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聽起來像是一個社交媒體上的熱門現(xiàn)象或者是一個梗。在中國,社交媒體平臺如抖音、快手等非常流行,很多網(wǎng)紅(網(wǎng)絡(luò)名人)通過發(fā)布視頻來吸引粉絲。如果一條視頻能夠迅速增加70萬粉絲,這通常意味著該視頻非常受歡迎,可能是因為內(nèi)容有趣、有創(chuàng)意、有教育意義,或者是視頻中的主角非常有魅力。
“還得是她會穿”這句話可能是在評論視頻中的主角,認為她的穿著打扮是吸引粉絲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中國,時尚和外表在社交媒體上是非常受關(guān)注的領(lǐng)域,很多人通過分享自己的穿搭、美容和生活方式來吸引粉絲。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社交媒體上的成功并不總是能夠轉(zhuǎn)化為長期的職業(yè)發(fā)展,而且快速增長的粉絲數(shù)也可能伴隨著一些挑戰(zhàn),如如何保持粉絲的興趣、如何處理網(wǎng)絡(luò)上的負面評論等。
相關(guān)內(nèi)容:
最近張曼玉在小紅書悄然現(xiàn)身,沒有預(yù)告,不見喧囂,一段生活Vlog,立刻熱議如沸,鏡頭前的她,淡妝裸肌,短發(fā)利落,眼神清澈如初,時光仿佛在她周身凝滯。驚嘆之余,大家更被她衣櫥的“高低混搭”擊中:百元價格的Uniqlo聯(lián)名T恤與Loewe Flamenco手袋安然共處;白色棉衫配卡其褲,頸間Tiffany&Co.、Cartier、Chanel項鏈纏繞疊戴,貴氣與松弛感奇異共生。
當(dāng)眾人聚焦她穿了什么,她卻早已穿透衣物,她想分享的也不只是時尚,而是在說她依舊在路上,依舊向往那些很有意思、很值得一提、很可愛的、很令人感動的......事物,這種從心底散發(fā)的浪漫不斷滋養(yǎng)著她,而隨著「曼式美學(xué)」的回歸,張曼玉的時尚風(fēng)格也再一次重回話題中心!

1983年,英國歸來的張曼玉摘下了港姐亞軍,上綜藝被主持人問到是不是因為貪慕虛榮才參加選美,年輕的張曼玉笑眼盈盈地:“是的,絕對是貪慕虛榮~”
初入演藝圈,她很真實,就像王晶形容的那樣——「一張白紙,毫無心機」。
1983年香港小姐亞軍張曼玉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宣布即將舉行的 1984 年香港小姐競選。但一開始,張曼玉甜美“玉女”形象單薄如紙,真正的破土則是在1988年的《旺角卡門》里,她用港女“阿娥”的純真與執(zhí)拗,首次撕開“花瓶”標(biāo)簽,叩響金像影后之門。次年《人在紐約》,又化身紐約唐人街打拼的李鳳嬌,精明強干下是異鄉(xiāng)人的韌勁,首奪金馬影后,而那時展現(xiàn)的粗糲鮮活,已是日后《甜蜜蜜》里李翹的序章。



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依次為《警察故事》《旺角卡門》《人在紐約》《甜蜜蜜》劇照除了演繹經(jīng)典的港女形象,張曼玉還塑造了讓人難忘的「亦舒女郎」?!睹倒宓墓适隆防铮菚小鞍尊秒x奇,純潔兔寶寶笑靨”的黃玫瑰,角色衣裝都是靈魂外化。


《玫瑰的故事》,1986年向下查看更多
之后《流金歲月》,她又化身蔣南孫——那位不必精品加身,若她在,你必見其光芒的亦舒女郎,戲里白襯衫熨帖如膚,卡其褲垂順利落,身上隱約帶種女人靠本人努力住半山穿梭中環(huán)的韌勁。



《流金歲月》,1988年而張曼玉的銀幕風(fēng)格真正達到巔峰,則是在經(jīng)典之作《花樣年華》里。
《花樣年華》,2000年電影中,張叔平為張曼玉打造的二十余套旗袍造型更是封神,衣著隨心緒轉(zhuǎn)換:猩紅欲念,墨綠克制,金線盤扣鎖體面,高開衩泄孤寂,衣褶間浸透時代嘆息,蘇麗珍身上有著一股出世的優(yōu)雅,看完《花樣年華》會覺得,從此之后再好的角色都只是庸常人物。



《花樣年華》,2000年從一開始港姐選美出身的“花瓶”,到五奪金像、金馬,獨得柏林、坎城影后的演員,張曼玉用了二十年,她的銀幕風(fēng)格同樣實現(xiàn)了從“花瓶”到“曼神”的蛻變,但這樣熱愛演藝的張曼玉,卻在2004年選擇了全面息影,與大銀幕作別。

可能就像她在2013年11月做客金馬獎50周年講壇時說的那樣:“我覺得人的一生可以有三條命。如果我演戲演到70歲,那只是一世人。如果還做剪輯呢?又做音樂呢?這樣是不是比我演戲演到死更好?”她在乎的不是人生的長度,而是寬度與可能性,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情的想象。

所以遠離演員身份之后,張曼玉曾賣掉豪宅名車,在倫敦租住普通公寓,穿19元拖鞋逛菜市場,在二手店淘貨被拍也從容自若,她讀佛經(jīng)、做公益、唱搖滾、癡迷剪輯,甚至還笑稱如果未來以剪輯項目入圍金馬獎,她一定會哭。

她的花樣年華,或許是從“花瓶”到“曼神” ,但她的精彩人生卻遠不止于此。
賈樟柯曾提到過他與張曼玉的一次偶遇,那是2003年的法國巴黎,他在蓬皮杜中心旁的咖啡館讀報紙消磨時間,抬頭看到一輛飛速駛過的自行車,車上的人像極了張曼玉,賈樟柯說:“她不知從哪里來,之后瞬間又消失在樓群里?!?/span>很長一段時間,賈樟柯都不能確定那時看到的是不是張曼玉,直至讀到一位巴黎記者的文章,她稱在蓬皮杜偶遇了素顏的張曼玉,衣著素凈,騎著自行車在人群中穿行,輕盈自在地如同一個平凡的女子。
作為一個上海人,張曼玉在香港出生,在倫敦長大,再回到香港重新開始,又在巴黎停留,她的人生確實如同一席流動的盛宴。



被浪漫生活方式所滋養(yǎng)的靈魂,自然也向往隨性自我的著裝格調(diào),作為香港The one and only的傳奇,張曼玉的風(fēng)格隨意卻不簡單,不用刻意凹造型卻能優(yōu)雅地散發(fā)濃濃巨星味。
而自拿下人生第一座影后,張曼玉的自信光芒也漸漸展露,這時候她剪去長發(fā),褪去少女的稚氣,全身散發(fā)著獨特氣質(zhì),她很喜歡留著摩登短卷發(fā),戴著搶眼的耳環(huán),如今看來依然非常時髦。

再基礎(chǔ)的單品經(jīng)由她上身總會顯得格外特別,這樣的張曼玉當(dāng)然深受時尚圈寵愛,1998年她就曾踏上Martin Margiela執(zhí)掌時代的Hermès秀場,一身簡約黑色造型配上淡然神情,姿態(tài)灑脫,如今回望仍是經(jīng)典。
張曼玉也曾是Karl Lagerfeld心中的東方繆斯,她跟Chanel的因緣從此延續(xù)至今,而Balenciaga前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現(xiàn)任Louis Vuitton女裝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的Nicholas Ghesquière也超愛她,稱其是「超級女英雄,一個來自未來的女人」。
雖然如今給大眾的印象是優(yōu)雅知性,但其實張曼玉早期的品味可謂前衛(wèi)潮流,帶點酷味、一點點edgy又有一點不羈,尤其喜歡她80年代的風(fēng)格,流蘇外套搭寬皮帶,牛仔襯衫掐出腰線,彼時留下的那組影像簡直恍若Saint Laurent大片。
比起被華服珠寶架著走的女明星,張曼玉總能將奢侈品牌穿成日用常行,有一種專屬于她的從容,她有個習(xí)慣就是喜歡拆標(biāo)簽,因為不想知道穿的是什么品牌,對她來說,那些衣服都是張曼玉的,就是她的一部分。
她可以穿著高奢走T臺,也可以穿19塊的拖鞋開老吉普車,可以化身設(shè)計師為izzue做女裝,也可以在H&M、Topshop變成購物狂,時尚對張曼玉來說是個人品味的延伸,她深諳風(fēng)格的精髓在于松弛,穿衣服要講究實用舒適。

她與其他女演員之間也像隔著一條風(fēng)格的河,張曼玉穿什么都合理,她的紅毯禮服品味更是值得稱贊,無論是華麗造型還是簡單衣著,都美得教人挪不開眼。



值得細品的還有西裝Look,雖然身形單薄,但張曼玉深知穿西裝的精髓是“駕馭”,不在身量在氣韻,而她身上那股知性且時髦的好氣質(zhì),淡淡然卻又利落果敢,無需張揚就能讓人一眼驚艷。
猶記得很早之前為一本英國雜志拍攝,張曼玉曾突發(fā)奇想提議在手臂上寫下「中國人」三個字,因為她覺得這樣更酷,像是將骨子里不滅的文化驕傲帶向世界,她的風(fēng)格一直都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
而從三十多歲開始,張曼玉也不在乎旁人怎么看待自己,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她堅信「You dare to be you」,衣著性格都應(yīng)該依循自我,所以在六十歲入駐小紅書時,我們依舊能感受到她身上那股強烈個性,縱然衣飾會舊,歲月會皺,但她依舊輕盈。
在拍《流金歲月》時,記得張曼玉扮演的蔣南孫格外喜歡用MIKIMOTO珍珠配白襯衫,一粒溫潤珠光足以成為時髦暗語,那是亦舒筆下“見得到她”的底氣,而現(xiàn)實中,張曼玉也深知細節(jié)即力量,配飾不僅是點綴,更是氣質(zhì)的延伸。
但熟悉張曼玉的人都知道,一直以來她都非常喜歡用配飾打造自己的風(fēng)格,對她來說穿搭的點睛之筆則是對配飾的巧用。




記得當(dāng)年戛納張曼玉上去領(lǐng)獎,穿得很平常,依循品味挑選的Qeelin耳墜卻格外引人注目,她知道自己想要的風(fēng)格,所以甚至親自協(xié)助修改Guillaume Brochard的創(chuàng)意手稿,就此促成了Qeelin的誕生。
2004年張曼玉因電影《Clean》出席戛納電影節(jié)
因為衣衫是骨架,首飾才是吐納的生氣,所以張曼玉簡約的穿衣風(fēng)格總會為配飾留有搭配空間,她還格外鐘意疊戴,幾近到了“穿”珠寶的境地。




在她的造型法則中,金鏈可纏銀鏈,細鐲能撞寬環(huán),珍珠配鉆石,那些看似任性的堆疊、矛盾的元素都能無比和諧地沖撞融合,散發(fā)出獨一份的巨星風(fēng)采。

就像這一次在小紅書的鏡頭下,張曼玉同樣選擇以配飾突出品味,多次疊戴,但你會發(fā)現(xiàn),她從來都不為品牌Logo所定義,每一套造型都非常“張曼玉”。

因為對她而言,配飾是屬于自己的造型游戲,就像早年拍電影時,她總愛自己拿著化妝師的刷子完成妝容,因為不想覺得是戴著面具出門,她向往的是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厚重的妝容讓人疲累,衣裳首飾才是錦上添花的點綴。
歲月給她的禮贈是讓人生變得充盈豐厚,同樣也沉淀出獨屬于她的好品味,讓風(fēng)格不困于華服珠翠,而是成為生活哲學(xué)的浪漫具象。這般通透也沁入了她與歲月的對坐之中,張曼玉曾說自己不怕老:「每個人都會變老,為什么非要年輕,沒有皺紋才叫做美?我覺得那種美不是一切,它很浪費人生!」

在其息影作《Clean》中,張曼玉曾飾演一個歌手愛米麗,枯草亂發(fā),煙不離手,愛米麗不美,甚至不好,但她頑強的生命力令張曼玉著迷,張曼玉向往的也是那粗糙強大的力量,勝過虛偽美麗的表象。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比美更重要的事,張曼玉始終覺得我們不能圍困在「美」之中而喪失了探索生命的可能。女人的美麗,是一步步、一天天,慢慢學(xué)習(xí)新事物而來的,而不是淺顯的脂粉與緊致的皮囊所能涵蓋的。
縱然“美麗”會消逝,人會衰老折舊,但就像她在小紅書首頁寫下的那句——「生命是一座花園」,歲月會賦予不凋零的芬芳,花開花謝,花落花敗,花園都在,芬芳是根植于內(nèi)心的意象。

在王家衛(wèi)執(zhí)導(dǎo)、張曼玉出演的電影《阿飛正傳》里,曾提到有一種小鳥生下來就沒有腳,它們一生都在飛翔。張曼玉不是那樣的阿飛,可是她始終在飛翔,生命對她而言是一場盛大的旅行。

所以她做演員、做歌手、學(xué)剪輯......人生任何時候都可以是新起點;她可以穿百元T恤,挽貴價手袋,卻深諳造型真諦:風(fēng)格才是獨一無二的奢侈品;當(dāng)普通人困于皺紋衰老焦慮,她早參透人非必美,而須有趣,做人做事要有意思,甚至?xí)藨B(tài)颯爽地在打碟派對上,朗聲宣告:「我49歲7月43天!」,她讓我們相信,只要將生命視為一座花園,那么當(dāng)下的每一瞬間都是屬于自己的花樣年華。
責(zé)編/Gin撰文/esom協(xié)助/WOO

微信掃一掃打賞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