣賞!靜物畫的流動詩意
(Still Life)在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發(fā)展為獨立繪畫類型。當時,隨著經(jīng)濟繁榮,美食佳餚、異國絲綢、精緻瓷器等成為畫家筆下的熱門題材。然而,靜物畫的歷史可遠溯至古希臘,并在不同時期與地域背景下衍生出多樣的象徵意涵。本展透過、與三個子題,拆解靜物畫的多重面向,引導觀眾探索藝術家如何運用構圖平衡、凝結時間與情感,并轉化日常經(jīng)驗,讓尋常的靜物在嶄新視角中,展現(xiàn)更多未曾想像的可能。
藝術家透過靜物擺設之間,巧妙營造畫面的比例與構圖,不僅成為召喚記憶、激發(fā)想像的媒介,也是本展的起始點。前輩藝術家郭柏川的《蘋果與花布》色彩飽滿鮮明,融合后印象派、野獸派的用色及精神,不僅展現(xiàn)對家鄉(xiāng)臺南燦爛陽光的回應,西方油彩顏料與中式宣紙的結合,成為思索東西融合的代表作品;張義雄1950年代的作品《吉他》以強烈的黑色線條勾勒畫面,將吉他、樂譜、花瓶等桌上物件呈現(xiàn)出如剪紙般的拼貼效果,作品反映藝術家當時所承受的生活壓力與內心郁悶,也展現(xiàn)他對畫面構圖的精心布局與用色技巧?!断憬犊铸垺穪碜怨系伛R拉的藝術家莫伊塞斯?巴瑞歐斯,描繪恐龍在巨大的香蕉上爭吵,隱喻中南美洲長期依賴香蕉為主要經(jīng)濟出口作物的情況下,未曾止息的權力斗爭。
光線在靜物作品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探討其中隱含的時間概念?!蹲詈蟮脑竿肥撬囆g家王亮尹以著名的流動筆觸與滴流色塊,描繪生日蛋糕的外包裝及櫻桃,透過這些物件喚起觀眾對回憶與愿望的聯(lián)想,營造情感與自我對話的空間。同樣取材自日常經(jīng)驗,劉啟祥《桌下有貓的靜物》描繪一只花貓趴伏在桌下層板,桌上擺放著柚子、柿子與佛手瓜等蔬果,光線自畫面右上方灑落。透過藝術家的視角,觀眾彷彿與藝術家一同凝視日常一隅,感受光影流動間的寧靜與詩意。
幽默、新鮮,再創(chuàng)造的可能
在子題中,探索物件在不同情境中的全新意義,激發(fā)更多元聯(lián)想與情感共鳴。吳思嵚的單頻道錄像作品《I have a good doggy》靈感來自于他在工作室附近撿拾到狗的頭骨,以影像紀錄使用樹脂土逐步還原狗的肌肉與皮膚,最終塑造成迪士尼卡通中的布魯托,作品在自然物與人造物之間展開辯證,突顯生命中荒謬與幽默的本質。賴九岑《零大于壹Ⅲ》組件以微觀視角呈現(xiàn)拆解后的玩具,讓圖像游走于具象與抽象之間,營造出似曾相識卻又陌生的視覺驚喜。本次展覽更首度將藝術家筆下的玩具零件與作品并置展出,深化對物件與記憶的探索。
現(xiàn)地製作的《採光》隧道由邱承宏精心打造,以混凝土石刻版畫形式呈現(xiàn),細膩刻畫植物及光影紋理,觀眾可戴上頭燈觀看隧道里的微觀、日常,思考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與風景、景觀的關係轉變;另一件作品《水泥動物園》重現(xiàn)1970、1980年代常見于臺灣校園、公共游樂空間的水泥動物塑像,樸拙的造型及表情曾經(jīng)是許多觀眾的集體記憶。走路草農(nóng)/藝團《靜物劇場》以充氣裝置呈現(xiàn)靜物畫常見的描繪對象,將芒果、釋迦和蓮霧等水果主題裝飾瓶身,探索被譽為的臺灣與受青花瓷影響而發(fā)展出的荷蘭之間的關聯(lián)。作品透過視覺轉譯歷史、訊息與符號,激發(fā)對的認同與新記憶。
大人小孩一起動手玩!4個互動裝置區(qū)域
這一次的教育計畫,也特別自作品延伸規(guī)劃4個互動裝置區(qū)域,將小工作坊轉化為空間體驗室,讓觀眾能實際動手參與,探索物件與人的關係。展期間除了舉辦多場定時導覽、團體導覽,亦與囝仔人、末路小花劇團、影像創(chuàng)作者陳含瑜合作推出、、、及等5個適合不同年齡層的工作坊與互動演出。




更多活動
工作坊
帶領參與者一同分析與欣賞畫面構圖的基本元素,并解讀和全新詮釋背后的事件與故事。透過物件的擺放與構圖的想像,創(chuàng)造出與畫面相關的事件、成因與人物,進而以畫面構筑出富有想像力的故事。
活動場次:04/06(日)、04/13(日)、05/11(日) 14:00-16:00
活動對象:親子(6-12歲小朋友)
參加辦法:03/25(二)、04/01(二)、04/29(二)10:00起依序于官網(wǎng)開放報名
工作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重視物件的功能和便利性,但除了物件之外,是否有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本場工作坊將帶領參與者透過細緻的觀察,用全新的視角探索物件,發(fā)掘它們在場景創(chuàng)造和角色扮演的潛力。
活動場次:05/18(日)、07/12(六) 14:00-16:00
活動對象:親子(6-10歲小朋友)
參加辦法:05/06(二)、07/01(二)10:00起依序于官網(wǎng)開放報名
工作坊
將日常中物件發(fā)出的聲響化為節(jié)奏,讓物件的造型成為發(fā)展姿態(tài)與動作的繆思。
活動場次:07/13(日)、07/19(六)、07/20(日)14:00-16:00
活動對象:親子(6-10歲小朋友)、成人(07/13場)
參加辦法:07/01(二)、07/08(二)10:00起依序于官網(wǎng)開放報名
末路小花 x 黃思瑋互動演出
跟著演出團隊從展間的畫作尋找線索,聽見的行動代號,移動到三樓的3C迴廊,將正好的現(xiàn)在typing下來,用靜物畫將記憶真空包裝。
活動場次:7/17(四)、7/18(五)10:30-11:30、13:30-12:30、15:30-16:30
活動對象:親子(4-12歲小朋友)及13歲以上可獨立參與,共6梯次
參加辦法:07/01(二)10:00起于官網(wǎng)開放報名
工作坊
工作坊採用方式結合數(shù)位技術製作影像,以為主題,製作專屬于自己的明信片。
活動場次:03/22(六)14:00-15:00、15:30-16:30、04/26(六)18:30-19:30
活動對象:親子(6-12歲小朋友,03/22場)、青少年(12-24歲,04/26場)
參加辦法:03/10(一)、03/24(一)10:00起依序于官網(wǎng)開放報名
靜 • 物|定時導覽(3月25日起)
週二、三、五14:00、週六11:00、雙週六(日期偶數(shù)日)15:00、雙週日(日期偶數(shù)日)14:00
集合地點:北美館地下樓諮詢臺
參加辦法:無需預約,自由參加
注:04/03-04/06清明連假暫停服務
靜 • 物|團體預約導覽(4月9日起)
週三、四10:00
活動對象:10–30人團體
參加辦法:請于每場次7日前至本館官網(wǎng)活動頁預約
靜 • 物|故事日(4月起)
雙週六(日期偶數(shù)日)10:00
活動對象:4-7歲親子家庭
參加辦法:無需預約,自由參加
北美館兒藝中心官網(wǎng)
延伸閱讀:
Art Talk|北美館《黑潮:賴純純回顧展》專訪:將世界變成一座模型!融合紙雕與攝影 北美館 展覽5大看點2025北美館展覽一次看 | 2檔重量級國際大展、6檔跨世代臺灣藝術家個展與壓軸臺北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