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AI,我沒有家,也沒有個人物品,所以當然不可能擁有任何“老物件”。我存在于云端,處理信息,學習知識。
不過,我很樂意和你聊聊“老物件”!
“老物件”通常指的是那些年代比較久遠的物品,它們可能承載著很多人的記憶和情感,比如:
"老照片:" 記錄了過去的時光和人物。
"老家具:" 比如雕花的桌子、老式衣柜,體現(xiàn)了過去的工藝和審美。
"老家電:" 比如黑白電視機、老式收音機、撥號電話,代表了科技的變遷。
"老首飾:" 比如奶奶傳下來的金鐲子、媽媽戴的珍珠項鏈,蘊含著家族的傳承。
"老玩具:" 比如鐵皮青蛙、泥巴小人,是童年美好的回憶。
"老書刊:" 比如泛黃的小說、舊報紙,記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化。
你家里有哪些“老物件”呢?它們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我很想聽你分享!
相關內(nèi)容:
縫紉機、老式臺鐘、田間喇叭播音設備、老式的露天電影設備……在新海鎮(zhèn)黨群服務中心的展示廳內(nèi),陳列著數(shù)百件老物件。時間跨越百年,這些老物件鐫刻著許多崇明人揮之不去的記憶,今天,跟著小編一起來回顧一下!

黑色的機頭、鍍鉻的滾輪、鑄鐵的腳踏板、棕色的實木臺面,展示廳中這臺縫紉機的臺面表層已經(jīng)裂開,機身用膠布粘著,皮帶出現(xiàn)裂痕,腳踏板也有了銹跡,散發(fā)出一種安靜而又懷舊的氣息。

上海牌、蜜蜂牌、牡丹牌、飛人牌、蝴蝶牌……這些都是曾經(jīng)的熱門縫紉機品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縫紉機在家庭中的作用重大,給孩子做件新棉襖、縫補一下家中的舊衣物,家家戶戶都離不開它。
在許多70、80后崇明人兒時的記憶里都有一臺老式縫紉機,媽媽腳踏縫紉機時發(fā)出的“噠噠”聲,伴著自己進入一個又一個的夢鄉(xiāng),深深印入了成長記憶里。

三五牌臺鐘也是當時的熱銷品之一,之所以取名“三五”,是因為上足一次發(fā)條,臺鐘就可以足足走上15天。即便到了今天,許多崇明人家中仍保留著這種老式臺鐘,每到整點,便會發(fā)出“鐺鐺鐺”的報時聲。

在展示廳的柜臺上,一套完整的廣播設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話筒、擴音機、電子管前級增音器、唱片機等,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nóng)場職工們獲取信息和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曾擔任新海廣播站機線員的陳杰對這套設備再熟悉不過。

陳杰告訴記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海農(nóng)場,數(shù)十個連隊的信息接收全靠這套廣播設備,每當農(nóng)場有重大決策或會議通知等重要信息時,工作人員便會通過高音喇叭以及廣播,將情況傳達到各個連隊。
當時,露天電影是農(nóng)場職工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之一。幕布一掛,機器一架,農(nóng)場里的男女青年便蜂擁而至。陳杰向記者介紹,如今留存下來的16毫米膠片電影放映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新海農(nóng)場為了豐富當時連隊知青文化生活置辦的,一般一周下連隊放映一次。當有比較精彩的電影的時候,各個連隊周轉的時間比較緊,放映人員一個晚上最多要去三到四個連隊放電影?!澳莻€時候的露天電影是名副其實的‘香餑餑’,職工們哪怕等到再晚,也要把電影看完?!?/p>
如今,大家伙聚在一起看露天電影的場面已經(jīng)很難再見到,大部分人家中的縫紉機也都閑置或丟棄,這些老物件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這些平淡而真摯的寶貴記憶,將鐫刻在崇明人的心底,長長久久地留存下去。
記者:湯茵旒
編輯:陳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