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南大街的‘高臺階兒’”很可能指的是中國著名作家"劉維嘉"先生。
劉維嘉是一位當代作家,他的作品常常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氣息。在他的筆下,“南大街”和“高臺階兒”這兩個元素組合在一起,通常被用來指代他家鄉(xiāng)"河北滄州"的一條具有代表性的街道和建筑。
"南大街 (Nándàjiē):" 在很多北方城市,南大街往往是重要的商業(yè)街或居民街。在劉維嘉的作品中,南大街可能就是他成長記憶里那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具體街道。
"高臺階兒 (Gāo tiēbǎir):" 這個詞帶有一定的口語色彩,“兒”化音是北方方言的特點。“高臺階兒”通常指那些有比較高的入口臺階的房屋,這種建筑形式在老城區(qū)比較常見,也可能暗示著某種特定的社會階層、家庭背景或者歷史印記。在劉維嘉的小說或散文中,“高臺階兒”可能象征著某種家庭、人物的身份,或者承載著特定的回憶和情感。
劉維嘉的許多作品都根植于他的故鄉(xiāng),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北方小鎮(zhèn)的風土人情和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澳洗蠼值摹吲_階兒’”這個意象,很可能就是他作品中一個反復出現、具有象征意義的場景或符號,代表著他對故鄉(xiāng)的深切記憶和情感。
如果您想了解更具體的信息
相關內容:

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截圖。右側就是當年的高臺階
南大街的“高臺階兒”
文/劉維嘉
當年住在通縣“十八個半截胡同”和南大街、西大街的居民也許還記得,南大街北口路東有家食品店,它比左右兩側的門市部位置高,門前還有與眾不同的臺階兒,老百姓習慣稱呼其“高臺階兒”,至于它的店名叫什么,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了。
“高臺階兒”高于其它兩個門市部1.5米左右,靠近大門的地方有長方形平臺,平臺左右兩側各有七級對稱的臺階兒,每層高0.2米左右,寬0.7米左右,可以從臺階兒進出此店。
這些臺階兒為什么都是七級?其中有七級臺階兒的設置,是因為“七”這個數字在萬事萬物中,是周而復始和循環(huán)往復的節(jié)點。比如人們過日子,就是“一個七日連著一個七日”;從方便人們上下臺階兒來看,是為了避免人們腳踏虛步,臺階兒一般都是單數;從佛教層面來看,七層的佛塔是最高等級的佛塔。而人們常說的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它的禪意是人們活著,無論到了什么時候,都應當保持良善并具有樂善好施的美德。由此可見,這家門市部在大門口設置七級臺階兒,也是有其深刻內涵的。
此外,“高臺階兒”與其他兩個門市部相通,在店內靠西墻處各有小門兒出入,地面是青磚砌的斜坡兒。
其營業(yè)面積有50平方米左右,具體位置在小樓十字路口不遠,坐東朝西,左邊挨著萬通醬園,再往左是南大街理發(fā)館和鐘表眼鏡店;右邊挨著二層把角兒樓(賣牛羊肉和水產),再往右是回民胡同西口和小樓飯館。對過兒是大順齋糕點鋪。
這家食品店主要賣煙酒茶糖和小食品,很多東西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卷煙有前門、恒大、哈德門、大生產、海河、工農、都寶、工農兵、大重九、黃金葉、紅葉、鳳凰、禮花、友誼、長樂、北京、金健、牡丹、香山、八達嶺等品牌卷煙和煙斗絲。店里的香煙還可以拆包零賣。還有打火機、卷煙紙、帶打火機或卷煙器的金屬煙盒、通縣火石廠生產的彩色火石等。
酒有通州二鍋頭、通州老窖、北京紅星二鍋頭、北京金山酒、衡水老白干、高粱酒、小香檳等瓶裝酒,也有用酒壇子裝著的散酒,售貨員用酒提子賣。那里還賣瓶裝散酒,有顧客來買,售貨員便打開酒瓶子,用量杯量酒賣,酒瓶里的酒沒賣完,就蓋上瓶蓋兒,放在柜臺里等著下次賣。
茶葉有清茶、花茶,有老北京人最愛喝的北京茶葉廠生產的小袋兒茉莉花兒茶,它的包裝紙袋兒上印著綠色圖案,一毛錢一袋兒。也有茶葉末兒,老百姓稱那種茶葉末兒為“高末兒”。還有長方形工農兵普洱茶磚,包裝封面是紅色的,上面寫著“抓革命、促生產”六個字,這六個字在三個工農兵托舉下,放射著光芒,那些字和人物的顏色分別是黃色和黑色。
店里賣的糖有紅糖、白糖、水果糖、牛奶糖和果脯。水果糖一分錢一塊兒,牛奶糖兩分錢一塊兒,三分錢能買兩塊兒。有大米做的糖米花兒,豌豆做的糖豆兒,都是三分錢一小袋兒,是用彩色玻璃紙包裝的,袋子上有商標。還有奶粉、代乳粉和麥乳精。店里賣的面包有很多種,其中有一毛錢一個的袋裝圓形大面包和果料面包。
過去,孩子們都喜歡吃動物小餅干,那些餅干都是仿照牛、羊、小兔等幾十種動物圖形做的,8分錢一斤,家長開支了,常常給孩子買。顧客買了小餅干后,售貨員要用馬糞紙包裝好。包裝繩用的是紙繩,在柜臺上方掛著一個三合板做的正方形扁盒兒,里面放著紙繩,扁盒兒的底面正中間有個小窟窿眼兒,紙繩從小窟窿眼兒垂下來。售貨員把餅干包好之后,抬頭拉出紙繩,打個十字花捆扎起來,在上面打個結,再拉出一截繩子,再打一個結。餅干包裝好以后,顧客能提溜著回家。糖果什么的也用這種包裝方法。
到了夏天,店里還賣紅果冰棍兒、小豆冰棍兒、奶油冰棍兒、北冰洋汽水兒和老北京瓷瓶酸奶。那時沒有冰箱冰柜,所賣的冰棍兒都是放在刷著白漆的長方形木箱子內,木箱子上面有翻蓋兒,正面用紅漆寫著“冰棍”兩個字,里面蓋著小棉被用來保溫,防止冰棍兒融化。在那兒還有幾個賣冰棍兒的廣口暖壺,瓶口和瓶身一樣粗,上面蓋有包著布的暖壺塞子,這幾個暖壺里面放著不相同的冰棍兒。除了冰棍兒,還有冰鎮(zhèn)汽水兒,瓶裝汽水兒都是放在一個大盆里,用天然冰冰鎮(zhèn),隨賣隨補充。
“高臺階兒”南側的二層把角兒樓樓下賣牛羊肉和水產品。1963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組來到通縣,拍攝了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這部電影是由嚴寄洲導演,王曉棠、王心剛、陳立中、王潤身、金青云等主演的。電影中的許多鏡頭是在清真寺、回民胡同、南大街北部、北大街等地拍攝的。電影中的金環(huán)為了保護關敬陶而壯烈犧牲的場景,就是在那個二層把角兒樓上拍攝的。在這部電影中,人們可以看到南大街、北大街、鼓樓、萬通醬園、清真寺、清真寺的牌樓……還有被老通州人所熟悉的“高臺階兒”。
20世紀70年代后期,“高臺階兒”等店鋪和居民住家都被拆除了,蓋了臨時用的簡易平房,對過兒的大順齋糕點鋪被拆除后,就搬到了那個簡易平房里。1987年,那些簡易平房也被拆除了。多年后,那里建了北京中商西友華聯商廈,并于1996年5月31日試營業(yè),同年6月31日正式營業(yè)。四年多后,又改為北京上科華聯商廈……
如今,老通州人誰要想瞅瞅“高臺階兒”,用手機、電腦搜索一下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或其他有關的鏈接,保準您能把記憶里的老景喚醒。那經過歲月上過漿的溫暖,就是在夢里也會看個真真兒的。
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高臺階兒”熟悉的模樣依然沒有蒼老,在有些人眼里也許早已經消失在時光的深處,而我,卻仍然深情地懷念著它。這種感受讓我百思不得其解,讓我輾轉反側。經過這幾天反復的思索,我如夢初醒:它不僅伴隨我走過了說也說不清楚的童年時代,而且見證了這座古城的變遷!當我路過高臺階兒的舊址時,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仿佛已經把銹跡斑斑的歷史壓在了雷鋒塔下,讓我于恍惚中不知身在何處。但是,冥冥中有一種味道久久提示我,這里是童年的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高臺階兒”不見了,但那揮之不去的味道還在。
2020年6月18日于幸福藝居
