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撞衫N次后的頓悟,這確實是很多時尚愛好者的共同心聲!確實,有時候我們覺得那些“大牌”或者“設(shè)計師品牌”的服裝很有設(shè)計感,但錢包卻不一定買得起,或者覺得它們的價格和實際價值(性價比)不太匹配。
你提到的“始祖鳥”(Arc'teryx)雖然是非常優(yōu)秀的戶外品牌,以其高品質(zhì)、專業(yè)設(shè)計和耐用性著稱,但價格確實不菲。如果你在尋找那些同樣具有設(shè)計感、品質(zhì)不錯,但價格相對更“親民”或“物有所值”的替代選擇,那么這5個牌子確實是非常值得考慮的(當(dāng)然,這里的“性價比”是相對的,依然需要根據(jù)個人預(yù)算和需求來判斷):
1. "Patagonia(巴塔哥尼亞)"
"為什么推薦:" 和始祖鳥一樣,Patagonia也是戶外服裝的標桿,以環(huán)保理念、卓越品質(zhì)和耐用性聞名。它的設(shè)計簡潔、功能性強,并且同樣在可持續(xù)性方面投入巨大。雖然價格也不便宜,但考慮到其耐用性和品牌價值,很多人認為它是“物有所值”。在很多方面,Patagonia可以看作是始祖鳥在生活方式和可持續(xù)性方面的一個平衡選擇。它也有更休閑的服飾線,適合日常穿著。
2. "The North Face(北面)"
"為什么推薦:" 北面是另一個家喻戶
相關(guān)內(nèi)容:
冬天穿羽絨服下樓,迎面撞上三個穿同款北面的鄰居,那瞬間真想找個電線桿子躲躲——不是衣服不好,是撞得太沒脾氣了。
后來才想明白,不是我們選衣服的眼光差,是“爆款”太容易撞,而那些“懂生活的牌子”,才藏著真性價比。

始祖鳥的硬殼我試過,防水性能能扛暴雨,但我天天坐辦公室,最多就是下樓取快遞,穿它跟穿個裝甲似的,顯得多余。
反倒是Patagonia的軟殼,我穿了一整個春天——下雨天擠公交,肩膀被傘漏的雨打濕,回家一看衣服內(nèi)層居然沒滲進去;更妙的是它家面料用的是回收塑料瓶,同事問的時候說“這牌子注重環(huán)?!?,比說“我買了件貴衣服”有面子多了,畢竟“有態(tài)度”比“有錢”更讓人記得住。

Mont-bell的羽絨服是真的輕,像把曬過太陽的棉花糖裹在身上。
以前穿厚重的羽絨服擠地鐵,胳膊跟別人的背包蹭來蹭去,現(xiàn)在穿它,抬手抓扶手都靈活,連地鐵安檢的阿姨都問“你這衣服怎么這么?。俊?,我笑著說“輕得像沒穿”,其實心里想的是“這才叫懂通勤的痛”。

凱樂石的沖鋒衣我周末爬山穿,拉鏈旁邊有反光條,夜爬的時候隊友能看清我,平時配牛仔褲上班也不違和——它不是那種“專業(yè)到只能爬山”的衣服,是“既能爬山又能上班”的衣服。價格嘛,比始祖鳥省出的錢剛好買了套新釣魚竿,周末帶著去湖邊,釣著魚的時候想:“這錢花得比買個logo值多了?!?/p>
北極狐的小背包我現(xiàn)在天天背,配大衣的時候公司小姑娘追著問鏈接,說“這個姜黃色顯高級”。其實我選它就是因為能裝下13寸筆記本電腦,還不會像運動包那么笨,肩帶是寬的,背久了肩膀不酸。你看,有時候“顯高級”不是因為貴,是因為選對了“懂搭配”的牌子。

今年入冬打算試試Outdoor Research的防風(fēng)夾克,聽說它家面料是防油污的——上次穿貴牌外套吃火鍋,濺了點油在袖子上,洗了三次還有印子,疼得我直咧嘴。
這次選耐臟的,吃火鍋再也不用縮著胳膊,冬天穿這種“能造”的衣服,比穿個要小心伺候的貴牌省心一百倍。

說到底,買衣服哪是買logo???
是買“這件衣服懂我的日子”:辦公室要利落,不能太夸張;周末要實用,能爬山能釣魚;撞衫要少,不能跟大街上的人“撞臉”;細節(jié)要能打,比如防水、耐臟、輕。

你說,花同樣的錢,買件既能上班又能爬山、還不會撞衫的衣服,這不就是最實在的性價比?
畢竟,衣服是穿給自己舒服的,不是穿給別人看logo的——你說,這個理兒對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