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和 Coach 的案例確實反映了當前時尚奢侈品牌的一個新趨勢:"將“包袋掛飾”作為重要的營銷和銷售抓手。" 這種趨勢的背后有多重原因和表現(xiàn):
"為什么“包袋掛飾”成為新抓手?"
1. "降低門檻,觸達更廣泛人群:"
相比動輒數(shù)萬甚至數(shù)十萬的整款包袋,掛飾的價格通常更為親民(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大大降低了消費者體驗奢侈品牌和擁有其產(chǎn)品的門檻。
這使得品牌能夠吸引那些可能暫時無法購買完整包袋的消費者,培養(yǎng)其對品牌的認知和好感,為未來購買高價值產(chǎn)品打下基礎(chǔ)。
2. "提升品牌可見度和社交傳播力:"
掛飾小巧便攜,更容易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個人配飾的一部分。無論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如Instagram、小紅書),還是在日常場合佩戴,都能有效提升品牌曝光度。
掛飾往往設(shè)計感強,具有高辨識度,成為消費者展示時尚品味和品牌偏好的“社交貨幣”。
3. "新的增長點和利潤來源:"
隨著消費升級和審美需求多元化,掛飾市場潛力巨大。品牌可以通過推出限量款、聯(lián)名款、系列款等方式,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產(chǎn)品吸引力,刺激消費。
相對于包袋生產(chǎn)所需的復(fù)雜工藝和更高的
相關(guān)內(nèi)容:
1390美元的小熊和1270美元的小精靈,掛在包上就能讓年輕人排隊掏錢,LV把這一招玩成了印鈔機。
Coach的ToddKahn一句“掛飾是便捷的新渠道”,直接暴露了老奢侈品牌的算盤:主包賣不動,就賣配件。

主包動輒上萬,決策周期長;掛飾一千出頭,刷卡不眨眼。
Tapestry集團2024年財報顯示,配飾類增速是手袋的兩倍,掛飾正是那把最快的刀。
LV把VivienneFashionista定價1390美元,卡在“輕奢”與“入門奢侈”的交界,既不掉價,又讓買不起大包的人也能擁有品牌Logo,收割得干凈利落。
泡泡瑪特的LABUBU能火,是因為BlackpinkLisa把一只毛絨怪物掛在愛馬仕上,一秒打通潮玩與奢侈品的次元壁。
明星帶貨不是新鮮事,但把潮玩掛件變成鉑金包“官方皮膚”,這是第一次。

Dua Lipa跟進后,LABUBU二手價從原價59元炒到600元,溢價十倍。
奢侈品牌看在眼里,立刻明白:年輕人要的不是包,是包上那塊能拍照發(fā)圈的“社交信號”。
于是Loewe把菠蘿、辣椒做成皮革掛件,Prada把機器人塞進掛飾,都是在復(fù)刻“LABUBU效應(yīng)”——用可愛或怪誕的符號降低距離感,再用奢侈品價格抬高身價。
掛飾占整體銷售比例不到5%,但NeilSaunders點破真相:它讓品牌在社媒保持24小時在線。
TikTok上“Birkinify”話題播放量超3億次,核心不是包,而是包上那堆叮叮當當。

奢侈品牌每年春夏、秋冬兩次大秀,熱度撐不過兩周;掛飾可以月月上新,周周拍視頻,把“存在感”拆成碎片持續(xù)投喂。
Coach把掛飾擴展到鑰匙扣、耳機套,KateSpade推出可替換表情的毛絨掛件,都是在延長內(nèi)容生命周期。
年輕人愿意為一塊小皮件掏錢的底層邏輯,是身份標簽碎片化。
十年前,拎一只LV老花就能表明階層;現(xiàn)在,滿街都是老花,必須靠掛飾升級敘事。
1390美元的小熊等于在說:“我不但有錢,還有童心。”Loewe的辣椒掛件則暗示:“我有錢,也懂度假。”奢侈品牌把階級符號拆成可組合的小零件,消費者按心情拼貼,品牌則按零件收費。

老奢侈品牌曾靠手袋漲價維持利潤,但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場增速從兩位數(shù)跌到5%,再漲價就真把顧客嚇跑。
掛飾成了“低價不低檔”的緩沖墊:主包不降價,靠掛飾跑量。
Hermes把鉑金包配貨門檻越抬越高,反而助推了掛飾生意——買不起第二個鉑金包的人,愿意花十分之一的錢買鴕鳥毛小馬掛飾,假裝自己仍在“配貨”。
下一個戰(zhàn)場在“可持續(xù)”。
Prada用再生尼龍做機器人掛件,Loewe把邊角料拼成水果,都是在回應(yīng)年輕人“買得貴也要買得環(huán)?!钡男略V求。

掛飾越小,講故事的空間越大:一塊廢皮料可以講循環(huán)經(jīng)濟,一只毛絨玩具可以講慈善聯(lián)名。
奢侈品牌把ESG報告拆成手掌大的掛件,掛在包上,比開一場發(fā)布會有效得多。
Coach、LV、Loewe、Prada,表面在賣毛絨、水果、機器人,實際在賣“社交貨幣”。
年輕人買的不是掛件,是點贊。
品牌賣的也不是皮革,是流量。
當一塊1390美元的小熊替你發(fā)言,你確定你想說的真是“我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