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內容:
你還記得H&M這家品牌嗎?
曾經的它,火得一塌糊涂,飽受國內年輕人的喜愛與追捧,可它在賺得盆滿缽滿時,卻肆意中傷、栽贓中國,遭到官媒痛批“癡心妄想!”并被各大電商下架。

然而很難想象,如今將近一年過去了,這樣一家品牌,至今依舊沒有退出中國市場,還在1月份分別于北京、上海新開了兩家男裝店。
H&M,究竟經歷了什么?如今現(xiàn)狀又如何了呢?
01:H&M事件
先來回顧一下事件過程。
2021年3月份,H&M的一份官方聲明在網(wǎng)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中如此寫道:
“深切關注來自民間社會組織和媒體的報道,其中包括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強迫勞動和歧視少數(shù)民族宗教的指控,我們嚴格禁止任何類型的強迫勞動出現(xiàn)在我們的供應鏈?!?/p>
并在之后還表示,將不再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采購產品。
這篇報道被曝光后,就遭到各方聲討。
除去網(wǎng)友們浪潮般的批評外,就連官媒也親自下了場。
共青團中央的微博發(fā)文,毫不留情地揭破H&M的丑惡嘴臉,“一邊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一邊又想在中國賺錢?癡心妄想!”
央視新聞的點評,更是徹底破滅H&M不切實際的妄想,“沒人會為謊言買單!”

在事件當天,H&M在淘寶、天貓、拼多多、唯品會、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的產品均被強制下架,任何搜索“HM”或“H&M”跳轉得到皆是空白一片。
然而即便如此,H&M依舊拒不認錯,在當晚再次發(fā)表的聲明,辯稱抵制新疆棉花“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場”,而自己“一如既往地尊重中國消費者”。
這樣的聲明,國人當然不接受,直言讓其退出國內市場。
事實上,H&M并非唯一一家抵制新疆棉花的海外知名品牌,作出同樣舉動的,還有耐克、阿迪達斯、優(yōu)衣庫、GAP等。

可關鍵在于,H&M不同于其它品牌自知理虧而悄悄抵制,竟是直接在官網(wǎng)首頁上放置那篇污蔑新疆棉花的文章,也正因此,它首當其沖地成了網(wǎng)友們的集火點。
有人會問,H&M這樣做,是真的是不在乎中國市場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要知道,國內在2020年曾為其貢獻了74億的銷售額,該數(shù)據(jù)在H&M的全球市場中排名第四,僅次于英美德三國。
所以如此大的一塊市場,它不可能不在乎,倘若真的不在乎,也不可能到了2022年的今天依舊沒退出中國市場。
同時要知道,H&M作為一家創(chuàng)立于1947年的瑞士品牌,不僅存活了75年,而且還是一家世界500強品牌。
那么,既在乎中國市場、又經驗豐富的它,究竟是為了什么?
02:過往歷史
要理清H&M的行為邏輯,或許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2007年,H&M正式進駐大陸市場,于上?;春B烽_設了第一家分店。
不得不說,這個入駐時間選得非常巧妙,彼時正值國內的快時尚熱潮,借著這股潮流,H&M受到了當時年輕人的狂熱追捧,最瘋狂之際,買一件H&M還得在店門口排隊。
嗅到商機后,H&M很快就開始了瘋狂擴張,幾乎以每月新開4家新店的速度跑馬圈地,到了2015年,在國內的分店數(shù)量已飆漲至353家,并超越瑞士本土,一躍成為其全球第五大市場。
同時,H&M也很會利用自身優(yōu)勢,將快時尚中的“快”演繹到了極致,往往只需幾周,就能讓一個新款產品從設計、交貨到上架,快到讓消費者眼花繚亂。

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讓彼時的大中華區(qū)總經理Magnus Olsson十分興奮。
面對記者采訪,還興致勃勃地給對方“傳授”自己的生意經:H&M的店鋪一定會在最好的位置,這樣市場廣,客流量大,甚至還要專門挑競爭者特別密集的地段。
“挑最佳的選址,做最多的生意?!?/p>
“從一線到三線城市,我們都會持續(xù)開店”
這一番話,不僅表露出H&M的野心,更展現(xiàn)了它當時的強烈自信,完全不懼任何對手。
然而沒人想到,僅僅數(shù)年后,H&M就因電商沖擊、新品牌崛起、款式質量缺陷等因素,陷入了發(fā)展瓶頸。
在天眼查上,能找到該品牌在國內注冊的企業(yè)——海恩斯莫里斯(上海)商業(yè)有限公司,受到了18次行政處罰,且原因多為“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之類。
同時,H&M在海外也陷入負面輿論的漩渦。

在2017年,法國《歐洲時報》就報道過,H&M從2013-2017的5年中,每年都要通過Kara Noveren垃圾處理公司燒掉12噸的滯銷衣物,累計總量高達60噸。
而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2013年,H&M還曾在全球發(fā)起“可持續(xù)時尚”活動。
“在業(yè)界眼中,H&M的做法是非常虛偽的,吹噓自己實施‘可持續(xù)生產’,實際上無所作為?!钡湺检`設計學院教授Else Skjold,就曾這樣點評到。
從2017年開始,H&M在國內的新開店數(shù)首次出現(xiàn)滑坡,從以往的年均80+降至了62家,2018年更是只有24家,到了2019年,甚至還凈關店10家,并且銷售額增長率也跌至雙位數(shù)以下。
毫無疑問,H&M在中國市場遇到了發(fā)展困境,但這,又和它抵制新疆棉花有什么關系呢?
03:主義生意
從某種程度上,“新疆棉花事件”,不僅僅只是新疆棉花事件。
近數(shù)十年來,中國棉花在全球市場上的話語權越來越重,令西方社會深感威脅。
要知道,美國作為工業(yè)大國,世界第一產棉國的頭銜曾經是它的專屬,可自21世紀以來,這個頭銜已然守不住。
據(jù)統(tǒng)計,在2020年,中國棉花總產量高達631.4萬噸,居于世界第一,而相比之下,美國產量僅為325.6萬噸,該數(shù)據(jù)只占我國的5~6成,也正因此,鄭州的棉花期貨交易,理所當然地取代了紐約期貨交易所,成為世界棉花交易中心。
從行業(yè)龍頭跌落的美國,自然不甘心,于是就拉上其它西方政府,玩起了抹黑的把戲。

它們強行給新疆扣上歧視少數(shù)民族與強迫勞動的帽子,將新疆棉花稱為“帶血棉花”,一時之間,抵制新疆棉花就成了當時西方社會所謂的“政治正確”。
國內產棉地很多,為何單單針對新疆?
一方面,是西方政府本就喜歡在新疆搞事,但這次可能更重要的,是因為新疆作為國內棉花主要產地,2020年全國近90%的棉花皆產自此處,因此只要能搞垮新疆棉花,也就無異于搞垮中國棉花產業(yè)。
其中有一個叫BCI的國際組織,全稱為“瑞士良好棉花發(fā)展協(xié)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就在2020年10月公開發(fā)表抵制新疆棉花的聲明。
事實上,別說一個專業(yè)的國際性機構了,就是一個稍帶常識的人都明白,新疆如此龐大的產量,要靠“強制少數(shù)民族勞動”是有多么地離譜。
更何況,新疆棉花在2020年的機械采摘率就已達到了70%,新疆北部的棉田更是實現(xiàn)了高達90%以上的全程機械化。
不過對于真相如何,他們自始自終都不在意,說到底,無非就是一句:嘴上都是主義,心里全是生意。

而對于H&M來說,中國市場雖前景巨大,但如今發(fā)展受挫,穩(wěn)住國際市場顯然更加重要。
《環(huán)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就曾這樣點評H&M:
“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往前竄??赡苁且驗樗谥袊匿N售不那么好,所占市場份額低于其他幾家跨國服裝品牌,更加急于討好西方市場。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就更不能怪中國網(wǎng)民對它的聲討了。
它反而應該感謝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輿論場,它在這里受到了修理,更有資本去西方市場哭喊求救了。它可以去美國,至少那里的政客們會很欣賞它的態(tài)度。”
據(jù)統(tǒng)計,在事件之后的2021年第二季度,H&M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暴跌23%,損失超5億元,第三季度中國更是掉出其全球前十大市場的名單,雖然官方沒有公布具體數(shù)據(jù),但相關媒體卻估計出H&M在華收入再次大跌近40%,損失超7.3億。
直至今天,H&M在國內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上的搜索結果依舊為空白,但即便如此,這個品牌依舊沒有退出中國。

今年1月份,它還在北京西單大悅城的商場,開設了中國第一家獨立男裝店,雖然噱頭滿滿,但這次開業(yè)卻是低調之極,既無名人大咖出席,也無網(wǎng)紅趕來打卡,幾乎不像一家新開業(yè)的店。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yè)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lián)系。
作者: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